2012-12-02

費雪狄斯考的冬之旅

有人說,冬之旅裡的〈Gute Nacht〉第一句很像現在的情形呀,於是就來聽聽看。

Fischer Dieskau - Franz Schubert, Die Winterreise Op.89, I. Gute Nach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aXXwNGmz9Q

本來沒注意是誰在唱(是說本來就跟那些人不熟),看著影片時,正是取近景的時候。唱到最後一段,那種神情,真的很像做為學徒(應該是吧)的小男生半生不熟地往人生路上逕直前去的樣子。明明頭髮都花白了,無論如何總是有點年紀吧,但跟那種俏皮生動的神情一點也不會不搭調,完全很自然。一時之間覺得有點像是東方人的臉孔,看了題目才知道是費雪狄斯考。這個演繹真的是很厲害。聲音好,又能完全進入歌裡,表情不僅不讓人討厭,還讓人很進入狀況,難怪紅那麼久。

冬之旅。那麼也就來打點一下冬之旅的態度。旅行在冬天,不是一個人,更要打起精神來才行。
Gute Nacht

Author: Wilhelm Müller

圖片來源:apesoundFremd bin ich eingezogen,
Fremd zieh' ich wieder aus.
Der Mai war mir gewogen
Mit manchem Blumenstrauß.
Das Mädchen sprach von Liebe,
Die Mutter gar von Eh', -
Nun ist die Welt so trübe,
Der Weg gehüllt in Schnee.

Ich kann zu meiner Reisen
Nicht wählen mit der Zeit,
Muß selbst den Weg mir weisen
In dieser Dunkelheit.
Es zieht ein Mondenschatten
Als mein Gefährte mit,
Und auf den weißen Matten
Such' ich des Wildes Tritt.

Was soll ich länger weilen,
Daß man mich trieb hinaus?
Laß irre Hunde heulen
Vor ihres Herren Haus;
Die Liebe liebt das Wandern -
Gott hat sie so gemacht -
Von einem zu dem andern.
Fein Liebchen, gute Nacht!

Will dich im Traum nicht stören,
Wär schad' um deine Ruh',
Sollst meinen Tritt nicht hören -
Sacht, sacht die Türe zu!
Schreib' im Vorübergehen
An's Tor dir: Gute Nacht,
Damit du mögest sehen,
An dich hab' ich gedacht.

2012-11-30

我的陳水扁時刻

很久以前,雖然趕在學校生涯結束前,對自己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有了一番反省整理,但說起來我是那種比較著墨於自己而現實感較差的人,而一直以來,過去發生的事比較有助於我著墨自己,所以並沒有因為認識了更寬廣的歷史空間,就從此熱心於明白現實裡的政治或公共事務。至少十年之後,才漸漸開始必須熱心明白政治或公共事務的歷程,那是辛苦而煩人的,我真的沒想要知道那麼多細節,但因為對事情的抽象基底有某程度的了解,就無法輕易地苟同他人的談話,點頭或沉默都不是好事,自以為是更不是好事。為了可以更為誠實地面對自己、別人和媒體報導,為了某程度知道台灣現在到底什麼狀況,才漸漸走上必須至少某程度知道大大小小事情內容的不歸路。真的是很煩。

有時候以為知道了,其實離知道還很遠。世界還很混亂。

話說在 1990 年代初明白了且執著於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我,對政治事務並不熱衷(或許很想熱衷,但畢竟離天性比較遠),多年以後,第一個對我有意義的政治人物是陳水扁。1998 年中起,我在如今已不存在的報社當北市版編輯,也沒編幾個月,突然有一天我發現,我的心在讚賞陳水扁,不是因為某件事,而是兩、三個月下來的總體印象。我的版面呈現出來的是個活絡的城市,在台北混那麼多年,我不知道一個城市可以這樣改變。那些新聞裡,如今還能記得的是,一直在指定古蹟。所有的新聞給我的印象是,所有的局處首長都常常上報,市長不攖其鋒。這兩件事是北市版生涯結束時就想過的,不是現在回想出來的。那麼,不要以為我的發稿人是扁迷,她不是的,不過她對自己的工作很認真,也非常鼓勵記者寫評論。人一旦認真,中立就容易得多,而且那似乎也是個較為容易中立的年代。

當我的心在讚賞陳水扁的時候,我努力回想先前對他的印象。有兩個。一個是長扁之爭時,實在教人煩透了,印象:差。一個是他已經當上台北市長,而我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工作時,他來開會就是那樣一個人來去,印象:無。

陳水扁北市長連任失敗的那個晚上,我做早版。早早到了報社,看著電視裡的開票情形,沒多久就知道沒望了。做完版,考慮了一下子,騎車到北市府前。那是有雨的夜,人很多,那段有名的敗選感言大概快講完了,我在人群外圍聽不清楚,只是看著那一幕。然後又騎車回到報社混,等著大家下班一起去吃消夜。一個落寞的夜。

像我這麼懶惰的人,真高興有報社經驗帶我不得不一步步認識現實事務,否則或許到現在還沒有半個政治人物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那麼第二個就是蔡英文了)。

投注票。可惜有些票不在了,當時只記錄了贏家的注數,所以無法得知小團體的猜測與現實的差距。單押一組的人不少,例如有人買扁呂配 50 注,這是大例外。同時買兩組人選或三組的人也有,這已經是希望輸了可以少賠一點的心情。
陳水扁首次競選總統的時候,我在另一家如今已不存在的報社當編輯。第一回總統直選之後,我才到民進黨中央黨部,所以沒感受到選舉的熱度(不過感謝隔壁外交事務部的同事給我一張競選 CD),這次總統直選正好在報社工作,這麼好的機會不想浪費,所以發起了小小的簽注活動,一注一百元,修身養性。不過記者不是我的地盤,而文編美編加起來才四十來人,有的人又絕對不碰這種事情,所以也沒玩很大。其中有的人很認真,先是投注支持的人選宋楚瑜,考量再三之後,又再來加簽陳水扁當保險。真的是很好玩。最後因為注數跟我想像的實在差很多,贏錢的話一注有可能只是一點點錢,實在不好玩,所以自己更改了遊戲規則,結果呢,我就賠了點錢,賠得很高興,而有個狂壓陳水扁的大戶不知道遊戲規則後來改了,贏了很多錢,覺得不好意思,就讓我指定陪客請大家去喝了一攤。可不是很好玩!

勝選那天非常忙碌,首先下午起我跟某美編合作一個選戰開打後的大事記一直沒弄完,落落長,一邊又一直被 call 問好了沒,因為本來報社打算弄個什麼東西會跟電腦有關係,我的直屬頭兒就一直要我趕快到樓上去。結果等我到樓上去的時候,那個什麼會跟電腦有關的東西又不弄了,那麼我的眼睛就盯著電視螢幕上起起落落的票數。已經接近尾聲了,看來就是陳水扁,可是一晃眼,大家的票數又開始往下掉,真討厭,本來明明亮著超過四百萬票的,結果是三九七。那我當然是很高興啦,可是一位平日交情很好的上級人士的臉色真是難看到不行,那也就是落寞吧,他是支持宋的。我又說不出安慰的話,能做的最好的就是別要他分享我的喜悅,免得他更難受,於是就跑到樓梯間去了。

這是 2000-03-19 那天的報紙頭版,很可惜怎麼沒買有特異功能的聯合報……大概是有聯晚就沒買聯合。
勝選之夜非常起勁,大家忙到清晨三、四點或者更晚,報社很貼心地找來兩個熱食攤子在外面,當我們步出報社,就搶食去了。到了白天,跑去超商買好幾份報紙,這無論如何都是不尋常的行徑。總之這是台灣歷史上的大事,我不只是想看別人家怎麼寫,還想把它們留下來。

然後陳水扁就任了。有一件事很奇怪,我不習慣總統是他,在電視上。我很少看電視,新的畫面對我來說很陌生,當時網路上的影片也不多。我習慣提到總統時,畫面上出現的是李登輝。很久之後,總算習慣了。但是有時也會想,到底是不習慣換了一張臉,還是不習慣台灣人當總統?要說李登輝也是台灣人,但他是國民黨的,那是不習慣長年在野的政黨有人來當總統嗎?這是個困擾我的問題,因為這可能指出我的潛意識裡有個什麼奇怪的事情。雖說後來又換了一個總統,網路上的影片、節目也多了起來,但我根本不想看到他,所以呢,這個意義上的問題好像一直跟他搭不起來。也或許換總統於我也終於是家常小事了。

接下來的八年,以及可以想見的更多的八年,因為漸漸脫離堪稱正軌的生活方式,回歸懶散模式,我的陳水扁時刻可以說也就過去了。在更遠的地方看著那些風風雨雨或光榮時刻,無論功過、僥倖與否,那都是值得珍惜的日子。我們共同造就了那個時代,我們讓另一批人得以去坐在那些位子上,以至於很多事情可以不是一家之言,也讓自己習慣了更多應該習以為常的事情,得到了一個改變的機會,而且這個機會有機會活得很長,長得讓懶散的人也注意到這個機會,長到讓懶散的人也得以把握這個機會。

那麼,雖然我以為我的陳水扁時刻過去了,但其實當我回到父母那裡,倒扁的聲音一直從電視機傳出來,我只能走開,或者說「這剛剛不是演過了,現在的新聞都一直重播喔」。當陳水扁真的住在監獄裡了,仇視或不捨,要更慘才可以或憤恨不平,或者是不聞不問,在網路上、在收音機裡三不五時都要人複習一下。做為有名的救援投手,做為那個時代的終極代表人物,所有以為是真的或假的的名目都只是名目,名目是什麼都可以,待遇則非如此不可。

當然,我們這個寫下歷史新頁的總統做起事來如果沒有可以讓人責難的地方,就再好也不過了。

夠格當總統的特質可能有很多種,陳水扁有種種不足,有人說他橫衝直撞、文化水準差之類的,但他有一項很足,或許這個很足,讓他當得起總統,那就是他符合那個時代,畢竟那麼多年過去,因緣際會,也只有他有那個運氣和實力。直選出的總統,是該時代的縮影。如果沒有他的優點與缺點,政黨如何輪替,輪替是多麼地重要!在那個時代,難道有誰做得到嗎?不輪替如何知道種種眉角,如何讓人明白不該期待有人是萬能,事情無法一次就做完。不輪替要如何看到問題,如何讓全體有機會向更深刻的題目前進。

投票給陳水扁沒什麼好後悔的。不論他當時到底怎樣,現在又表現得如何。他是個題目,但他不再是這個或下個時代。我們每改變一步,都有得有失,失到跌得很重,沒什麼不好,而無法砥礪反省,不好好得個夠,那才要後悔。

2012-11-25

工會的榜樣

提到軍公教福利改變的事情,有些人會說,就是為福利才進入軍公教,當初股市大漲,多少人大賺其錢,軍公教還不是默默守著工作崗位。可是不就是因為這樣,軍公教的薪資才一直提高的不是嗎?

因為社會整體經濟力讓軍公教的薪資顯得難看,才有所謂 18% 等福利的出現,因為社會整體經濟力上揚,才不斷提高軍公教薪水。這些都是過去在似乎成了軍公教「工會」的政府研議之下定案實施的,做為「老闆」的廣大勞工群當時也沒大張旗鼓反對,大方地讓「工會」想怎樣就怎樣。

問題是,現在「老闆」沒錢了,「勞工」還一直說不能砍福利,「工會」也很難下手砍。共體時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勞工的勞工身分永遠要共體時艱,勞工的老闆身分很難有彰顯的時候。

勞工的老闆心情應該是五味雜陳吧。自己的工會有這麼夠力就好了。

補記。2012-12-15。之前看了這一篇(freecan (蝶戀花), PTT),覺得得到解釋了。
1994年修憲後之《憲法增修條文》第5條明定,「憲法第85條有關案省區分別規定名額分區舉行考試之規定,停止適用」。
比對
18%是84年以前年資才計算 之後新進的人沒有18%
這個令人感到噁心。

2012-11-24

討厭的地函與地幔

地球被定義成好幾層,大致上,從外到內是地殼、地函、外核、內核。地殼包括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它們下面是固定岩石和液態岩石,液態岩石就是岩漿。地函又分上部地函和下部地函。地殼和地函之間的面叫做莫氏不連續面。再下面是外核。地函和外核之間的面叫做古氏不連續面。外核是液態的,大致是鐵和鎳,內核是固態的,還是鐵和鎳。

那麼地球裡面很熱,這些熱很大部分是地球生成時產生的熱。後來外面雖然冷卻了,裡面卻還很熱,地殼像是毯子那樣有保溫作用。裡面的岩漿其實沒事也不會冒出來,而是力量不夠了就停滯在那裡,形成岩漿庫。但當地殼有了裂縫,岩漿就只好順勢而出。

地殼幹嘛有裂縫?因為板塊作用。地函流動造成的力量,讓板塊有運動的機會。板塊之間,要不然就互相遠離,要不然就互為隱沒。互相遠離會出現裂縫,相互隱沒時的擠壓也會造成裂縫,那麼岩漿就只好出來。岩漿噴發出來,沒力了就停止噴發。岩漿流出地表變成熔岩流,冷卻了就成岩石。

因為外核、內核都有鐵,科學家就在實驗室裡測試鐵在各種狀況的溫度,估測地球內部各個層面的深度。

好啦,那地幔是什麼?它跟地函應該是同義詞,指涉同一樣東西。有人說中國包括香港把那個部分叫做地幔,而台灣則稱為地函。但現在網路上看來,也沒什麼分別了。但是我卻因為這件事被逼迫寫這個題目。這就叫做罰寫吧。

那麼地震和火山爆發都是板塊在運動的緣故。這幾年來,嚴重的地震和火山爆發東南西北到處發生,那麼地球所有板塊不知道變成什麼樣子了。

參考資料

火山的成因, 公共電視
為什麼地球中心熱,怎樣測其溫度, 生活便利簿
岩漿,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2012-09-29

「黃金十年」之連一粒米都沒得下鍋

一直很想知道「黃金十年」的定義,至少要知道從哪一年算起才像那麼回事,不過始終不得其門而入。所可以想到的是,「黃金十年」這幾個字,最晚至少在 2010 年針對 ECFA 的辯論裡已被提到,那麼之前這個名詞應該已經宣傳一陣子了。馬英九在辯論場上這樣講 [1]
馬:未來十年可能出現十七個國家地區組成超大型經濟體,而當我們鄰邦都在結盟,我們跟北韓卻被排除在外,成為孤鳥,沒有貿易就沒有台灣,民進黨執政八年卻讓台灣一步步被邊緣化,我們不能再等待,要找回失落的八年,開展黃金的十年。
從其語意來看,無論如何,在執政近兩年後,「不能再等待」,意思就是「黃金十年」還沒開始,而既然是在辯論 ECFA 的場合,那麼要「開展黃金的十年」,似乎有待 ECFA 簽定。4 月的辯論結束後不久, 2010 年 6 月 29 日在中國重慶簽好了 ECFA。於是當時我這樣想:如此一來,在定義上,「黃金十年」是自動開始,還是還沒有?是尚需其他努力,還是會自行運作出「黃金」?如果還要做點其他努力,那麼不連任就剩兩年可以努力,連任了也只有六年(無法在當時得知是哪一種情形),不管是哪一種,這個「十年」都無法在他任內得到滿足,但至少要說清楚是在努力中還是已經「開展」?如果是在努力中,那麼努力過程是算在「黃金十年」之內,還是不算?如果不算,「黃金十年」的時間起點又要向後推遲了,那麼究竟是推遲到哪一年可以開始視為「黃金十年」的起點?

撇開時間起點不談,「黃金十年」的定義,我想,至少要像課本裡講的「貞觀之治」什麼之類的,應該是個符合字意的專有名詞,而不是建案名稱才是……寫到這裡,還真怕他們來跟我說,本來就是建案名稱,誰跟你講說是「貞觀之治」。總之,這類專有名詞原本是歷史學家要做的事。原本是未來的人才會知道的事情被先講出來,如果有心成真也就還好,否則要不然就是存心唬人的預言,要不然就是總之要取個好聽名字的建案名稱。

改革人民的「黃金十年」

2012 年 5 月 19 日馬英九就職總統兩周年記者會上提出「開創黃金十年」,就是這種說法,讓我一直搞不懂,到底這個十年就是黃金,還是努力十年會有黃金,還是一邊努力一邊會有黃金,所以也就更加無法自己推算所謂十年的起點。結果隔年的計畫專書說這是「國家願景」。這樣只是用似是而非的文字遊戲來迷惑人心罷了,堂堂政府這麼做、堂堂總統說出口,真的很不入流。圖片攝影林伯東,來源見 [8]這種鳥事本來放在一邊就算了,反正有的事情也不可能跟政府認真,可是前陣子突然跑出一個「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就不得不又想起「黃金十年」。到行政院網站想要看該方案的模樣,沒想到看到兩個月前有個行政院核定的「黃金十年 國家願景」計畫 [2]。原來是「願景」!真是不點不亮,前面都想錯了。那麼這個願景「以 2020 年為期」[3],語意應是從 2011 年開始努力,2020 年要看到成果。去年 2011 年 9 月 29 日到 10 月 17 日,總統還開了五場記者會介紹它,接著各部會就開始落實推動,只不過由於種種考量之後又做了修正,今年 7 月才推出行政院核定版 [2]。

看了那些官方介紹之後,覺得其意圖應該是,這是「改革」的「黃金十年」。各種局勢不斷變動,又有前朝遺毒,既要「撥亂反正」,怎能不是改革的關鍵十年、改革的黃金十年。世道既然不好,那麼 2020 年要擁有美好的生活,這之前十年當然要好好地幹一番,所以其實是「辛苦十年」才對。但因為名字取成那樣,願景也畫好了,所以該辛苦的人都以為該拿黃金,也就樂得解籤詩、說風涼話、拍拍馬屁,當做事情都辦好了。或許改革的對象是人民,二話不說油電雙漲是改革可不是嗎!可是每次國家競爭力評比,把台灣分數往上拉的都是民間,拖壞分數的都是政府,政府為什麼不願意改革自己呢?

為什麼說願景是用畫的?因為似乎永遠有意料不到的金融風暴、次債危機、歐債危機,這些應該在專家意料之中的危機,永遠都是辦事不力的擋箭牌,做不到願景的擋箭牌。比「六三三」好一點的是,「黃金十年」有本計畫專書,除此之外有什麼不一樣嗎?

計畫專書在講了計畫總目標、規劃思維、關鍵驅動力之後,提出八大願景與 31 項施政主軸 [2],其他不多說,就從八大願景裡各挑一項施政主軸來看:穩定物價、均富共享、效能躍升、教育革新、生態家園、健全財政、國防安全、觀光升級,有人覺得這個政府在剩下的三年多裡能讓這些事情做到起碼的程度嗎?現實世界裡,那一項不是拚命在唱反調呢?

經濟方案與 ECFA 的關係

而且到底「黃金十年」跟 ECFA 有什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係呀?先從「經濟動能推升方案」[4] [9] 看起好了。這個方案應該是既要解燃眉之急,又要有助於「黃金十年」之實現的,其就五方面提出 5 大政策方針、25 個工作重點,底下分列一堆具體做法,裡面有看到什麼 ECFA 的影子嗎?有的,一共提到 5 次 ECFA,出現在 3 個政策方針裡的 1 個工作重點裡的 1 項(或不到 1 整項)具體做法裡:
  • 持續透過 ECFA 服務貿易協商管道與陸方協商放寬各項業務(指金融、證券、期貨、保險業者到中國投資事宜)。([9], 1-5-6, p11)
  • 加速完成 ECFA ([9], 2-3-4, p19) 
  • 掌握 ECFA 商機及我國完整產業供應鏈,加強台日、台美產業合作,擴大來台投資。([9], 4-1-2-(3), p26)
  • 掌握兩岸簽訂 ECFA 契機,以提升產業價值鏈及技術為目標,推動指標性企業回台投資。([9], 4-1-3-(1), p26)
  • 針對有利推動台商回台投資之項目,列為 ECFA 後續談判重點。([9], 4-1-3-(7), p27)
再把範圍擴大一點,看看中國在裡面扮演的角色為何好了,「陸」在這個方案裡出現 20 次,與觀光有關的 5 次、與金融服務業等有關的 6 次、與吸引中國資金參與國內(公共)建設有關的 5 次,另外 4 次是陸委會。

也就是從這個「推動經濟動能方案」來看,ECFA 最起碼要對金融業赴中、擴大中資來台、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有利簽定其他 FTA 有貢獻,ECFA 本身則要繼續談判下去,而中國與台灣的經濟關係則有中國觀光客、金融服務業到中國、中資參與國內(公共)建設。這些先不說它是好是壞——雖然很想這麼做,可是一想到這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走向,就很難不說它壞話——雖然方案裡與中國或 ECFA 相關的事項只占一小塊,其中也不乏隨便說說的部分,但真要做的事情都敲在節骨眼上。

黃金十年與 ECFA 的關係

那麼,回頭看看「黃金十年 國家願景」計畫專書對 ECFA 如何著墨。

《黃金十年 國家願景》這本 132 頁的專書提到 17 次 ECFA [5],整理一下大概可分為以下幾種:
  1. 打開瓶頸、注入源頭活水、兩岸經貿合作革命性突破、開放重新扮演主導力量。(p3, p24, p74)
  2. 應掌握此契機成為跨國企國進入中國的跳板、奠定全球無可取代的優勢地位、積極發展新興高附加價值產業、開創下一波經濟成長新動能。(p28, p35, p49)
  3. 有助於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簽定各種 FTA、掌握全球新興市場商機。(p37, p42, p69, p101)
  4. 金融業列入服務貿易早期收穫部門,有助於台灣金融業布局。(p81)
  5. 2011 年早收清單貨品出口至中國之金額成長17.64%,中國提供我方降稅利益逾1.2億美元。但中國與其他國家也有 FTA 就要談成了,要加速進行 ECFA 後續協商,才能確保我們在中國市場的優勢。(p42, p101)
前面三項都是想像,到現在也沒看到什麼作用,有時候反而成為阻力,最後一項仰賴的是第 3 項的想像。而第 4 項是要幫助金融業擴大版圖,我卻很怕到時候一堆外國人的呆帳要我們來還。一直要台商回來,又要有助金融業布局中國,是什麼意思呢?

回到所謂八大願景來看:活力經濟、公義社會、廉能政府、優質文教、永續環境、全面建設、和平兩岸、友善國際,這八大願景裡,ECFA 到底份量如何?或許我太小看 ECFA 了,事實上,上面第 1 項最後一句話,是出現在三大「關鍵驅動力」之一的「開放驅動力」裡面,「2010 年 6 月兩岸簽署 ECFA 後,兩岸經貿合作發生革命性突破,開放重新扮演主導力量。」[6],很厲害吧。對前人的努力完全視而不見又罵人不帶髒字,自己做得離離落落倒是有一堆話可說。

寫計畫書是一回事,實現它是另一回事。作文是一回事,接不接得上現實是一回事,起而行是另一回事。你們黃金一次,我們要辛苦好久。如果不願意為這塊土地辛苦耕耘,就別再提「黃金十年」,講久了就真的只在夢中而不會做事了。當然,這個要求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要這些不認為自己失職的人負責,談何容易。但是說真的,我們總是有選票吧。否則,我們只是另一群不認為自己失職的人。

悲哀玩笑的「黃金十年」

話說在 2012-09-26 的行政院記者會上,行政院長陳冲宣布基本工資之月薪調漲須待兩個條件之一得到滿足才得成立,政務委員管中閔則對月薪緩漲提出他的一套看法,並以很誇張/過分的比喻,來表達其論點精義 [6]:
……所以當勞團在說,我們連一顆滷蛋都不給的時候,大家不要忘記,如果造成更多的失業,那不是一顆滷蛋的問題,是有些連一粒米都沒得下鍋。
在應該一片欣欣向榮、受到熱愛的「黃金十年」裡,如果因為基本工資月薪調高 267 塊錢,弄到「連一粒米都沒得下鍋」,這些人還真有臉坐在那些位子上領那些錢哪!該緩漲的不緩漲、該不漲的硬要漲,偏偏又憂國憂民似地!既然要考量整體狀況,那在漲水電瓦斯一堆東西、墊高生活開支之前,就該把會產生的衝擊一起考慮進去吧。好像很厲害,為了怕更多人失業而留一步棋,那先前更該好好下棋的時候,是在睡覺嗎?根本就不管一般人死活嘛!

在一片亂糟糟之中,還有總統嗆聲說一個月就要人民對政府施政有感。這不是開玩笑嗎?這就是「黃金十年」,不是美麗與哀愁,只是醜陋與悲哀。難不成是搞笑與詼諧?因為瞧不起。然而瞧不起別人,實在很難受,何況是長期的、無法視而不見的。再想下去就受不了了。趕快離開這個題目,去做點別的事。

P.S. 管中閔這麼聳動的言論竟然找不到影音檔,找來找去滿滿幾頁只見壹電視那裡有關鍵字,但真要這一則卻又沒有,壹電視那裡也找不到,只好聽聲音檔。愛炒話題的電子媒體是怎麼回事呀?

參考資料

[1] 關魚, ECFA 雙英辯論(完整文字紀錄), 公視有話好說, 2010-04
[2] 黃金十年 國家願景,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12-07-17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5942
     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aspx?n=3D06E532B0D8316C&sms=4ACFA38B877F185F&s=4C2D9CB0DB5E8CF6
[3] 「黃金十年 國家願景」計畫專書,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p4, 2012-07-17
[4] 經濟動能推升方案, 行政院, 2012-09-11
[5] 「黃金十年 國家願景」計畫專書內文,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p3, 24, 28, 35, 37(x3), 42(x2), 49, 69, 74, 81, 100(x3), 101, 2012-07-17
[6] [5], p74
[7] 基本工資月薪緩漲 管中閔:顧慮中小企業, 中央廣播電台, 2012-09-27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80339
     mms://mediafile.rti.org.tw/rti/realnews/20120927/120927-07.mp3
[8] 馬英九就職2周年 提六國論打造黃金十年, 大紀元, 2010-05-19
[9] 「經濟動能推升方案」架構與分工, 行政院, 2012-09-11

2012-09-09

行有行規

〈人生總有非賣品 我拒絕旺中老闆保衛戰〉 網頁擷取。 月初看了這篇文章〈人生總有非賣品 我拒絕旺中老闆保衛戰〉,這名記者清楚地寫下經歷的事情以及心路歷程,我一邊看一邊覺得,真的是新聞系畢業的呀,記得自己學過什麼,以所學來判斷自身陷於什麼情況之中,沒有被忙碌的現實吞沒掉,沒有違背信條。這一切,在混亂的世界裡,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我佩服她!但這並不是無法做到的,因為有必須遵循的守則,她學過了。沒學過的人怎麼辦?學了卻不信奉的人怎麼辦?

混了幾年報社編輯,有人教我標題、版面,其他都是常識的累積。但編輯只要有使用文字的能力就夠了嗎?不是的,當然更應該知道新聞系畢業的人學過的守則。很慚愧,沒有自己去找來看(這也說明我無心於此吧),然而至少要為了自家媒體的品質著想吧,很奇怪資方也沒有講一聲的打算。

不管具有哪方面的才能,只要做的工作、職位跟新聞媒體沾上邊,就應該知道這一行的規矩,甚至,我想,各種平面媒體、電子媒體都還會有針對自身的加強版守則吧。不要說守則這種可能傾向於抽象的東西,而只是規矩就好,光是有才能沒有用,來到哪個行業,就該知道並尊重該行業的規矩,不管是自知還是被告知。

在報紙裡,圖片要跟著新聞,兩者不可能分開。但是不認識報紙的美編,為了版面的美麗,仗著自以為是的才華,幹了讓兩者離得遠遠的蠢事(嚴重性不止於此)。解釋了為什麼不可以,建議了各種稍微減損他自認的美麗但勉強保住版面規矩的做法都被置若無聞。事情到了創意總監那裡,不認識報紙的創意總監說,就這麼做沒問題。美的製作/創作,是設限的,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規則,就算是詩也一樣想盡辦法找規則。就單單是平面設計,尺寸不同、素材不同,要顧慮的事情也不會相同(不過這又是更低層次的事情了)。還好上述及其他大小蠢事是發生在試報期間,而且最慢到了隔天就不會再出現。

來想想看,要是試報時期,沒有人懂得這一行該怎麼做,沒有足夠的憤慨出現,沒有夠力的人出面,又或者該從善如流的人不願罷手,就讓它成定局,就讓它出場了,結果受到四面八方的讚賞,並且閱報人也樂不可支,該會是多麼可笑荒唐的事。

那麼,前兩天去看了北市交的歌劇《丑角與鄉村騎士》,裡面有同樣的問題,不幸的是,悲劇沒能在成定局前遭到阻止,活生生上演了,觀劇者樂不可支。

歌劇,呈現出來時,就是指揮、樂團、歌手/合唱團,裡面包括了音樂、戲劇,核心是樂譜。歌劇,呈現出來時,指揮詮釋樂譜、掌握全局、控制節奏脈動,而導演以樂譜為據,在呈現之前做好他要的安排,這安排不能讓指揮與樂團、歌手之間失去聯絡。歌劇這個行業的守則或規矩我不知道,但耳濡目染之下,想來應該有這樣大方向的規矩吧。導演不認識歌劇,難道主其事者也沒有人認識歌劇嗎?悲劇!

有文字的才能、設計的才能、唱歌的才能、編導的才能又如何?有錢有勢有名聲的大老闆又如何?進入任何一個行業、與任何一個行業合作,都要認識並尊重該行業的守則與規矩,否則很容易仗恃自身的才能,敗壞了所參與的團體/單位/組織/機構/行業。那又怎麼樣?或許吧,畢竟這年頭因此而遭人訕笑似乎也很難。

念書時,銀行系的朋友說,會計課本上講的那些原則都應該刪掉才對,根本就不必教,到底有幾個人照著做?我說,不用那麼偏激啦,至少它列出要遵守哪些原則,這很重要呀!

想到上述往事,讓我突然羨慕起醫生有醫師倫理、律師有律師倫理,而會計師也有會計師守則,新聞業也有一套信條,我羨慕這些清清楚楚的行業,也羨慕原本就學過而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該怎麼做、能怎麼做的人。還有那些電子科技公司,畢業新兵進去後,總是要來個半年、一年的受訓期,這是負責任的做法,也是為自家企業著想的做法。但我們這個社會,實在存在太多灰色地帶了,尤其現在根本不管科系,任何科系幾乎可以進入任何行業,那麼這些任何科系的人、任何行業的公司/團體,有負起責任嗎?有為自家公司/團體著想嗎?

做為總是依恃自己的任何才能或興趣而涉足某些行業的人,我總是無法真正進入,總是要退出,除了因為懶散,也因為認為不是有才能或興趣就夠了,行有行規,如果無法決心挖掘、學習該行業的核心信念、行事規矩(因為好像沒有人會提起/在意這種事),就不該待在那個行業。(這麼多年下來,終於可以用文字表達這個一直說不清楚的想法。)

所以也羨慕起學徒制。但且慢,我做過學徒啊!從小做起、十年資歷的店員,如何對待客人、如何對待鈔票、如何對待店裡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那些龜毛的因應之道深化到我裡面去了,雖然愈來愈懶散,但這些小時候學起來的事情實在很難離開。這是學徒制的好處。不過師父是父母,不管怎麼說還是輕鬆很多。(廣義地說,從小長大的家庭生活也都是學徒制,做父母的真的不容易。)

那麼再來舉一個例子。例如我現在上的素描課,除了不停地塗來抹去,老師會積極安排講課時間,她講課的時候眼睛會發亮,介紹的繪畫史內容也就變得有血有肉,我就沾光進入了這個世界,學習到這個行業的信念或規矩,就不再全然是個外人,這的確是書上學不到的。如果沒學到這個,畫得再好也還是個不相干的外人、不具資格的外人。

不管是政治圈、商業圈、藝術圈……,不管是大人物還是螺絲釘,不管是全職、兼差還是志工,如果不懂得行有行規、不尊重行有行規,那都是白搭了。

最後,這裡說的行有行規,當然不是指因循苟且生出來的東西,而是各個行業的理當如此。

為胡亂流動的視覺意象所壓制的歌劇:台北市交的《丑角》與《鄉村騎士》

劇名:丑角與鄉村騎士 Pagliacci & Cavalleria Rusticana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演出地點、日期:城市舞台 2012/09/06 ~ 2012/09/09
指揮:約翰.維特納 Johannes Wildner
創意指導:王嘉明
編導:姚淑芬
執行導演:蒂洛.萊因哈特 Thilo Reinhardt
演出/丑角:徐林強、林惠珍(9/6、9/8)林慈音(9/7、9/9)、巫白玉璽(9/6、9/8)、王東雋(9/7、9/9)、廖宇盟(9/6、9/8)、馮國棟(9/7、9/9)、胡中良
演出/鄉村騎士:李巍、李國玲、馮國棟(9/6、9/8)、巫白玉璽(9/7、9/9)、王宏堯(9/6、9/8)、翁若佩(9/7、9/9)、陸蘋
演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附屬合唱團、臺北市原住民族少年合唱團(丑角)、莎士比亞的姊妹們的劇團(丑角)、世紀當代舞團(鄉村騎士)

作曲/丑角:Ruggero Leoncavallo
劇本/丑角:Ruggero Leoncavallo
原著/丑角:時事改編

首演/丑角:Teatro Dal Verme, Milan, 1892-05-21

作曲/鄉村騎士:Pietro Mascagni
劇本/鄉村騎士:Giovanni Verga, Guido Menasci, Giovanni Targioni-Tozzetti
原著小說/鄉村騎士:Giovanni Verga
首演/鄉村騎士:Teatro Costanzi, Rome, 1890-05-17

觀劇時間:2012-09-07 19:00
票價:(獲贈)


到了最後一分鐘,怒氣宣告壓不下來,氣炸了。

某人被殺了,連著唱兩次,這聲音明明是後台傳來的,舞台旁邊卻突然跌出一個人,好像是拚死報訊,接著中間的窗口又摔掛出半個不相關的身體。真的沒有比這個更白目的了。演到一半時想到的比喻,此刻這些人使盡全力來吸附住,再也扳不開:這些舞者跑來跑去的,活像是古早連續劇裡落落長碎碎念的那些多此一舉到了過分地步的旁白。只不過,真的沒想到,旁白用說的還差堪只好忍受,而這裡以無言的方式來表現真是教人更加乏力、身心俱疲。無言的吵更折磨人。

我們可以來比較一下這一段的原作、台北市交出版品裡的歌詞對譯以及實際演出三個版本。

原作總譜 [1]:
一名婦女(從很遠處喊道):他們殺了圖里杜!
(大家聽到遠處傳來吵雜混亂的聲音。)
(有些女人們嚇壞了跑過來,其中一人發出絕望的尖叫。)
(吵雜混亂的聲音愈來愈近。)
一個女人:他們殺了圖里杜!(所有人跌進舞台。)
桑圖莎、露琪亞:啊!(喊叫地)&合唱團:啊!(驚駭地)
(桑圖沙不支倒地,暈眩的露琪亞為合唱團女生扶住,所有人震驚。)
歌詞對譯 [2]:
一個婦女
(跑進廣場)
圖里杜被人殺了!
圖里杜被人殺了!
(眾人驚慌地叫喊!)
實際演出:
後台喊道:
圖里杜被人殺了!
圖里杜被人殺了!
(一名女人拚著最後一口氣報訊貌地摔在舞台側邊)
(舞台中間高高的窗口跌出半具死屍意思的身體)
改劇本可以呀,可是聲音明明從後台出來,而且我也沒聽到眾人驚惶叫喊,好像也沒看到眾人,不就老婆和媽媽兩個人嗎?跟台北市交出版品裡寫的根本不一樣,那如果其實什麼都有的話,真的很抱歉,一定是被那具屍體打擾到什麼都不知道了。那我也可以理解,因為舞台上沒放其他人了,所以由兩個表演者來取代合唱團員的工作,可是報個訊要那麼慘烈嗎?死個人一定要放個死人嗎?這些情緒都太過了,這是一種傷害。

再回頭看看原作,它規定得很嚴格,為了舞台的畫面呈現,它設想得很乾淨很清楚也很有戲劇性,那我就是想看這麼混亂的情形,一個創作者如何來演繹。它設定的是不在場的方式、背地裡感同身受的方式。它有隨便讓人發出聲音嗎?無論是歌詞對譯裡的「眾人驚慌地叫喊」,還是實際演出時的「接連地摔身體」,好吵!而且我不想要有這種「具像」來破壞自給自足的想像,如果不能讓所有人都跌進舞台。「所有人」的話,應該有推擠、看熱鬧的意思吧。當然,這對導演來說或許是另一種發揮,一種變動,那麼,如果不是整齣戲都這麼煩人的話,或許我也會願意想辦法去感受這另一種情境。

原作者沒有考慮過所有情形嗎?不夠了解音樂或舞台嗎?如果要顛覆一個劇本,甚至是顛覆歌劇本身,都沒有問題,但請先深刻了解這個劇本、的確明白歌劇,並且要昭告世人,這戲是借用原作來發揮,或者,這不是歌劇。整齣戲都這樣搞,做為一個觀眾,在沒完沒了的干擾之下,實在是憤怒呀!

看歌劇真的很忙的,如果不能幫助我,那也請不要妨礙我。

再來一個例子。看了台北市交為這次演出出版的書,正好裡面有人提到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來抄一下 [3]:
[……]《鄉村騎士》[……] 管弦樂團獨奏的〈間奏曲〉更是柔情淒美的經典樂段……(by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黃維明)
這齣《鄉村騎士》在〈前奏曲〉的部分,安排一男一女兩個舞者上演男的不理女的的戲碼,後半段,女的轉個幾圈就摔在地上一次,一直重複,已經教我想吐了,來到〈間奏曲〉,舞台上只有先前的女舞者,一直重複轉個幾圈就摔在地上的舞步,是的,舞姿純熟優美並且應該是高難度,但這算是「柔情淒美」嗎?我只好閉上眼睛。那舞姿像是蓄意切著反拍,存心跟音樂的意圖唱反調,留著視覺,就是跟自己作對。

上面兩個例子都來自《鄉村騎士》,這齣戲的舞者搶戲真的搶得很過分,喧賓奪主都還是太便宜的說法。對於《丑角》並非就沒有抱怨,那些人打扮成紅衛兵的樣子無止盡地晃來晃去根本就很奇怪好嗎?我想要看唱歌的人在戲裡唱歌的樣子呀!〈戲中戲〉時還藏身在台上觀眾椅子之間遞道具,這種手法實在頗 low。

族繁不及備載。那麼,不巧,台北市交出版的書裡面,有頭有臉的人都寫了心得文章,其中竟然有兩個似乎就是決定這樣做這些事的人。

第一則 [4]:
這次跟歌劇的合作算是初戀,來聊聊這位情人的面貌吧:

[……]

交往最重要的前提是:她核心的靈魂,那看不見的音樂、音樂、音樂。其它視覺、戲劇、舞蹈都僅是她外在的容貌,也很重要,總不能讓她赤身裸體站在公眾面前,但也不能對她有過多的評價、詮釋和設計,如此不免造成她更大的分裂,就像剪裁了不合身材巨大的當代洋裝,看到絢麗、設計感十足的華服,卻不見埋在厚重理念布料裡,邁不出步子,無法走路的情人,更不用說那容易被忽略,看不見的音樂靈魂。

[……]

[……] 但,實際上,最後,並不是如何療癒和接受這分裂的情人,而是望著她,看到更虛假、更分裂、更混亂,卻自以為誠實、完整和成熟的自我。

這是一封公開的初戀情書,一段等待救贖的告解。(by 創意指導王嘉明)
第二則 [5]:
[……]

身為一個編舞家,一開始知道要編導的作品是歌劇,其實就是天人交戰,畢竟自己不是音樂人,勉強要說,也只能算是半個戲劇人(因為幫太多戲劇編舞……)。

這該怎麼說呢?戲劇重結構及邏輯,觀者深受文本及語言的強烈引導,但舞蹈是一種心領神會,在抽象的身體語彙裡,觀眾看到的是自我生命軌跡的投射。讓舞蹈依附文本生長不難,但要成為不分軒輊的存在,與戲劇導演的溝通協調成為最大的挑戰。

[……]

突然覺得,這次「舞蹈」真的是名符其實地成為音樂與戲劇的「小三」……原來第三者真的難為!得隨時找到理由讓自己的位置是合理的。(by 編導姚淑芬)
好啦,兩個人都不認識歌劇,弄得我這個跟歌劇不熟的人氣急敗壞。而且大概也不認識音樂。真是瘋了。原來想要鼎足而立。真是瘋了。不認識音樂不認識歌劇就想當它的衣服喔?就亂搶戲喔?搶到手了還怨歎是小三喔?台北市交主其事者都也不認識音樂不認識歌劇喔?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麼喔?就這樣放手讓人胡搞瞎搞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以為做了一場好戲喔?這些人真的懂得什麼是藝術喔?會不會連本行都不懂?條條大路通羅馬,懂得一樣,沒理由那麼難懂第二樣。尤其這些是一再得獎的傑出人士。留得下來的歌劇、千錘百鍊的歌劇,那些作者都沒有想過重複、錯位、不在場效果、舞台難題、音樂與戲的配合、觀眾需要的空間這些數不盡的事情喔?都沒有發揮他們藝術與組織的才能讓一齣戲盡於完善喔?還有位置讓人鼎足而立喔?

既然不認識,為何不乾脆拿《交響情人夢》來沾個邊惡補一下!要當也是當樂譜的衣服呀!不認識樂譜就想跟人家照著樂譜辦事的人鼎足而立,這也太離奇了吧!這是膽大妄為吧!主辦者也是莫名其妙,不知道歌劇是怎麼辦事情的喔?生殺大權就交給不認識樂譜的人喔?這不是荒唐嗎?

如果你要存在,那就只能像電影作曲那樣,想辦法找到可以出現的時候,既展現了自己,又能夠不弄砸一切,或者導演、劇本有那麼好,本來就留了位置給你。通常,適時適所適量地展現,才是藝術。如果要另立典範,也可以,要說這些想法都太舊了,要顛覆、要創新,也可以,但典範、創新真的不是這樣來的。連認識都不認識就跑來搞破壞,真的是無言以對。台北市交就接受了,也是很不可思議,或許覺得是創新、是里程碑吧。真是教人抓狂。

散場時,聽到兩個小女生的對話。
A: 那些舞者是在引導情感!(讚歎語)
B: 那些服裝好……!(讚歎語)
上了公車,阿嬤同意阿公的話:
阿嬤:對,他們在表現情感。(肯定語)
任誰都看得懂這些人在幹嘛,但要命的是,情感表現要靠舞者引導的話,這些唱歌的就不要混了!不然想想看簡單一點的好了,流行歌手表演時,會讓舞群的戲搶過歌手的歌曲表現嗎?如果歌手有實力可以表現的話,就算沒有,主要戲份也得在歌手身上呀!那在歌劇裡,什麼是主角?到底什麼是主角?

不然再想想歌仔戲或京劇好了。看戲人的評語總是,啊,那個誰唱得真好、音色如何、身段如何、哪個段落表現得多厲害,誰的樂器彈奏得多好(這個有嗎)、配合得多好——不是這樣嗎?崇拜的是唱戲的角,幫襯的人不可能變成主角。弄一堆人在旁邊演內心戲,內心戲不是唱戲的人要演/唱的嗎?要是有人不讓人家好好體會內心戲,自顧自在那邊賣力地晃來晃去,不會被噓嗎?除非那作品原本就設想到要有這些晃來晃去的人,為他們安排了恰如其份的時刻。

我想起《鄉村騎士》裡,洛拉囂張地唱完該唱的部分之後,兩三名舞者圍繞著她,引她上階梯的情景——來做個隱喻吧!這豈不是被包圍挾持了嗎!什麼影子舞者,我必須對你們視而不見,否則如何進入聲音!你們拿走太多東西了!歌劇在台灣發展也沒多久,站都還沒站好,竟然就成為他種藝術的踏腳階——人家看完興奮得只記得眼花撩亂的舞者,歌劇之為物誰知道是什麼——這到底是歌劇還是舞蹈表演呀!指揮一定在哭吧——!

不過話說回來,宣傳 DM 上寫的介紹詞是:
鄉村騎士的恩怨糾葛
丑角的愛恨情仇
砍砍殺殺後的生離死別……
演出方式既抽象又創新
請看北市交戲中戲 的戲 的戲
「抽象又創新」,這就是問題所在。那一點也不抽象好嗎?明明應該讓人有感受的餘裕,偏偏把空白的地方都拿去具像化到大家都知道你們在幹嘛,弄得又擠又吵的!至於創新,要這樣講就當做各人感受不同,只不過如果是創新,難道不是創新得很失敗,創新到失去自我嗎?如果認識自己的話,會做出這種所謂創新嗎?

厭氣的話就到這裡。不知道有沒有寫得太過分了,畢竟我也是第二次寫的說。(附帶一提,我沒有不喜歡舞蹈,還想過要去上課咧!也沒有不喜歡視覺之類的藝術,我可是貨真價實的現代人哪!)

(20120910。歡迎網友留言,我也很想知道大家怎麼看這個編導及演出。因為這篇出乎意料地很多人看了,我感到很惶恐。)

以下來記一下其他的東西。

歌手

有的女高音唱歌,我聽了會頭暈。這是第二次聽林慈音的聲音,真的是很好聽,上得去、下得來,有變化、有感情,總之聽起來很舒服,表演起來也總是很有戲。記得有一句,唱得好好的,句尾突然低下音調來罵人,對我來說是滿有趣的經驗。

另一個女主角李國玲的聲音,覺得是古時候的聲樂家印象,據說這叫做聲音集中,但重點是,一共只有一種聲音表情,永遠都是那樣,當唱到「打我吧,罵我吧,我愛你並原諒你,可是我實在太傷心」,每個字音量都一樣,正這樣想的時候,沒想到又唱一次,然後又來一次。既然有這麼多次,總該來點變化才是。

合唱團在《鄉村騎士》裡有兩回重頭戲,一次是開場,一次是在教堂內外唱聖歌,都很好聽,或許曲子也要先好聽。唱聖歌時真的很有 fu 呀!

舞台設計

看了舞台設計寫的介紹,覺得背後那個有階梯往上爬的弧形牆面的確有意思,可惜真正使用起來,並沒有完全維持那樣的意思。但也是沒辦法的吧。

另外,覺得《丑角》的舞台布置不是很清楚。或許跟下面提到的服裝是一樣的情形吧,太重了,那我就無法想像它同時也扮演著一條通往各處的路徑,各種場合都可以在這裡上演。大概都是那個黑色舞台的緣故。那是要暗示,不管是喜劇還是教堂,都阻止不了人生的悲劇,所以就這麼黑嗎?可是用黑色來表示應該已經過時了吧。

這個各方面(編導、服裝、化粧等)統合起來的重口味黑色路線,究竟表示了什麼呢?我是指對這些人而言,而不是對戲而言。也是件滿有意思的事情。

舞台呈現(不曉得叫什麼名目才對,或者這就叫編導?)

隔了一天,想得起來能讓我感到舒服的時刻,就只有《丑角》的開場啦。音樂時間就音樂時間,接著男歌手從台下出現時,是一種驚喜。為什麼舒服?因為沒有亂七八糟的東西在攪和!

前面都在講《鄉村騎士》,這裡提一下《丑角》結束情景好了,總之就是連貫得很不自然。殺人的和被殺的,還有宣告戲演完了,我是覺得教戲至少要教這類地方,這難道不是整齣戲裡非常重要的部分嗎?光是想盡辦法要舞者晃來晃去到底對歌劇本身有什麼意義。導戲的人有想法,還要會教呀,那被教的人就一定有辦法盡量達到要求,達不到要求就想個可以達到的方法再教,不是這樣嗎。沒想法才會沒辦法。

同樣是《丑角》。明明歌詞唱出來是皮鞭,可是看起來女主角手上拿的不像是皮鞭,比較像刀子……是不是我眼力太差了。待查證。不過變魔術這一段很有趣。

燈光

燈光我不認識呀!不過開場男歌手出現時,打在台下的燈光是很適切的。一開始還想說好好的幹嘛打燈咧,結果是個驚喜。

服裝

我是覺得有了那樣的舞台動作,又來這樣的服裝,加在一起,讓戲太厚太重了。

在《丑角》裡,讓丑角先穿黑色加銀亮感的衣服,演出戲中戲時穿全白的衣服,然後載上面具的是飾演群眾的人,扮演服務人員的紅衛兵的衣服色調則是相較厚重的黑紅配,連貫到下一齣去。要說是在表現人生與舞臺是分不清的也可以啦,但其實氛圍是很奇怪的。

《鄉村騎士》黑與白的對比或許比較好說,教堂人士就純白的,其他人就黑色為主,各自具有不同的紅色區塊。舞者呢,我真的不願意想起他們,應該說很有時尚感吧。

連著兩齣,看到大家衣服換個不停,聽說連鞋子都不一樣,覺得錢砸得真的很重呀。

小故事

有個不太明白的地方,看了台北市交出版品明白了,在這裡記一下。

《丑角》這個劇名是義大利文「丑角」的複數,那麼戲中戲裡的主角,義大利文也是「丑角」,只不過是單數。那麼這兩個字是同一個字,只不過有單複數的差別,那我就會一直想,到底戲中戲裡面這個名字,是當做名字用,還是就是丑角的意思。

那麼台北市交出版品裡,焦元溥的文章提到 [6],原本劇名是單數「Il pagliaccio」,當時著名的男中音大力支持這齣戲,並且願意擔任托尼奧這個角色(非主角),所以咧,彩排時他建議把劇名從單數改成複數,表示男高音和男中音都是主角。另外,為了提升自己的重要性,他要求為男中音增加一首詠歎調,於是序奏改成序幕,這裡的詠歎調就是他唱的。

寫到這裡,其實是兩個不明白的地方得到解答。一個是,之前先入為主想說另一個是主角,那開場由次主角唱那麼久還真難得,原來有這麼一個故事。另一個是,這個丑角複數的劇名,跟戲中戲裡叫做同一個字卻是單數的名字,兩者之間總是覺得連不起來,既然原先劇名是單數,那切切合合一字雙關就沒問題了。原先複數讓我心生疑惑,搞不清楚到底什麼意思,這一點在這篇焦元溥先生的文章裡也得到解答。

相關連結

【TSO系列】歌劇人生 丑角與鄉村騎士Pagliacci & Cavalleria Rusticana(節目介紹)
Pagliacci (wiki)
Cavalleria Rusticana (wiki)

參考資料

[1] Cavalleria Rusticana - No.9 Final, p.176-177
[2] 歌詞對譯, 歌劇人生 丑角與鄉村騎士 Pagliacci & Cavalleria Rusticana,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2012, p.107
[3] 黃維明, 號召創意菁英 同為城市發聲, [2], p.4
[4] 王嘉明, 創作感言, [2], p.12
[5] 姚淑芬, 創作感言, [2], p.13
[6] 焦元溥, 寫實主義的驚奇經典, [2], p.11

2012-08-30

畫室裡的麥迪奇

I

那個畫室裡俊美的石膏像麥迪奇,全名有人寫做 Giuliano di Lorenzo de' Medici,又喚 Duke of Nemours,內穆爾公爵。來把全名從後到前分解一下,Medici 是家族名,喚「麥迪奇」;Lorenzo 是爸爸的,爸爸被稱為「Lorenzo the Magnificent」,即「偉大的羅倫佐」;Giuliano 是他自己的,喚「朱利安諾」。朱利安諾是羅倫佐的第三個兒子。

麥迪奇家族事業做很大,從羊毛紡織起家,接著在金融界呼風喚雨,實力大到實質掌握政界,磨著磨著,終於有一天修成正果,名目上也是佛羅倫斯的統治者。在羅倫佐執政時,這個家族的政治事業達到高峰。這個時期也就是文藝復興開展的時代,羅倫佐贊助有力,米開朗基羅自少年起就住在他家,吃他家的、用他家的,但他們的交情如何呢?有一種說法是,米開朗基羅不喜歡他們。總之他們找米開朗基羅來做墓室,而米開朗基羅只完成朱利安諾和羅倫佐二世的陵墓,外加一尊聖母子像,就離開佛羅倫斯,再也沒有回去過,剩下的部分據說是他的弟子按照設計圖做的,好像也沒做完。

我們看拉斐爾畫的朱利安諾,著實是個文雅貴族,長相不見得多出色。再看看米開朗基羅刻的朱利安諾,已然成為沙場戰將,而且是個氣勢非凡的美男子。不過要是一眼看到的是畫室裡翻模再翻模的石膏像,就無法看出他的身分,只知道是個氣質出眾的百分百美男子。


拉斐爾畫的朱利安諾
Wikipedia
米開朗基羅刻的朱利安諾
Wikipedia
畫室裡的朱利安諾
Book

既然不喜歡這家人,為何把他們的雕像刻得跟實際差那麼多,而且那麼雄偉好看?說法是,這是一種反諷。對於這個說法總覺得怪怪的。不過雖然常見的麥迪奇長得如此俊美,但一旦落在畫室諸君手裡,繼續得踏上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相貌的旅程,永遠停不下來的旅程。

II

老師說,雖然那些靜物、石膏像都有其自身本然的面貌,但畫出來的東西通常像作畫者自己。每個老師都這麼說。在這位老師這麼說之前,同學已經先說了。她上別的老師的課的時候,已經有過這個經驗。「真的是這樣呀!每個人畫出來的都不一樣。老師說,那其實是自畫像。」

明明目標物是同一件雕刻,展現出來的神情氣質卻千奇百怪,有的貴氣,有的落寞,有的在笑,有的嚴肅,也有俊美的,但總之都不是本尊。麥迪奇抱怨道:「別再叫它麥迪奇!」這是千古之怨氣,讓我手拿著幾乎算不上有重量的炭筆,感覺卻似有千斤重。

麥迪奇說,米開朗基羅到底什麼意思?虧我對他那麼好,他就是這樣報答我的!


但是有什麼辦法,像這樣的練習,千千萬萬張還是要繼續出現。希望麥迪奇之英靈已經悟化成功,對凡間的事情都只一笑置之。



正文之外。其實呢,麥迪奇這個譯名呢,發音應該比較接近梅迪奇,但石膏界好像叫它美琪。至於為什麼這裡把它叫做麥迪奇?因為我手上的書把它這樣譯。雖然後來感到問題浮現,那既然都寫了,就算了。(2013-05-22)

義大利有個歌劇作曲家 Ruggero_Leoncavallo(1857-1919),最有名的作品可能是《丑角》,很意外或許不意外,他有部歌劇叫做《I Medici》,看角色分配,就是在寫跟這個梅迪奇家族相關的故事。為什麼很意外又或許不意外?因為他好像喜歡包辦詞曲,自己找故事,具時代感或地域性的,也就是當代、本土化取向,似乎是這樣。因此,如果梅迪奇要入歌劇,不是由他來做又會是誰?

2012-08-27

台灣核電廠位置:是太勇敢了還是很白目

溫泉溫度升高的新聞,讓人又想起核電廠的事情。
萬里溫泉異常警訊 查地層擾動, 中央社, 2012-08-23
萬里溫泉變熱泉 民眾:火山將爆發, 聯合新聞網, 2012-08-24
不管如何,回到核電廠。就這樣活下去,是太勇敢了,還是很白目。政府緊抓利頭要得過且過,人民難以撼動而無可奈何,的樣子。於是來貼個圖溫故知新。


↑ 日本福島第一原發事故如果發生在核四 v2.0, (作者待查)

→ 台灣核電廠緊急疏散應變範圍, 聯合報, 2011-03-14

台灣各核電廠緊急應變計畫區, 自由時報, 2011-03-13

相關連結

大方, 全球14危險核廠 我4座全上榜, Twiwan Heart, 2011-03-26
核電廠耐震否? 李鴻源:台電應老實講, 土木人之公務人員交流討論區, 2011-04-02
海洋生態系利用情形及環境影響,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中小教學資源
rudi, 台灣核安要聞 2013, 2012, 2011, random notes, 2012-06-19

2012-08-23

來吧!瑜珈!

最近骨頭很難受,兼且不小心開始了較早睡較早起的作息,所以每天早上(Wow 有早上這種東西耶)都鼓勵自己來點瑜珈和靜坐。真的是有益身心,可以支撐我一整個下午的精神活動。

所謂瑜珈呢,先來幾次 [a] 半後視式和後視式,然後是淺嘗 [b] 身印式和前彎式,再來用心於 [c] 高跟鞋式和駱駝式,最後以 [d] 嬰兒式休息收場。於是乎 [e] 靜坐上場了。

雖然以上姿勢可能各有各的作用,但我選它們來做當然是為了讓骨頭舒服。所有的理解有可能是誤會一場,純粹自以為是,但希望不很是如此,否則也是很不好。[a] 幫助放鬆背腰臀的緊張狀態,[b] 是換個姿勢感受放鬆,順便伸伸腳,[c] 是伸展或放鬆脊椎、肩膀,[d] 當然應該是更加放鬆著休息。[e] 相當詭異,顯然那不是靜坐的工夫,一切只是為了讓身體有進一步休息調整的機會(這絕不是靜坐這工夫所要的吧)。

如此沉潛認真地對待身體之後,精神力明顯上揚,世界往美好的那一邊靠過去。所以才會鼓勵自己,才會為這件事情說項,哎,趕快開始呀!

筋啊骨頭那些不在對的位置上,真的是很討厭的事,會讓人嘴角往下地過日子,而不是嘴角向上。嘴角向上當然才好啊。

來吧!瑜珈!

海狗式是我的愛式之一。
這個重心沒畫好,當然其他也是離離落落。
模特兒是某書裡的示範者。

2012-08-16

轉半圈,轉一圈

A 拿著一支筆在那裡轉啊轉,轉過去又轉回來,B 定眼看了起來。突然 A 說:「你不會轉!」這麼一喝,B 訥訥然臉上浮起尷尬的笑。「轉過去我會啦,只是轉回來嘸輪轉。」B 說著,也轉起筆來。

A 以專家之眼審視道:「你那樣不算,要轉一圈才可以。」喔,原來訣竅是得要轉一圈,「轉一圈我會呀!」B 說道,順且也轉起來。轉過去、轉回來,無法在姆指上美妙回旋,遭到同情的訕笑。既然沒可能轉成功,B 也就很快失去繼續轉的興趣,兩人相繼回到自己的螢幕。

但是 A 還在那裡繼續轉,B 也就不知不覺又看了起來。

「可是你沒有轉一圈,轉過去、轉回來都是半圈啊!」看了老半天,B 哼出觀察心得。

A 好整以暇轉過頭來,面對著 B。一方面像是要確認的確是一圈,一方面像是從容不迫的表演,A 一次又一次地讓筆在手指之間不回頭地一圈一圈行進下去。

「這樣是一圈沒錯,可是你沒有轉回來呀!剛剛你轉過去、轉回來的時候,兩個方向都是半圈啊!」B 機靈似地指出此刻彼時的差異。

「那是轉幾度?」

「半圈是一百八十度,一圈是三百六十度,這個我知道好不好!」

「等一下擦子會在哪一邊?」A 指著手裡筆尖朝下的鉛筆問道。

「如果只有轉過去不轉回來,那就是下面。」不知道為什麼,B 腦子裡想的是「叉子」。要說筆尖像叉子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還真是有那麼一點詭異。但說到「擦子」嘛,B 都說「橡皮擦」,一時之間實在想不到是擦子而不是叉子,而能夠把筆尖想成叉子還真是有天份哪。

A 又轉了幾次,也問了好幾次。兩人都確認自己想法無誤。

「你再看這樣是幾度?」

「這樣三百六十度啊!就跟你說你沒轉回來的話是轉一圈沒錯呀!可是有轉回來的話——」

「你不要急呀,我們要先確認三百六十度跟一百八十度是什麼。」

兩人反覆地在具體的擦子、叉子上下工夫之後,緊接著又在抽象的度數上琢磨,現在終於輪到轉過去又轉回來的眼力進階測驗時刻。

「這樣是幾度?」鉛筆在 A 的姆指放慢速度地旋來旋去,兩人都很專心地看。

「好啦,不是半圈也不是一圈,你在超過半圈還不到一圈的時候,藉那個力道就轉回來了。」

既然謎底揭曉,那麼 A 和 B 又回到各自的螢幕。

2012-08-06

素描課第一回合戰況

第一次上素描課是 2009 年夏天的事。其實一開始天氣還沒有很熱,不過由於那是一周可以去兩次、半年共上三十堂課的很具彈性的課程,所以一直到穿上厚外套才趕忙結束這個課。要不是這麼有彈性,真的很難讓人提得起勇氣挑戰自己的惰性呀!

處於心浮氣躁或者是精神亢奮的情形,所以就來回顧一下這三十堂課的戰況好了。這是在台北公館上的課。


2009-06-27。石膏球體加方墊。這是第一堂課,老師發了講義,講了講,放教學影片給我們看,然後就畫這個。這張根本不能看。也不想多說了。沒有膽識畫到全滿,從一開始的這張就看得出來。怕畫不下,一開始就留後路,結果總是畫太小。當然這張連這樣都不是。它根本什麼都錯了。(註:前面這十一張鉛筆素描是用大開本的素描本畫的,究竟幾開無法判斷,而家裡的掃描機則只能掃 A4 大小。)

他評:這個乍看之下像個被切成一半的球形,裡面白色夾心部分看起來還滿可口的!

2009-07-06。瓷壺。這張大概畫了一次加半次。應該是勉強有個形狀吧。這是全白的瓷壺,但為了各種陰影,色調加來減去,就完全不會知道它的白了,而且也不知有的深深淺淺所為何來。

他評:這第一個感覺就像是臀部跟叉過來的大腿。咦?那上面那個是鬆開來的腰帶嗎?

2009-07-13。鋼杯。兩個半次。畫得很粗。雖然乍看之下好像有一點點鋼的感覺,但一點點都近不得,一近就不知所云了。

他評:這鋼質看起來很不錯。我喜歡不鏽鋼的刷痕。可是真正的不鏽鋼刷痕不見得是水平方向。

2009-07-20。半透明噴水器。兩個半次。這張為了形狀琢磨很久。它實在太複雜了,瓶身都搞不定,又哪裡顧得到水與水裡的吸管。

2009-07-25。小叮噹。一次半。我想這相當沒有立體感吧,前面幾張也是,所以老師在旁邊畫了幾筆剖析立體感,一個面應該有幾個角度之類的,可能是這個意思吧。

漸漸地感到這樣下去不行。老師有時候會說,想想那些念美術的,一天到晚都在練習,你們這樣要談得上進步……(也是有得瞧了,大概是這個意思吧。)覺得這話說得很是,畢竟又不是天賦異稟。大約是在這張之後,開始想在家裡也練習,否則這課就白上了。

2009-08-24。無尾熊。一次半。為了這隻熊,跑到西門町想找便宜的毛狀物回來練習,當然是小小的,愈便宜愈好。店員問我要買去做什麼用,我說練習畫圖,他聽了不以為意,果然介紹給我小小的、便宜的圓毛球,跟這隻熊的毛差不多。

這張是要用毛的方向及色調來賦予它立體感。

2009-09-07。圍巾加禮盒。一次加兩個半次。這張在結構上老師是不滿意的,而且他覺得應該再畫得大一點。可是我人膽小,比例又抓不準,總是原先明明打算畫得大大的,然後這邊不對、那邊不對,就愈改愈小了。不過猛然一看,至少盒子的層次分明,沒絕對浪費掉那些繽紛的盒面花草吧,不過說實在的,完全看不出盒子有內部,那圍巾當然更是什麼好話都說不出來了。

他評:我有感覺得那個圍巾的布質,摸起來應該滿舒服的。

2009-09-14。方型油燈。一次加兩個半次。這個的形狀也是花了好多工夫,最後還是迷失在對角線裡,根本兜不攏的感覺。那也沒辦法。總之現在回頭來看,好像一直陷在沒有深度的狀況裡。

他評:我覺得滿不錯的啊。

2009-09-23。便當盒、葡萄串、小雞、眼鏡。兩次加兩個半次。這張的葡萄大概沒有敏銳地畫出光到底從哪裡來吧。小雞的比例拿捏好久,根本不知如何是好。便當的形狀很奇怪,雖然頗滿意那個扣子,但問題是它沒好好地扣上便當。哇咧。

2009-10-12。太空裝史努比。兩次加一個半次。嗚,日復一日的練習有了成果。大概是九月某天開始每天練習一張吧。這張讓老師非常欣賞呀,進步很多呀,之後拿練習本去請老師指導,老師說原來如此呀。所以練習真的重要,那時候在路上閒著沒事都會看一下光亮陰影的變化。

這張的重點在於材質很多。頭部是毛絨絨,衣服以乎有三種布,包括塑膠的,頭上載個透明罩,質感都有畫出來。那麼這課上到老師有些微的認可,讓人覺得這趟沒有白來,不是來混時間的,當然會很高興滴。

2009-10-19。玫瑰與玻璃瓶。兩次。這個覺得畫得很爛,但老師安慰說這本來就不好畫,而上這課又不能讓人一再重複畫同一樣東西,否則當然每再多畫一次都會進步。

總之如此已上了十九堂課,而這三十堂課要上兩種課,首先是素描,然後任選一種畫筆來上。看到很多人是畫水彩,但我選的是炭筆,因為一直想畫炭筆哪!

2012-11-08。中國青年。三次加半次。第一次畫炭筆,真的是很新奇,覺得拿很久的鉛筆習慣好像在這裡不適用,但一時又改不過來。總之呢,老師覺得第一次畫這樣值得嘉獎,但其實輪廓很大部分是老師起頭的呀!到此刻還是拿捏不住比例,這樣其實是很沒天份吧。別想太多就好。

2009-11-23。維納斯。四次加半次。印象中,這次老師幾乎都沒有來添筆,那麼就看到下巴很大的維納斯。頭髮好像雕太過,並不是說沒這麼多,事實上更複雜,但一時之間沒必要在這種地方下工夫。炭筆更要掌握、表現線條,雖然這樣想,但事到臨時往往還是往細裡栽,真的要努力跳脫這個讓人無法看到更大局面的習性才行。

2009-12-07。伏爾泰。三次。這人的頭真讓人不知拿它如何是好。胡亂抹了三堂課。總之是三十堂課程的最後一堂了,看起來也像是完畢。如此,第一回合畢業。繼續在家裡畫鉛筆素描,但沒之前那陣子那麼用功,因此至今都沒有累積夠習作拿去請老師指點迷津。我想當時老師一定以為我真的有可能是拿鉛筆素描的練習本去找他的第一個人吧。加油。



相關文章

素描課第二回合戰況, 2013-01-18
http://randomcue.blogspot.tw/2013/01/blog-post.html

2012-07-21

重讀〈山路〉

託一場午後大雨的福,行不得也,在超商裡配著咖啡,重溫陳映真的〈山路〉,以誦讀的方式,靜靜聽著。在不同的段落,各自流下淚來。

第一次知道陳映真、知道這個小說,是高一時國文老師的介紹。她覺得漫長春假我們無事可做,何不讀點別的,就列出好幾本當代小說,於是我找了以《山路》為名結集的這一本來看。那是 1985 年的事,距離這篇小說刊載在雜誌上,也不過才兩年的時間。但是那時候的我,一點也不知道那些是文壇上的大事,只是當做又一本小說,順順地看下去,對於這個短篇所要揭櫫的東西,連邊都沒摸到,留下的印象就是那個在山路上的女孩子,把自己的一輩子都放在別人家了。

情節都忘記了。或許一開始就太難了。之所以這樣、之所以那樣,都是有緣故的。

〈山路〉是以白色恐怖時代為背景的故事,這個背景讓這篇小說具有普遍性,女主角的遭遇則讓它具有特殊性,能夠以巨大的能量,進一步反饋給那個時代,讓那些如今儼然要泛黃而翻頁、在掙扎著的日子,有了溫度,有了色調,有了立足之地,有了具體想像的可能,這是數據或理論所難以做到的。

但是這個「普遍性」,對於台灣人來說,如何能是普遍性呢?這是這個以及那個時代一直以來的困難,也是當初我只能對山路上的女孩子的「特殊性」留有依稀印象,對於背景就只是大致略在一旁的大原因。所幸,當初身處「當代」卻無能知曉領會的事情,過了這麼久,離開了「當代」之後,也終於漸漸地稍微深刻起來,讓我再次讀它時,能夠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對於我活過的年代。也更能深入情節的厚度,對於其中所要表現的人類情感。

提到情感,反過來說,對於外國人、不認識過去的人,或者年輕時候的我來說,這篇小說的「普遍性」,它的主題可能是人類的情感,時代背景則成為使這些情感、衝突能夠突顯出來的「特殊性」,也就是相較於前述,兩者相互翻轉了過來。這時「特殊性」是必須存在的、使情節不至於突兀的背景資料,在不同地域、國家,在過去、未來,都可以出現、都無所扞格的背景資料。

對於這兩種閱讀理路,或許是第一次,此刻,讓我有機會較為細想一下。

回想過去看杜斯妥也夫斯基、米蘭昆德拉,或許還有其他,在小說裡隱約或大量代入政治話題的小說,對於那些歷史,要不就一無所知,要不就一知半解,要不就隔了一層,總之閱讀重點大致上是情節,是更大的「普遍性」,也就是情感或其他吧。好的作品,光是這些,就讓人很有感受了。但是我並沒有真的明白它們,因為它們的深層結構裡,有一部分必然是那些大概我永遠不會去深入明白的事情。但是無所謂,我又沒有立志做大事。

然而,無疑地,如果能掌握背景,那麼就會有更大的收穫。小時候課本裡的文言文,文詞再優美、思路再清楚,都會介紹背景,否則有的內容就無從深入理解,而理解了可能就變成更加了不起的文章。

這兩種方式都沒問題,沒人規定一定要怎樣讀書。

但是對於像〈山路〉這樣的小說,做為台灣人,我們明明理所當然,明明應然直撲其要。明明應該做到,由於對時空背景理所當然的認識,而得以徹頭徹尾進入一篇小說的靈魂深處。明明是這樣才對。明明可以一功畢其役,對於美感、美學、文學、歷史、地理、生活、政治、社會、時代,對於大大小小的情感,意在言外的、為難的、一意孤行的、勢在必行的、背離的、追求的、委瑣的、純真的,我們有太多好作品可以品味學習。但是為什麼,對於屬於我們的時代的掙扎與悲哀,為什麼互相拋棄?為什麼不能有一個完整的輪廓,讓我們來探索、來熟悉、來深刻自身?因為這個拋棄、因為無法完整、因為不曾到過靈魂深處,這個時代、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就困在這裡了。

首先要理解自己,但是我們的教育抗拒這個。

這事為什麼重要?因為人的自以為是,總希望能舉一反三、見微知著、屈指一算,但如果連比較能夠有一手資料的自己的生活、直接感受的自己的年代,都只是一逕錯過,就遑論要從其中得到借鏡、反省、沉潛,那麼進步的依憑究竟是什麼?別提進步,連身在何處都無可知,又要鑑往知來些什麼呢?


這麼多年下來,偶爾會想起〈山路〉這篇小說,但由於幾乎不記得情節,因此隨著殘存的印象,它化為變調的「山路」意象,可能近、可能遠,可能蜿蜒、可能崎嶇,是模糊的,也是一種包含複雜情緒的悲壯美感。如今重讀之後,只是再一次確認記憶與想像都很會玩弄人。

〈山路〉裡的「山路」是這樣的:山路難行,但也是堅實的,它讓人澄清智慮。山路總結了前半生的美好,台車道守護了這份美好。當我們離開了山路,接著又離開台車道,歲月擦亮了現在而不是過去。當過去來到面前,不用擦也亮晶晶,但它不曾跟著我們一起活到現在來,它只能跟山路和台車道在一起,而我們,有些我們,只該當跟過去在一起,所以非走不可。那麼,為了所有一切的健康,這個過去,為什麼,還不能有一個理所當然的位置,還常常總是被不合理地對待?山路踏實追夢,現實卻一再逃避。

年代資料

1949-1987  白色恐怖時期
1952-12-28 鹿窟事件
1979-12-10 美麗島事件
1980-02-28 林宅血案
1981-07-03 陳文成事件
1983-08      〈山路〉首載於《文學季刊》三期
1986-09-28 民主進步黨創黨
1987-07-15 解嚴(1949-05-20 開始戒嚴)
1988-01-01 解除報禁
1987-10-15 開放探親
1989-04-07 鄭南榕自焚
1992-05-16 刑法第一百條條文修正(1935 頒布)
1999-01-12 出版法廢止(1930-12-16 公布)

相關連結

〈山路〉全文正修科大 97 樂學園地
山路/陳映真(1983-08《文學季刊》三期) (random notes)
  

2012-06-24

黃昏之後

不知道為什麼,下班後回去的是已經空很久的家。隨便晃一晃,天色漸漸變暗。後陽台自顧自活得很好的綠色植物,剛剛還能投我以生氣勃勃的面目,而此刻轉身回屋,這個房間那個房間地閒步走走,就到了似乎應該開起大燈的時候。

不開大燈有點不自在。

但是以前,我們並不是那麼喜歡開燈。在昏暗之中,各自就著身旁的光亮,自顧自地,即使沒有天光,僅只要有熟悉的生命氣息,就能補足一切,自給自足。

起先我想要不理會這種嘆息,有點疲倦地把自己丟在沙發上。沙發這些年來已經殘舊了,還兀自看守這偌大的客廳。一旦不再走動,黑暗襲來的力量是驚人的。難怪大家都走了。玄關變得灰淡,而做為隔間用的每一扇門雖然仍是習慣性地都沒有關上,卻只是浸滲出種種不確定。餐桌上是什麼還留在那裡?流理台上那些不再有人理會的工具孤單嗎?書桌上紙條本裡隨手記寫的東西有可能增加嗎?電腦不再開機會受到濕氣的威脅吧?把電腦開機試試看如何?

我想至少應該記得開電視。這是電視該出聲的時候了。但是遙控器卻顯得陌生,突然之間才想起來,對於這台修了好幾次的早期電漿電視來說,另外加上去的散熱開關很重要。但是我迷惑了,好像還有音響要一起照顧。以前慣常開著的什麼都關掉了。於是好像連看電視都不會了。

讓電視響著。

但其實我沒那麼想看。才一下子就厭倦了。正要把所有開關重新關掉的時候,妹妹卻進屋來。不曉得為什麼她出現在這裡。但是我們都沒有多說什麼。就像都剛下班,就像以前一樣。我說,遙控器給你,我不要看了。

她三兩下隨便按按,廣播裡的音樂響起,電視的聲音就沒了。我看她已經把遙控器放下來,就想著,那電視還是關掉吧。卻一時手忙手亂,又想不起該怎麼辦了。又把遙控器給她,她一下子就搞定。

於是這個夜晚,在失去燈光的陌生空氣裡,靜默地,好像闖進熟悉的生命氣息。好像是假的。好像是真的。
  

2012-06-16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 1

因為沒有失去什麼就不能活的緣故,才能苟延殘喘至今,也沒有非要得到什麼不可,才能隨隨便便存在著。對什麼都有興趣,對什麼都沒興趣,是好好活著的方式。這樣做就對了。

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只要不是自找麻煩,盡其所能多樣化就對了。沒有可以主宰自己的,也沒有要主宰什麼,保有任何人全身而退的自由是重要的。這樣做就對了。

想清楚再做決定,做了決定就不退縮不後悔。沒把握的事情,最好別輕易說出口。這個鐵則在任何方面都得到過驗證,必須遵守是毫無疑義的。

對於王先生來說,活著的道理就是這樣。他想,沒有政黨可以挾持我,沒有老闆可以挾持我,沒有女人可以挾持我,而爸媽廣義說來也不再是現在進行式了,徹底貫徹自己的生存法則,實在是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但是就在剛剛,他講出從來沒想到過的話:「失去你,我就不能活了。」

剛過四十歲的王先生,不是沒有談過戀愛。跟政黨、跟工作、跟女人,他都有過甜蜜的時光,也都有過苦惱的抉擇時刻。到了該做出決定的時候,他總是問自己一個問題,「沒這個就活不下去了嗎」,答案永遠是「哪有這回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能取代的」,不管是自己要走還是面對挽留,這是他最愛的口頭禪之一。

「大概一定會失去你。失去你,我就不能活了。」這個念頭在腦子裡冒出來的那一剎那,他想,不能活的意思豈非生無可戀到極點,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既然如此,那麼要怎麼做才能不活呢?自然一點的方法比較好,於是立刻就決定好方法,但又想到,在此之前,答應別人的事情全部都要做完才行,這樣一拖大概是半年吧。

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己設定的標準,沒有什麼可以退讓的,那麼事情大概成定局了吧。連不活的方法都可以很快做出結論,這樣看來,明快地想好後續步驟,大概可以算是王先生的強項之一吧。


dindela.com

沒多久,王先生把這些話都告訴對方。這麼弱智的話,不但從腦子裡冒出來,還講出來。好好的人怎麼會變成這樣。不料對方卻說,「只要你不推開我」。王先生心想,可是在此之前,在這個念頭冒出來之前,依照生存法則,不是應該速戰速決,一切歸零嗎?「失去你」和「失去自己」要如何抉擇?沒有在還能全身而退的時候趕快走掉,實在失策。

結果,在不知如何是好的這一刻,情勢發展詭異得好像這幾個小時什麼都沒發生過似的。但是這個「失去就不能活」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件事實在是讓他大為震驚。王先生心想,難道四十年累積出來的生存法則就這樣報銷了嗎?有那麼經不起考驗嗎?為什麼非得在「失去你」和「失去自己」之間做抉擇,完全沒有商量餘地。真的是相當艱難的情勢。

不要以為計算機可以算出愛情的答案。雖然暫時這樣安慰自己,而且在事情未起變化之前,也毅然決然想好後續步驟了,王先生還是很難接受「失去就不能活」的事態。這是個比重的問題。「太陽底下真的會有新鮮事啊……」然而就算再不可思議,也不能長得像鴕鳥一樣。他暗想,是生是死都好,對方幫不幫忙也罷,這事情不能這樣就算了。

就算是死到臨頭,還是要追根究底。非如此不可。
  

2012-06-03

只想要好感

不認真理出事實脈絡就算了,卻去蠱惑記憶才是重要的。真的是很糟糕。

洪蘭在其專業上、在使其專業普及方面,或許有獨到之處,但偶爾看到她的文章,常常覺得亂七八糟。例如這一篇,〈給人民留下「不痛」的記憶〉(2012-05-29),給馬英九的建議竟然變成,要讓好的感覺超過討厭的作為,因為對人來說,留下來的是記憶,哪一樣在記憶這一仗打贏,那麼對人民來說你就是這樣的人。

她文中在列舉實驗時,也分明知道自己說的是,在比較之下,記憶告訴你某樣比較不痛,那麼大家就寧願選比較不痛的,也就是訴諸感覺如何,而非理智分析。對於治理國家的總統,不以訴諸事理行進之應然實然為重,卻以玩弄人民感覺之應然實然為出發點,而所提的建議例又是緣木求魚,這類人也真是不食人間煙火到了一個程度。如此變調的循循善誘說辭,想來自身也是相當滿意。

兩邊人馬的共通點就是想要有「好的感覺」吧,其他都是各說各話,彼此對牛彈琴,教人不敢恭維。結果只能是好感 881。
  

受難者的集體記憶

台灣人似乎不喜歡記事情記太久,很容易就忘掉很重要但新聞熱度已過的事情,特別是政治方面。凡事與政治掛上勾,就容易輕易遺忘。

我們會記得八卦,記得誰對自己好或不好,記得各個店家的態度,以做為社會關係的發展憑藉。重大社會事件也會記得,例如搶案。重大金融事件也會記得。再擴大一點就難了,例如公共事務。再擴大一點就更難了,例如政治事務。後兩者有時候根本連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

再從另一方面來看,遺忘速度的快慢及關心程度的強弱,跟該事件是否具有個人性似乎有密切關係。事件主角是個人,或者事情與自身有關,比較容易受到青睞。如果是公共議題或政治議題,關係到多數人的事情,似乎比較難提得起勁。

不曉得別的國家情形怎樣。究竟是人類皆如此,還是台灣人尤其嚴重。

上面說的事情都沒有舉例,好像鐵口直斷似地。

只是一種觀察,然後生出一種設想。

為什麼偏好個人性的事,不關心與多數人有關的事?因為好多人都因為關心那些事情死了。留下來的人雖然沒有死,但承受了同樣的時代心情,這樣的記憶太清楚,它不能宣之於口,於是在集體記憶裡保存下來。集體記憶告訴潛意識,那些東西不要碰。

如果是這樣,也到了該重寫集體記憶的時候了。人數夠多,就重寫得成吧。不要讓討厭、害怕的事情留在潛意識裡,那樣很不健康。

假設以上所述所真,則重寫集體記憶,很重要的一步應該還是所謂轉型正義。除了有識之士的努力,一般性的人數夠多應該也很重要。真想喊喊「讓我們衝破集體記憶的窠臼」這樣的話。可是我連認真舉例研究一下都沒有。
  

用 xsel, sed & crontab 快速擷取網頁特定資料

寫程式的能力差,要做什麼事就不會想到要用寫程式來竟全功。

話說想要把網頁上的大盤資料例行性擷取下來,試試拿來做點什麼。最直接、直觀的做法就是每天到特定網頁去把資料反白複製,存到檔案裡,把不要的字去掉。

這個想法立刻招來高手的諄諄教誨。「自己動手改總有出錯的時候」、「最可靠的還是讓程式去處理」、「完整的資料有利於解決日後任何不測」。為什麼不這樣呢?為什麼不那樣呢?……於是我跟高手說一個故事。
話說張無忌在山洞裡習武有成,來到光明頂正值武林各家精英盡出大打出手之際。他在一旁納悶,明明這人的劍再往前一寸就是致命的一招,明明那人的拳再往左一點就必中對方要害,為什麼每個人都嘎然而止?難道大家在比誰有禮貌嗎?(原著小說《倚天屠龍記》 by 金庸)
「你有聽出來嗎?這是在稱讚你!但是回過頭來請明鑒,我就是不到那個階段,所以想著用這種笨方法!」

總之,高手指點明路,展開程式大法,一步步往盡可能省事的方法、最可能無誤的資料邁進。我想這是個很好的思路進展過程的例子,為了以後可以想得起來,在此把始末筆記一下。

作業系統背景

OS: Debian/Lenny
Kernel: 2.6.57.62
編碼: Big5
Window Manager: fluxbox

做法 1:運用 sed
原始資料:網頁 A。新寫/加寫檔案:tse_filter、資料檔。

本文以 http://www.cnyes.com/twstock/idx_listed/0000T.htm 這個網頁(簡稱「網頁 A」)為例,目的是擷取此頁大盤那一整塊資料裡的數據。

將整個資料區塊反白複製下來存成純文字檔 test.dat ,其內容如下:
資料原始模樣
上市
指數 7106.09 高點 7301.50
漲跌 -195.41 低點 7106.09
昨收 7301.50 總額 794.69億
項目 張數 筆數 均張
委買 7,559,840 1,565,089 4.83
委賣 6,495,225 1,487,531 4.37
成交 2,941,070 698,797 4.21
上櫃
指數 102.72 高點 105.81
漲跌 -3.09 低點 102.58
昨收 105.81 總額 111.51億
項目 張數 筆數 均張
委買 1,285,348 284,434 4.52
委賣 1,382,047 278,883 4.96
成交 433,078 121,685
配合下面這個以 sed 為主、取名為 tse_filter 的 shell-script:
#!/bin/sh
sed \
-e '/項目.*張數.*筆數.*均張/d' \
-e '/上市/d' \
-e '/上櫃/d' \
-e 's/指數[ \t]*/ /' \
-e 's/高點[ \t]*/ /' \
-e 's/漲跌[ \t]*/ /' \
-e 's/低點[ \t]*/ /' \
-e 's/昨收[ \t]*/ /' \
-e 's/總額[ \t]*/ /' \
-e 's/委買[ \t]*/ /' \
-e 's/委賣[ \t]*/ /' \
-e 's/成交[ \t]*/ /' \
-e 's/億//' | tr '\012\015\011' '\040\040\040' | sed \
-e 's/  / /g' \
-e 's/   / /g' \
-e 's/  / /g' \
-e 's/  / /g' \
-e 's/$/\n/g ' \
-e "s/^/`date "+%G%m%d"`/g "
執行
$ tse_filter < test.dat
會得到
20120601 7106.09 7301.50 -195.41 7106.09 7301.50 794.69 7,559,840 1,565,089 4.83 6,495,225 1,487,531 4.37 2,941,070 698,797 4.21 102.72 105.81 -3.09 102.58 105.81 111.51 1,285,348 284,434 4.52 1,382,047 278,883 4.96 433,078 121,685 3.56
如下執行,則會把結果存入檔案:
$ tse_filter < test.dat >> 檔名
但這麼做是無法令人滿足的。雖然如此一來只須在網頁上動一下滑鼠,但還是得動手打一行指令才能完事。

做法 2:運用 xsel、sed 及 Window Manager 的快速鍵
原始資料:網頁 A。新寫/加寫檔案:tse_filter、~/.fluxbox/keys、資料檔。

使用 xsel,配合 Window Manager 的快速鍵,以及上述 script,只要將欲複製的區塊反白後按個快速鍵,就處理好資料,並且存入檔案。(各家 Window Manager 的快速鍵格式或有不同,這裡用的是 fluxbox。)
Mod4 s :ExecCommand bash -c "xsel | tcs -f utf -t big5 | tse_filter >> 資料檔檔名"
上式是加寫在 Window Manager 快速鍵設定檔 ~/.fluxbox/keys 裡的快速鍵設定,意思是,將所要的區塊反白後,按下窗戶加 s 鍵,會執行:
  1. 呼叫 bash。以 xsel 指令複製該區塊到 buffer。
  2. 以 tcs 指令將文字編碼從 utf8 轉為 big5。
  3. 經由上述 script tse_filter 處理後,儲存到檔案裡。
但這麼做是無法令人滿足的。雖然如此一來只須在網頁上反白按一下快速鍵就自動把資料處理完畢寫入檔案,但不知執行結果是否無誤(高手)怎麼睡得著,而想查看執行結果卻還要自己動手,怎麼能算完事。

為了儲存之後可以立刻檢查一下是否正確,修改上式如下:
Mod4 s :ExecCommand bash -c "xsel | tcs -f utf -t big5 | tse_filter >> 資料檔檔名 && crxvt -e bash -c "tail 資料檔檔名 | less"
"&&" 後所增加的部分,意思如下:
  1. 呼叫 big5 的視窗及 bash 備用。
  2. 秀出資料檔最後部分。
  3. 透過 less 來看。
但這麼做是無法令人滿足的。雖然如此一來連查核都不必自己動手叫檔案,已經做到在網頁上反白按下快速鍵就存好資料而且自動跳出視窗顯示執行結果以供查核,但還是得要在一開始先叫出瀏覽器再連上網頁才行。

做法 3:運用 sed 及 crontab
原始資料:網頁 B。新寫/加寫檔案:tse_get、crontab -e、資料檔。

事情進行到這裡,跟一開始打算的做法已經天差地遠,但高手還在一直碎碎念,要是電腦定時做這件事,人都不必動手就好了。那我的內心口白是,我也知道呀。不過這的確是很好的「願景」,似乎手開始不聽惰性使喚。

事情進行到這裡,由於寫程式的感覺有點出現,就稍微認真去找原本不想認為可以找得到的該區塊原始碼到底在哪裡。因為這件事非得用到這個不可。這一整段故事裡,我的貢獻只有這個。

總之因為心神較為收束,原本覺得無論如何不會找到的東西,很快找到了。

來到這個網頁 http://traderoom.cnyes.com/tse/quote2FB.aspx?code=TS(簡稱「網頁 B」),可以得到有這些數據的原始碼。於是得出以下這個新的 shell-script,取名為 tse_get:
#!/bin/sh
SOURCE="http://traderoom.cnyes.com/tse/quote2FB.aspx?code=TSE"
TSE_ORG="/tmp/tse_org.html"
TSE_ORG_BIG5="/tmp/tse_org_big5.html"
TSE_DATA="/tmp/tse_data.html"
wget -U opera $SOURCE -O $TSE_ORG 2> /dev/null
tcs -f utf -t big5 $TSE_ORG > $TSE_ORG_BIG5 2> /dev/null
sed -n -e "s/^.*\(上市.*table>\).*$/\1/p" $TSE_ORG_BIG5 > $TSE_DATA 2> /dev/null
sed < $TSE_DATA \
-e 's/<[^<>]*>/ /g' \
-e 's/項目//g' \
-e 's/張數//g' \
-e 's/筆數//g' \
-e 's/均張//g' \
-e 's/上市//' \
-e 's/上櫃//' \
-e 's/指數[ \t]*/ /g' \
-e 's/高點[ \t]*/ /g' \
-e 's/漲跌[ \t]*/ /g' \
-e 's/低點[ \t]*/ /g' \
-e 's/昨收[ \t]*/ /g' \
-e 's/總額[ \t]*/ /g' \
-e 's/委買[ \t]*/ /g' \
-e 's/委賣[ \t]*/ /g' \
-e 's/成交[ \t]*/ /g' \
-e 's/億//g' | tr '\012\015\011' '\040\040\040' | sed \
-e 's/          / /g' \
-e 's/  / /g' \
-e 's/     / /g' \
-e 's/    / /g' \
-e 's/   / /g' \
-e 's/  / /g' \
-e 's/$/\n/g ' \
-e "s/^/`date "+%G%m%d"`/g "
exit $?
這個 script 的作用是:
  1. 以 wget 把網頁抓下來後,以 tcs 轉碼。
  2. 把所需資料以 sed 抓出來。
  3. 以 sed 留下要留住的數據。
接下來要請 crontab 出場,以便讓電腦自行定時工作。
$ crontab -e
Vim 的編輯視窗出現後,加上以下排程:
58 22 * * 1-5 /路徑/tse_get >> /路徑/資料檔 && aplay /路徑/聲音檔.wav && crxvt -display :0.0 -e bash -c "tail /路徑/資料檔 | less"
這個意思是:
  1. 禮拜一到五的 22 點 58 分,執行指定的工作。
  2. 執行 tse_get 之後,寫入檔案。
  3. 發出聲音告知工作之執行。
  4. 叫出一個視窗,以 less 秀出該檔案的最後部分。
至此,記得打開電腦,是唯一要做的事。

這件事至此告一段落,過一陣子就可以畫圖來玩了。不過美中不足的是,要是禮拜一到禮拜五遇到休市,抓下來的檔案日期可以沿用最後一個正常開市的日期就好了,那麼資料檔處理起來可以少些手續。

主程式改寫 2012-06-22

原來的 tse_get 高手說太低路,改成如下。
#!/bin/sh
SOURCE="http://traderoom.cnyes.com/tse/quote2FB.aspx?code=TSE"
TSE_ORG="/tmp/tse_org.html"
TSE_ORG_BIG5="/tmp/tse_org_big5.html"

wget -U opera "$SOURCE" -O "$TSE_ORG" 2> /dev/null
tcs -f utf -t big5 "$TSE_ORG" > "$TSE_ORG_BIG5" 2> /dev/null

grep '上市.*table' "$TSE_ORG_BIG5" | \
sed \
-e 's/<[^<>]*>/ /g' | \
tr -d  '\072-\377/' | \
sed \
-e 's/          / /g' \
-e 's/  / /g' \
-e 's/     / /g' \
-e 's/    / /g' \
-e 's/   / /g' \
-e 's/  / /g' \
-e "s/^/`date "+%G%m%dT%H%M%S"`/g " #| tee -a /home/phasma/sh/tse.dat

exit $?



番外篇:所以,以下這個程式……

但高手告誡,這樣還是無法高枕無憂。雖然只要電腦是開著的,時間一到,就會自動跳出視窗,告知當日執行結果,但是誰可以保證當睡過頭時,機器處於開機狀態?所以,以下這個程式……

是的,事實上還有停電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即使有奴隸也不可靠。於是我打算開始打造機器人。在機器人有眉目之前,我準備先弄一個緊急供電設備(UPS),以及智慧型紅外線定時遙控開機裝置。聽說最好還要符合什麼 Smart Energy 2.0 規格。

巴爾札克 〈不知名的傑作〉插圖。
(圖片來源:Wikipedia
那麼我又想講一個故事:
一名畫家天天畫著一幅肖像,重覆地塗塗抹抹,一層又一層,左潤右飾,前減後添,總是達不到想要的完美境界。日復一日,永遠無法完成。最後就這樣死了。(原著小說 〈不知名的傑作〉(Le Chef-d'œuvre inconnu, 1831)by 巴爾札克)
哦,追求完善是無止境的。要求純粹是辛苦的。

(上述故事是二十幾年前看的,雖然到現在還留有震到的印象,但內容只依稀記得一點點。剛剛到 wiki 看故事大綱,果然情節是較為瘋狂的。)

番外篇:sed

最後的 script "tse_get",因為高手很忙,想說高手已經打好底了,自己來試試看。那麼因為很懶惰,所以變成埋頭苦幹。最大的問題在於 sed 在搜尋時,一尋就尋到該行最後,所以如何以簡單的方法把所有不需要的 "<.......>" 部分去掉,而有用的部分還是能留下來呢?因為不會,所以變成這樣:
sed < $TSE_DATA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n\"]>/ /g' \
-e 's/<[tds\"\/]...[vhrden\"]>/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tds\"\/!].........................[vhrde\" -]>//g' \
-e 's/<.*>//g' \
那麼,雖然它會動了,動得也很正確,不過自己也知道這樣寫很可笑。果然請高手看一下
,高手立刻哭笑不得
(高手抗議說他沒有哭笑不得而是很虔誠地),他用一行就搞定了:
sed < $TSE_DATA \
-e 's/<[^<>]*>/ /g'
也就是 "^" 這個符號可以用來去除不欲使之包括在內的字元。
  

2012-05-24

素描習作 050 地球儀菸灰缸等

日期:2012-05-24
名稱:素描習作 050 地球儀菸灰缸等

  1. 這次畫了地球儀菸灰缸、鋼杯、釘書機和玻璃皿。為了畫面平衡,桌子、牆面順便也畫一畫,但顯然桌面這個平面很雜亂,明暗之事徹底遭到遺忘。
  2. 地球儀翻起來就是菸灰缸。木製。朋友買的,先拿來畫一畫。但座沒畫好,一整個奇怪。
  3. 鋼杯杯面抹來抹去,忘記再擦亮一次。杯緣很糟糕。
  4. 釘書機有點隨便。
  5. 玻璃皿是為了畫面平衡,後來加上去的。同樣表現不好。裡面那幾顆是蜜餞。
反省。全都表現不好,掃描後看得更清楚。實在不想當做畫完了。但很久沒畫了,就……就先這樣。
 

2012-04-30

MusiXTeX 筆記之初級篇

varline

話說有的巨集無法 input 到文件裡,compile 時過不去,例如 musixps.tex,因此本來想說有斜度的漸強漸弱做不出來。碰碰運氣翻找安裝程式時附的案例,看到 traeumer.tex 有個變通的方法,但整份只展示了漸強的做法,漸弱怎麼辦呢?

在 traeumer.tex 裡,有斜度的漸強是運用 varline 做出來的:
\def\slopecresc#1#2#3#4{\rlap{\varline{#1}{#2\noteskip}{#3}}%
    \rlap{\varline{#1}{#2\noteskip}{#4}}}%
varline 怎麼用?根據安裝程式時所附的使用說明 musixdoc.pdf,其用法是這樣:
varline{h}{l}{s}
h 指高度,l 是長度,s 為斜度,這三個值都是數字,非自然數時要各自以大括號括起來。它要位於所在音符之前,不可以用 znotes 的方式。

左上即為有斜度的漸強。如此可以看出,上面的漸強做法分別定義了兩條直線的高度、長度和角度,這兩條直線共用同一個高度和長度,所不同者為斜度,如此一共是四個變數。實際使用時,在要加上漸強符號的音符之前這樣寫:
/slopecresc{}{}{}{}
大括弧裡都是數字。數字為自然數時,可省略括弧。終於明白它在幹嘛之後,想說一定也可以依樣畫葫蘆,做出有斜度的漸弱吧。
\def\slopedecresc#1#2#3#4#5{\rlap{\varline{#1}{#3\noteskip}{#4}}%
    \rlap{\varline{#2}{#3\noteskip}{#5}}}%
上面的式子可以做出漸弱,它同樣定義了兩條線,其起始高度不同,距離相同,斜度不同,因此共有五個變數。實際使用時,在要加上漸弱符號的音符之前這樣寫:
/slopedecresc{}{}{}{}{}
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斜度過於接近 0 時,例如可能在正負 2 之內,小數點後面的值似乎會直接略過,而大一點的值,可能會使得兩條線長短不同。後者的解決方法就是讓兩條線各有自己的長度變數,前者大概無解吧。也就是這個做法無法有極小角度,因此某些狀況還是不能用。很可惜。

此外,為了讓兩條線最終是交會在一起,而不是交叉過頭或根本碰不到,必須嘗試各種數字組合(漸強則沒有這個問題)。或許經驗比較多之後,可以很直覺地百發百中。

(其實比較需要知道的是,到底為什麼有些巨集無法載入。)

相關文章

MusiXTeX 筆記之基礎篇
MusixTex 筆記之 slurs & ties

2012-04-23

素描習作 049 玻璃瓶

日期:2012-04-23
名稱:素描習作 049 玻璃瓶

  1. 這次畫醬油瓶,一個是空的,一個還沒拆。瓶蓋是塑膠。
  2. 滿的那瓶,瓶身的包裝紙好像太小件了一點。雖然一直注意這件事,還是發生了。然後,咦,瓶底也太離奇了吧,跟隔壁的一比。難怪看起來一直很奇怪。不過有朋友說,他看到「甘露醬油」四個字,就不會去注意到瓶底的問題。
  3. 空瓶裡的黑線影黑得太不自然了。
  4. 其他。還是有瓶身左右上下不平衡的問題。
反省。比起舊作,或許有一點點進步,但還是 ○ ○ ××
 

2012-04-15

北美館的陳澄波展

今天到台北市立美術館看陳澄波畫展。巧遇所謂「教師日」,相關單位請來李欽賢解說。來看名人的畫展,遇到名人解說。

李欽賢非常客氣、謙虛,不是虛偽的那一種,而是非常自然的。聽他解說的過程中,覺得他對很多史料相當熟悉,尤其是日本相關建築物的發展過程。

北美館的陳澄波展內容,大多為陳澄波的中國上海時期畫作,其中裸女作品不少(幾乎占據了一個展覽室),其他有少數的在日作品、在台作品,和一些肖像畫。以下記錄一些還記得且覺得有意思的解說內容,但裡面也加了我自己的話,所以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一定不是解說者說的。
  1. 為什麼到上海

    陳澄波(1895-1947)於 1929 在日本畢業後,有機會到上海的美術學校任教就去了,既是教授又是主任。那時候台灣沒有這樣的學校,就算是中小學的美術課教師,也幾乎不可能由台灣人擔任。而當時的上海有眾國盤據,日本人也在那裡發展。如此說來,是以日人的身分待在那裡的吧,有這個因緣,才得以在那裡存活吧。陳澄波是第一個到上海的台灣畫家,而北京則已有不少人去。北京同樣有很多日本人在那裡,都是同樣的緣故。到了 1932 年發生一二八事變,日中衝突升高,所以 1933 年陳澄波回來台灣。

  2. 上海時期畫風

    陳澄波的用色是很鮮麗、明亮的,但在上海的畫作則非如此,用色較為柔和,應該是因地制宜的緣故。台灣太陽炙烈,用色自然鮮明。

    據老師的解說,陳澄波的作品裡很少有水,但上海時期的作品幾乎都有水。大概那裡真的很多水吧。

    中國歷來的風景觀是入詩,縱有水墨畫也常是不食人間煙火。陳澄波的西洋寫實作風,讓中國的風景得以以畫的形式如實呈現出來。電線桿、真的存在的人。當時中國參加芝加哥博覽會,是拿陳澄波的作品〈清流〉(1929)去參加的,因為除此之外沒什麼可以呈現出中國長怎樣。

  3. 向梵谷看齊

    陳澄波的偶像就是梵谷吧,他愛梵谷的熱情。陳的〈自畫像〉(1930),真的很有梵谷的調調,背景是幾朵大大的扶桑花。老師說,扶桑花在台灣到處都是,他以此顯示自己的來處。這幅畫是上海時期畫的。

    有幅作品〈嘉義公園〉(1937),雖然跟我認識的梵谷似乎不盡一樣,但我也想把它歸於這一類,也就是用色調表現出很鮮明的感受。它的用色實在太驚人了。這幅雖然沒有實體展出,只是印在年表板上,但色調應該不會亂來,那用色實在太驚人了,大受震撼。那種以色彩營造出來的夏日的黑,真實到不敢相信是真的。這可能也是我第一次覺得,有展覽可以看,還是到現場看比較好。可嘆看到的還是印出來的,不知真跡到底如何。

    〈嘉義街外〉(1926)是陳澄波第一次入選帝展的作品,此次展出的則是第二次入選帝展的作品〈夏日街景〉(1927),這幅用色沒有第一次入選那幅那麼鮮明,據李老師說,雖然如此,但這畫經過修復,原本那土地的黃是更為鮮明的。

  4. 淡水

    回台後,陳澄波等人創辦「台陽美術協會」,陳每年都要上台北開年會,楊三郎帶他到淡水作畫。在此之前,他未曾到過淡水。而淡水是當時台北外圍少數尚未都市化的地方。淡水,是少數有水入畫的作品。有人請老師講解畫淡水的作品,於是老師講〈淡水夕照〉(1935,這就是 2007 年創下台灣畫家作品拍賣價格的那一幅)。

    〈淡水夕照〉這幅畫的角度是俯視。那些建築物,有西式、日式、台式全都擠在一起,而且好像是浮動、蠕動的。這是他對淡水的感覺吧。他有很多畫淡水的作品,要找老淡水的感覺,大概要到他的畫裡去找吧。他的這些淡水作品,也很有梵谷的味道。

  5. 現代科技的存在感

    陳澄波會讓電線桿之類的現代產物都入畫。老師說,他似乎對這些東西特別感興趣。甚至跑去畫北回歸線的石碑。

  6. 人物

    老師說,陳澄波畫裡的人物都畫得很不仔細,可是雖不仔細,卻絕對可以分辨出那些人的樣子,看仔細一點,還可以看出是台灣人還是外國人。而至於專門畫人的肖象畫,重視的不是人或衣物的細節、像不像,而是當做一個個整體塊面去發揮。

    他有幅〈我的家庭〉(1931),少見地仔細地像是在講故事。老師特別講到桌上有本書,是真有其書,譯過來大致叫做「普羅藝術論」,當時瀰漫全球的社會主義,他可能也有所接觸。
會舉辦陳澄波展,大概因緣有點是逝世 65 周年吧。台灣創價學會也有陳澄波展,據信展品相當豐富,一定也要去看一看。陳澄波之所以對我有意義,大概是很多年前看一些台灣美術史時印象深刻,當時參加口述歷史,也有相關接觸。還有,他就是很熱情的樣子,這個熱情,呼喚出我的熱情。這是個相當豐富的人物,真可惜我不會日文。

亂寫一堆,很想附上圖片,可是很難分辨版權問題,就算了。最後附上不知原文究竟出自哪裡的陳澄波的自述(但譯文的出處是有的)。
我是顏料。我不知道出生何處,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一群人將我運到了某一工廠,經過很多女工的手,我再一次被分解,終於變成像原料的東西。

從此有一陣子不問世事,不知不覺間被搬進了機械工廠。嘰嘰叫的噪音中,轉眼間我已成了粉末。自此備受折磨,許多同伴也成了犧牲者。

在咖噠咖噠聲中,通過長長的管子落入水中,有些浮出,來有些沉入水底,也有些半浮不沉。勞工們低聲地說:「如果不多淘汰些犧牲品,我們無法達到所期望的。」我們聽了都完全困惑了。

然後,或放入油裡加工,或放在水裡加入糖分。接著才開始捶鍊,有了黏性後便成為一塊塊。

其次被塞擠入管內,再貼上青、赤、黃、紅等不同的名字,放入一定的箱內才送出世間。然後美術家把我買下,一面仰視山景,一面把我們從管內擠出,厚厚地塗抹在畫面上。

在美術展覽會場上擺出時,受到眾人的褒獎,「呀!真好哪!優雅的畫啊!色彩很美啊!」感覺很好,但是迄今我們所受的種種辛苦,實在不是三言兩語可以交代的。(《台灣美術》1940 年 6 月號,譯自日文)
參考資料

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台北市立美術館,展期:2012/02/18 - 2012/05/13,地點:二樓 2A~2B

赤島遺民——論日治時期畫家陳澄波, 安懷冰
寫完本文之後,在此文看到下面這段,對自己沒有錯看〈嘉義公園〉呈現之大膽增添了一點信心。
「七、八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夏日街景〉的原作,乃驚覺台灣的前輩居然曾經畫出這樣熾烈的作品。厚塗的顏料,記錄著火焰般焦灼的筆痕,跟記憶中的後期印象派大師梵谷,真有幾分相似之處。到了去年,我在美術館親睹〈嘉義公園〉,才完全地明白,原來陳澄波早就超越了梵谷。至少對我而言,那一切剎那即可感受,實已無需多餘的言詮。」

2012-04-13

亮與暗

這是別人送的袖珍 LED 手電筒。有時候,在亮裡難以辨出的亮,在暗裡一眼就看到。有時候,在暗裡,亮的面積會減縮,而在亮裡,會愈形巨大。這些達文西都觀察並說明過了。

有時候,物體顯然模糊,有時候則異常清楚。不能只靠第六感,要知道,要觀察,要明白,事物的本質與其顯示出的面目,如何映入眼睛,而心又感受到了什麼。

沒有條理,一切徒然。有了條理,有時也只是徒呼奈何。

因為懂得道理,也不見得就畫得出來啊。何況只有那麼一點點,只懂得那麼一點點。雖然如此,努力還是必要的。因為是人就會想要進步吧,只要沒被惰性侵蝕或自暴自棄。

一點點、一點點地,要愈加懂得亮與暗、光與影。
 

2012-04-12

素描習作 048 洋蔥、咖啡座碟與墨水瓶

日期:2012-04-12
名稱:素描習作 048 洋蔥、咖啡座碟與墨水瓶

  1. 相當不成功的洋蔥。掉落在盤子的洋蔥表皮,堅硬有如鎧甲,哇咧。洋蔥一整顆也是很隨便的樣子。
  2. 盤子是白色的咖啡杯座碟。很難拿捏落在白色碟子上的陰影與洋蔥淺色部分的深淺差別。結果跟白色本身相比,碟子上有陰影的部分根本硬生生變成另一個顏色。所以是錯誤的。洋蔥色調可以自由發揮,白色碟子就是白色碟子,這樣是不對的。
  3. 墨水瓶,除了造型詭異難以駕馭,玻璃製瓶身的玻璃感也是幾近闕如。
  4. 物體加上陰影後,畫面重心大暴走。
反省。大失敗啊。此番。
 

2012-03-31

素描習作 047 水果盤和鑰匙圈

日期:2012-03-31
名稱:素描習作 047 水果盤和鑰匙圈

  1. 總之有水果,就拿來擺在盤子上畫。盤子是瓷的,水果有一顆蘋果、一顆檸檬和眾多柳丁。另外再放一個小鑰匙圈,黑色的塑膠裡有小刀。
  2. 不曉得沒講的話,可不可以看出是些什麼水果。總之認識了一點點這些水果蒂頭的不同之處。
  3. 盤子的陰影是很有趣的。由於外緣是圓滑的微凹凸狀,在燈光近距離斜射下,凹處的陰影會加深,縱然凹凸的緣沒有仔細地描,但有了陰影,就得到正向的加持。
  4. 鑰匙圈的刀子好像看不出來,下次跟打火機一起畫好了。
反省。這次畫得還滿快的。水果雖然很多顆,但都是大面積的緣故吧。並不是說這樣就沒什麼好畫的,反而應該有時間好好磨才對。總之是懶惰。
 

2012-03-26

素描習作 046 冷水壺、鋼杯和有小番茄的保鮮盒

日期:2012-03-26
名稱:素描習作 046 冷水壺、鋼杯和有小番茄的保鮮盒

  1. 這次連桌面、牆壁都一起畫了,主要還是想使空間更加穩健。
  2. 每樣東西都有畫不好就隨便畫畫的地方。冷水壺是瓶身連結蓋子的地方。保鮮盒是盒扣。鋼杯應該是鋼吧,哈哈。小番茄則出乎意料真的在盒緣的樣子。最後加上的桌緣當然是隨便畫。
  3. 所有的東西,其實比例都有問題,例如水壺不夠高、保鮮盒太高、鋼杯胖了點,小番茄形狀隨便。但結構上應該不太有問題。
  4. 這次有個用筆的老問題。2B 摔了好幾次,還拿去畫保鮮盒上面那些線條多得不得了的部分,結果就失去了它該有的乾淨。
反省。連同背景一起畫,感覺真的很好。
 

2012-03-24

浸血聖潔的 Lilium

話說好幾年前朋友介紹認識《Elfen Lied》裡的〈Lilium〉這首歌之後,就一直無法忘掉它,不過一直以來也沒有很積極地對待。最近突然又繼續迷戀起來,也就繼續未竟的「志業」,補齊詞譜文意,學將起來。

Elfen Lied 是先有漫畫再有動畫,不過漫畫畫到一半,動畫就出來了,兩者的設定似乎稍有不同,都還沒有真正看過,再慢慢品嘗。這裡要講的是 Lilium 這首歌。

根據資料,Lilium 這首 Elfen Lied 動畫的片頭曲,作曲是近藤由紀夫(Yukio Kondo),歌詞安排是小西香葉(Kayo Konishi),演唱是小黑久美子(Kumiko Noma)。歌詞是拉丁文,由好幾段的古文詩篇段落組成。動畫歌曲背景是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奧地利人)風格的畫所組成,曲與畫風非常搭,能夠彼此拉抬聲勢。原聲帶裡有序版(opening version)跟聖版(saint version)兩種,前者是女聲,後者是男聲,後者的歌詞多了兩小段,又被稱為完整版。對這首歌一直都偏愛女聲版的演唱,不知日後會不會改變。

這首歌的曲調一整個就是非常聖潔,女聲加重了此意味,如果跟著她唱,就更能體會其力道十足。據說這曲子是模仿音樂家潘德瑞茲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波蘭人)的作曲樣式,於是去 YouTube 找來聽聽看。很可惜,既然提到樣式,不具音樂素養的我實在是聽不出來,真要比較的話,直覺是較趨近舊時代的禮拜歌曲(所以才容易親近),跟新潮的現代音樂實在不易連結,不過或許真的在某方面(例如樣式?)採用了新的做法(所以才容易親近?)也說不定(一整個哇哩咧)。也罷。只是一個參考。

同樣是 Wiki,與以上提到距離很遠的受到盛讚的現代風格的潘德瑞茲基的中文 Wiki 相比,英文 Wiki 的說法則大異其趣,上面寫說,Lilium 這首歌是採用使用教會拉丁文的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風格。但據說葛利果聖歌的特點是清唱、齊唱、男聲和吟誦式唱法,其實也不是很了解,因此就這樣也很難「自認為」哪種講法比較貼切,不過私心還是認為這個較為接近。此外,它還提到歌詞來源包括以教會拉丁文寫成的《聖經》的〈詩篇〉(舊約)和〈雅各書〉(新約),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歌〈Ave mundi spes Maria〉(舉世仰賴的瑪利亞!),而拉丁化的希臘慣用語「Kyrie eleison」也出現在歌詞裡,這段求主垂憐的歌詞,是出自 16 世紀匈牙利人 Nicholas Melchior(或叫做 Melchior Cibinensis)的劇院作品片段。

歌詞是這樣的(深灰色字體為聖版多出的兩小段):
Os iusti meditabitur sapientiam,
et lingua eius loquetur iudicium.

Beatus vir qui suffert tentationem,
quoniam cum probatus
fruerit accipiet coronam vitae.

Kyrie, fons bonitatis,
Kyrie, ignis divine, eleison.

O quam sancta, quam serena,
quam benigna, quam amoena,
esse virgo creditur.

O quam sancta, quam serena,
quam benigna, quam amoena.
O castitatis lilium.
義人的嘴吐露智慧,

他的舌也講究公義。


忍受試煉的人有福了,

因為經過試探
必得生命的冠冕。

主啊!慈愛之泉啊!
主啊!神聖之光啊!請憐憫!

噢!何等神聖!何等恬靜!
何等恩慈!何等愉悅的
貞女!眾所公認!

噢!何等神聖!何等恬靜!
何等恩慈!何等愉悅!
噢!聖潔的百合!
聖經詩篇 37:30



聖經雅各書1:12



某彌撒曲


Ave mundi spes Maria
如此一共四大段。其極義已有多人討論,這裡就不獻醜。如此取巧,不知不覺就來到,浸血與聖潔,是一定要連在一起的。不浸這種血,就浸那種血。詞曲的共同意味。所有的一切都是矛盾又理直的。所有的神聖都要這樣才能進入心裡面。因為那樣才有深處的共鳴,才能真的滲進去。好像血是手段,聖潔是目的。真的很糟糕。吃喝玩樂是手段,了確真義是目的。這樣真的很糟糕。可是人類真的很糟糕。說到底,只有願不願意、能不能夠承受法律或道德規範的差別吧或許。

最後,由於剛學了 MusiXTex,因此也拿著(Original: transcribed by RndMDnight)做練習,成果是這樣


\ifx\mxversion\undefined
\input musixtex
\input musixcpt
\input musixsty
\input musixlyr
\input tuplet.tex
\input musixdbr.tex
\fi

\title{Lilium}
\subtitle{from Elfen Lied}
\author{Composed by Yukio Kondo}
\othermention{Text Arranged by Konishi Kayo}

\maketitle
\nobarnumbers
\parindent0pt
\generalmeter\meterC
\setclef1\bass
\generalsignature{3}
\scale{1.3}
\setstaffs12
\interstaff{13}
\indivbarrules
\allbarrules
\sepmultibarrule

\setlyrics{lilium}
{Os_ i-u-sti me--di-ta-bi--tur_ sa-pi-en-tiam,_
Et lin-qua e-i-us_ lo-que-tur iu-di-cium.
Bea-tus vir_ qui su--ffert ten-ta-tio-nem,_
Quo-ni-am cum_ pro-ba-tus fue-rit acci-piet co-ro-nam vi-tae.
Ky-ri--e-------, Ig-nis Di-vine, E-le_-i-son!
O quam san_-cta! Quam_ se-re---na!_
Quam be-ni-gua!_ quam a-mo-e-na!
O cas-ti-tatis li-li-um._}
\assignlyricsmulti12{lilium}
\staffbotmarg=2\Interligne\stafftopmarg=4\Interligne

\startpiece\bigaccid
\lyrraisemulti12{b -0.3\internote}%
\Notes|\Dqbu fj\en\bar
\Notes\Dqbu{^E}J|\zw c\qup g\en
\Notes\ql{^L}|\sk\cu h\en
\Notes\Dqbu FJ|\qu h\en
\Notes\ql M|\Dqbu fj\en
\generalmeter{\meterfrac34}\changecontext
\Notes\Dqbu {^E}J|\zhp c\qup g\en
\Notes\ql{^L}|\sk\en
\Notes\qu F|\Tqbu hih\en
\generalmeter\meterC\changecontext
\Notes\Qqbu DHKL|\itieu0f\rh e\hu f\en
\Notes\zh K\hl M|\ibu0f{-1}\ttie0\qb0f\qb0{ge}\tbu0\qb0d\en\bar
%Takt 5
\notesp\Qqbu CGJK|\itieu0e\zh b\hu e\en
\notesp\zhu F\hu L|\ttie0\zql{^a}\Qqbu efdc\en\bar
\notesp\rhl I\Qqbu IMOM|\rhl d\Dqbu de\itieu0f\qu f\en
\notesp\rhl J\Qqbu {=J}{_L}MO%
|\ibu0f2\ttie0\qb0f\hsk\qb0g\hsk\qb0h\hsk\tbu0\qb0i\en\bar
\notesp\ibu0{^J}3\qb0{^J}|\zcl f\cu h\en
\notesp\loffset{.5}{\zhlp J}\qb0{MN}\tbu0\itieu0P\qb0P|\zqlp f\qup h\en
\notesp\ttie0\ql P\qsk\qp|\zql{^e}\qa g\qsk\ibu0f5\qb0f\tbu0\qb0j\en\bar
\notesp\Dqbu {^E}J\ql {^L}|\zw c\qup g\hsk\hsk\cu h\en
\notesp\Dqbu FJ|\qu h\en
\notesp\ql M|\Dqbu fj\en
\generalmeter{\meterfrac34}\changecontext
%Takt 9
\notesp\Dqbu {^E}J\ql{^L}|\zhlp c\qup g\en
\notesp\hsk\hsk\qu F|\Tqbu hih\en
\generalmeter\meterC\changecontext
\notesp\Qqbu DHKL|\itieu0f\rh e\hu f\en
\notesp\zh K\hl M|\ttie0\Qqbu fged\en\bar
\notesp\Qqbu CGJK|\itieu0e\zhl b\hu e\en
\notesp\zhu F\hu L|\ttie0\zql{^a}\Qqbu efdc\en\bar
\notesp\zhu M\ql I\sk\ql{^I}|\ibu0d3\qb0d\qb0i\qb0h\hsk\tbu0\qb0g\en
\notesp\qu J\sk\qu C|\ibu0f0\zql c\qb0f\qb0{^e}\zql b\qb0{^d}\tbu0\qb0e\en\bar
%Takt 13
\Notes\cu F|\cu f\caesura\en
\Notes\hsk\Tqbu FG{^H}|\hsk\Tqbu {^h}ij\en
\Notes\qu I\sk\qu E|\ibu0k0\zq i\qb0 {k=h}\zq e\qb0 g\tbu0\zq i\qb0 k\en\bar
\Notes\qu H\sk\qu D|\ibu0j0\zql g\qb0{jl}\zql f\qb0h\tbu0\qb0j\en
\notesp\Ibbu0{_E}M9\def\tuplettxt{\eightit 6\/\/}\uptuplet O57\qb0{_E}\qb0{FHFH=J}%
\def\tuplettxt{\eightit 6\/\/}\uptuplet T56\qb0{HJ_LJL}\tbu0\qb0M%
|\ibu0{^i}{-1}\zq f\qb0{^i}\hsk\hsk\hsk\hsk\qb0{h}\hsk\hsk\hsk\hsk\zq{=c}\qb0g\hsk\hsk\hsk\hsk\tbu0\qb0 f\en
\generalmeter{\meterfrac54}\changecontext
\notesp\ibu0{_J}2\qb0{_J}\zhlp J\hsk\tbu0\qb0M%
|\ibu0h0\zhl{^d}\qb0h\itieu1h\tbu0\qb0h\en
\notesp\ibu0N0\qb0N\itieu0P\tbu0\qb0P|\ibu0h0\ttie1\qb0h\tbu0\qb0i\en
\Notes\ttie0\fermataup{P}\ql P\fermataup{P}\qp\qp%
|\zql{^e}\fermataup{n}\qu g\fermataup{n}\qp\Dqbu fj\en
%Takt 16
\generalmeter\meterC\changecontext
\notesp\Dqbu{^E}J\ql{^L}|\zw c\qup g\hsk\hsk\hsk\cu h\en
\notesp\Dqbu FJ|\qu h\en
\notesp\ql M|\Dqbu fj\en
\generalmeter{\meterfrac34}\changecontext
\notesp\Dqbu{^E}J\ql{^L}|\zhlp c\qup g\en
\notesp\hsk\hsk\qu F|\Tqbu hih\en
\generalmeter\meterC\changecontext
\notesp\Qqbu DHKL|\itieu0f\rh f\hu e\en
\notesp\zhl K\hl M|\ibu0f{-1}\ttie0\qb0f\qb0{ge}\tbu0\qb0d\en\bar
%Takt 19
\notesp\Qqbu CGJK|\zhl b\itieu0e\hu e\en
\notesp\zhu F\hu L|\ibu0e{-1}\zql{^a}\ttie0\qb0e\hsk\hsk\qb0f\hsk\qb0d\hsk\tbu0\qb0c\en\bar
\notesp\zhu M\ql I\hsk\hsk\ql{_J}|\Qqbu dihg\en
\notesp\qu{^J}\hsk\hsk\qu C%
|\ibu0f{-1}\zql c\qb0 f\hsk\qb0{^e}\hsk\zql b\qb0d\hsk\tbu0\qb0e\en\bar
\notesp\Qqbu FJMJ\Qqbu KMIM|\zqlp a\itieu0f\wh f\hsk\hsk\zcl a\hsk\hsk\hsk\hsk\zql b\hsk\hsk\hsk\hsk\zql{`g}\en\bar
\notesp\Qqbu JMJF\hu {``M}|\zw a\ttie0\wh f\en
\endpiece
\bye

它本來是鋼琴譜(transcribed by RndMDnight),因為看起來高音部分跟人聲的旋律等於一樣,就把歌詞放上去,也把小節線切斷。因為不太認識樂理,有一兩個地方不清楚怎樣才是對的,就大概對錯並陳了。總之是對自己喜歡這首歌(的心)的一個小小的獻禮。

參考資料

Elfen Lied - Opening HD - YouTube(慎入!這在日本是 15 禁)
List of Elfen Lied episodes - wikipedia
妖精的旋律 - wikipedia
淺析「Elfen Lied 妖精的旋律」主題曲 Lilium
Elfen Lied Wiki
走板的旋律:評Elfen Lied
エルフェンリート(elfen lied,中譯妖精之歌、妖精的旋律)
エルフェンリート by Azel
Elfen Lied -- Sheet Music(有很多 Elfen Lied 裡的曲譜 with pdf & midi)
Gregorian Chant Benedictinos( Ave mundi spes Maria 的演唱、歌詞 & 翻譯)
 

2012-03-23

簡潔的魔法 e 貝

品名:Apacer Audio Steno AV230 魔法e貝
價格:NT$ 20
入手地點:新北市新店區光明街134號二手店
入手日期:2012-03-22

產品規格

尺寸:55(L) × 46(W) × 24(H)mm
重量:65g(不含電池)
記憶容量:0
連接介面:USB2.0
內建功能:MP3音樂播放/隨身碟
音樂格式:MP3
讀卡機:SD/MMC(極限為 1G)
電池:一顆四號電池
2005 年新品定價:NT$ 790

昨天到新店逛二手店,結果有人看到才賣 20 塊錢的 mp3 播放器,就帶回來了。它很小,功能很簡單。在路上看到這麼小一個的它,有耳機洞、SD 卡槽、音量大小鍵、上/下首鍵、Hold 鍵,還有 USB 線插槽和電池盒,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回到家裡,裝上電池,放入以前舊的小容量 SD 卡,很好用哪,按上下鍵換歌曲的反應速度也很快。用普通耳機就很好聽了,好一點的耳機就不用說。經查,這是 2005 年的產品。可說是有人夢寐以求的東西。既是 mp3 player,又是讀卡機,物盡其用,非常簡潔。簡潔就容易是好物。雖然它走可愛風。

相關資料
http://www.apacer.com.tw/tw/products/Audio_Steno_AV230_features.htm(Apacer 官方網站)
http://www.oc.com.tw/article/0507/readparticle.asp?id=4124(超頻者天堂)
http://www.apacer.com/en/support/downloads/AV230_Manual_Eng.zip(AV230 英文版使用說明書)
 

2012-03-19

素描習作 045 木頭人和橡膠零件

日期:2012-03-19
名稱:素描習作 045 木頭人和橡膠零件

  1. 本來要畫的東西連草稿都畫不下去,因為東西大和小放在一起全都變得小小的。最後大刀闊斧全部擦掉,只畫木頭人。末了,因為實在太不習慣只畫一樣東西,覺得空空的,就隨手拿也在桌上的俄製望遠鏡的橡膠零件來跟木頭人做伴。其實另一個原因是,木頭人根本就失去平衡了,沒有它會很慘!
  2. 木頭人肩膀有點怪怪的,沒接好。其他就是木頭色跟陰影有時候很難巧妙平衡,有的地方就隨便畫畫了。很多亮處於暗處之交界處不知如何處理。
  3. 這次似乎比上次好多了,不過上次線條簡單乾淨,這次就……層次比較多吧。
  4. 橡膠零件是深綠色加黑色粗紋,主要是練習畫厚度。很多東西都有厚度,像杯子、瓶子什麼的,可是實在太細小了,根本沒耐心,但又是那麼必要。一定要有耐心呀。
反省。雖然沒有畫得多好,但比較起來,只畫一樣東西真的輕鬆很多,也就是少了物與物之間任何方面之比較的緣故。等這本畫完,想畫大本的,在同一個畫面放很多東西,這樣的話,一張要畫很久吧。
 

2012-03-14

MusiXTeX 筆記之基礎篇

得知 tex 有 musixtex 這個套件可以寫譜,真有趣,於是試著抄一首歌的詞譜來學它。接下來筆記一些語法,以免日久忘掉。

安裝

在 Debian 裡,「aptitude install musixtex」,就會把需要的東西都裝好。因情況而異,在某處,我這裡是「/usr/share/doc/musixtex/examples/」下,有許多範例可以參考,不過看起來有點難。

compile

musixtex 可以以獨立成譜的方式寫成檔案,也可以併在 document 之內,成為文件的一部分。不管是哪一種,compile 的時候,指令都是「musixtex 主檔名.tex」。這個指令濃縮了三個步驟,對 latex 來說,這三個步驟是「latex 檔名」→「musixflx 檔名」→「latex 檔名」,所以高興的話,把樂譜寫在一般文件裡時,最好分三次執行來 compile,出來的結果比較不會出錯。而重新編譯時,若橫向空間的安排(horizontal spacing)有所變動,則須將先前編譯過程產生的副檔名為 mx2 的檔案刪除(總之殺掉就是了)。

起始與結束
  • 獨立成譜的情形,在檔案的一開始可以這樣寫:
    \ifx\mxversion\undefined
    \input musixtex
    \input musixcpt
    \input musixsty
    \input musixlyr
    \fi
    結束時,最後一行寫
    \bye
  • 寫在文件內的,則在「\documentclass」之後,文件開頭之前,加上
    \usepackage{musixtex}
    其他相關套件還有 musixcpt、musixfll…,族繁不備載。需要填詞的話再加上
    \input musixlyr
    不過填詞有三種作法,只有一種要用到 musixlyr。

    此外,在「\begin{document}」之後,樂譜處理部分的前後要寫
    \begin{music}
    ……
    \end{music}
五線譜開始前各記號表示法

  • \generalmeter{} % 高音譜記號。括弧內空白以四四拍計。
  • \setclef1\bass % 低音譜(記號),也可以寫做 \setclef1{6000}。
  • \generalmeter{\meterfrac44} % 四四拍。
  • \generalsignature{-4} % 四個降記號。
  • \instrumentnumber{1} % 樂器數。
  • \nobarnumbers % 譜上方不放小節數數字。
  • \setstaffs12 % 表示同一個譜表有兩行。
  • \nostartrule % 譜最前面的直線就沒了。
  • %\largemusicsize % 改變譜的大小。預設為 normalmusicsize。尚有 smallmusicsize、Largemusicsize。
  • \scale{1.3} % 調整音符距離。
  • \metron{\smallnotesize\lqu}{ca. 90} % 設定節奏記號 tempo。
例 1

\documentclass[11pt,a4paper]{article}
\usepackage{musixtex}
\begin{document}
\begin{music}
\nobarnumbers
\instrumentnumber{1}
\setstaffs12
\generalmeter{}
\setclef1\bass
\startextract
\setsongraise1{1\Interligne}
\NOTes\wh{J}|\en
\NOTes\wh{K}|\en
\NOTes\wh{L}|\en
\NOTes\wh{M}|\en
\NOTes\wh{N}|\en
\NOTes\wh{O}|\csong{}\wh{a}\en
\NOTes\wh{P}|\csong{}\wh{b}\en
\NOTes\wh{Q}|\csong{}\wh{c}\en
\NOTes\wh{R}|\csong{}\wh{d}\en
\NOTes\wh{S}|\csong{}\wh{e}\en
\NOTes|\wh{f}\en
\NOTes|\wh{g}\en
\NOTes|\wh{h}\en
\NOTes|\wh{i}\en
\NOTes|\wh{j}\en
\zendextract
\end{music}
\end{document}
在同一個譜表有多行的情況下,不管是什麼記號、符號,寫的順序都是由下至上,在此例裡,不同譜號之間的音符,是以 pipe「|」隔開。

標題等

制式的 musixtex 標題寫法只有在檔案是獨立成譜而非附屬於一般文件之內時可行。常用的幾個東西如下,這些也是寫在五線譜開始之前:
\title{標題}
\subtitle{(子標題}
\author{作者} % 列於右邊
\shortauthor{}
\othermention{} % 列於左邊
接著要
\maketitle
例 2
(但是這份有些音符及歌詞上的錯誤懶得改了,正確版在最後面。)
(There are some typos in this image. A revision is appended at the end of this page.)

\ifx\mxversion\undefined
\input musixtex
\input musixcpt
\input musixsty
\input musixlyr
\fi

\title{Mamma}
%\csname
%\fulltitle{}
%\subtitle{}
\author{Cesore Andreo Bixio (1986-1978)}
%\shortauthor{}
\othermention{Bruno Cherubini (1899-1987)}

\maketitle
\nobarnumbers
\parindent0pt
\resetlyrics
\generalmeter{\meterfrac44}
\generalsignature{-4}
\metron{\smallnotesize\lqu}{ca. 90}
\scale{1.1}

\setlyrics{mamma1}
{Mam-ma, son tan-to fe-li-ce_
per-ch\`e ri-tor-no da te._
La mia can-zo-ne ti di-ce_
ch'\`e\lyrlink il pi\`u bel glor(sog)-no per me!_
Mam_ ma, son tan-to fe-li-ce..._
Vi-ver lon-ta-no per-ch\`e?_
Mam-ma,_ so-lo per te la mia can-zo-ne vo-la,_
Mam-ma,_ sa-rai con me, tu non sa-rai pi\`u so-la!_
Quan-to ti vo_ glio be-ne!_
Ques-te pa-ro-le d'ar-mo-re_
che ti sos-pi-ra\lyrlink il mio cuo_ re_
For-se non s'u-sa-no pi\`u,_
Mam-ma!_ ma la can-zo-ne mia pi\`u bel-la sei tu!_
Sei tu la vi_ ta_ e per la vi-ta non ti la-scio mai pi\`u!_
pi\`u!
pi\`u!_ Mam-ma, mai pi\`u!__}
\setlyrics{mamma2}
{Sen-to la ma-no tua stan-ca:_
cer-ca\lyrlink i miei ric-cio-li d'or._
Sen-to,\lyrlink e la vo-ce ti man-ca,_
la nin-na nan-na d'al-lor._
Og_ gi la tes-ta tua bian-ca_
io vo-glio strin-gere al cuor._}

\assignlyrics1{mamma1,mamma2}

\startpiece\bigaccid
\staffbotmarg=4\Interligne\stafftopmarg=4.5\Interligne
\leftrepeat
\NOTes\ha j\en
\NOtes\qa j\en
\NOtes\qa j\en\bar
\NOTes\ha j\en
\NOtes\qa i\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i\en
\NOTes\itied0g\hup g\en\bar
\NOTEs\ttie0\wh g\en\bar
\NOTes\ha i\en
\NOtes\qa i\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j\en
\NOTes\ha h\en
\NOtes\qa g\en\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wh f\en\bar
\NOTes\ha j\en
\NOtes\qa j\en
\NOtes\qa j\en\bar
\NOTes\ha j\en
\NOtes\qa i\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i\en
\NOTes\itied0g\hup g\en\bar
\NOTEs\ttie0\wh g\en\bar
\NOTEs\ha i\en
\NOtes\qa i\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j\en
\NOTes\ha h\en
\NOtes\qa g\en\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hup f\qp\en\bar
\NOtes\itied0g\ha g\en
\NOtes\ttie0\qa g\en
\NOtes\qa g\en\bar
\NOTes\ha g\en
\NOtes\qa h\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i\en
\NOtes\qa g\en
\NOTes\itied0f\ha f\en\bar
\NOTEs\ttie0\wh f\en\bar
\staffbotmarg=4\Interligne\stafftopmarg=4.5\Interligne
\NOTes\ha g\en
\NOtes\qa h\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j\en
\NOTes\ha g\en
\NOtes\qa i\en\bar
\NOTEs\itieu0j\wh j\en\bar
\setsign10\ignorenats\changesignature
\NOTEs\ttie0\wh j\en
\assignlyrics1{mamma1}%
\generalsignature{-1}\Changecontext
\NOTEs\wh h\en\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qa f\en
\NOtes\qa c\en
\NOtes\qa d\en
\NOtes\qa e\en\bar
\staffbotmarg=3\Interligne\stafftopmarg=3.5\Interligne
\NOtes\qa f\en
\NOtes\qa g\en
\NOtes\qa h\en
\NOtes\qa i\en\bar
\NOTes\hlp j\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i\en
\NOTes\itied0g\hup g\en\bar
\NOTEs\ttie0\wh g\en\bar
\NOTEs\wh g\en\bar
\NOTEs\itied0e\wh e\en\bar
\NOtes\ttie0\qa e\en
\NOtes\qa c\en
\NOtes\qa d\en
\NOtes\qa e\en\bar
\NOtes\qa g\en
\NOtes\qa h\en
\NOtes\qa i\en
\NOtes\qa j\en\bar
\NOTes\hlp k\en
\NOtes\qa j\en\bar
\NOtes\qa i\en
\NOTes\itied0h\hup h\en\bar
\NOTes\ttie0\hup h\qp\en\bar
\NOTes\ha j\en
\NOtes\qa j\en
\NOtes\qa j\en\bar
\NOTes\itieu0k\ha k\en
\NOtes\ttie0\qa k\en
\NOtes\qa j\en\bar
\NOtes\qa h\en
\NOTesp\itied0f\hup f\en\bar
\NOTEs\ttie0\wh f\en\bar
\NOTes\ha j\en
\NOtes\qa j\en
\NOtes\qa j\en\bar
\NOtes\qa k\en
\NOTes\ha j\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h\en
\NOTes\itied0g\hup g\en\bar
\NOTes\ttie0\hup g\qp\en\bar
\NOTes\ha i\en
\NOtes\qa i\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i\en
\NOTes\ha j\en
\NOtes\qa{_k}\en\bar
\NOtes\islurd0j\qa j\en
\NOtes\tslur0{'a}\qa{_a}\en
\NOtes\itieu0j\ha j\en\bar
\NOtes\ttie0\wh j\en\bar
\NOTes\ha i\en
\Notes\qa i\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i\en
\NOTes\ha{_k}\en
\NOtes\qa m\en\bar
\NOTEs\itieu0l\wh l\en\bar
\NOTes\ttie0\ha l\hp\en\bar
\NOTEs\wh m\en\bar
\NOTEs\itieu0k\wh k\en\bar
\NOtes\ttie0\qa k\en
\NOtes\qa i\en
\NOtes\qa j\en
\NOtes\qa k\en\bar
\NOtes\qa l\en
\NOtes\qa m\en
\NOtes\qa l\en
\Notes\qa k\en\bar
\staffbotmarg=2.5\Interligne\stafftopmarg=5\Interligne
\NOtes\qa m\en
\NOTes\ha l\en
\NOtes\qa k\en\bar
\NOTEs\itied0j\wh j\en\bar
\NOTEs\ttie0\wh j\en\bar
\NOTEs\wh k\en\bar
\NOTes\ha i\en
\NOTes\ha k\en\bar
\NOtes\qa j\en
\NOtes\qa i\en
\NOTes\itied0h\ha h\en\bar
\NOtes\ttie0\qa h\en
\NOtes\qa f\en
\NOtes\qa g\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i\en
\NOtes\qa j\en
\NOtes\qa i\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j\en
\NOTes\ha i\en
\NOtes\qa g\en\Setvolta1\double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hup f\qp\en\bar
\NOTes\pause\en\bar
\NOTes\pause\en\setendvoltabox\Setvolta2\rightrepeat
\NOtes\qa f\hpausep\en\bar
\NOTes\pause\en\setendvoltabox\setvolta3\double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wh f\en\bar
\NOTEs\wh{_k}\en\bar
\NOTes\hlp i\en
\NOtes\qa{_k}\en\bar
\NOTEs\itieu0m\wh m\en\bar
\NOTEs\ttie0\itieu0m\wh m\en\bar
\NOtes\ttie0\qa m\hpausep\en\bar
\NOTes\pause\en\Endpiece
\bye

五線譜的開始與結束

\startextract 與 \zendextract 用於只有一行譜的情形。結束時也可以寫做 \endextract,最前面有沒有 z 的差別在於五線譜結束處有沒有一條直線把它關起來,有 z 的話就沒有那條直線。

\startpiece 與 \Endpiece 用於多行譜的情形,後者也可以寫做 \stoppiece、\endpiece。

音值代碼

wh = 全音符
hlp, hup = 二分附點
ha, hl, hu = 二分音符(ha: 符幹方向隨程式安排,hl: 符幹在下,hu: 符幹在上。以下皆同。)
qlp, qup = 四分附點
qa, ql, qu = 四分音符
ca, cl, cu = 八分音符
cca, ccl, ccu = 十六分音符
ccca, cccl, cccu = 三十二分音符
cccca, ccccl, ccccu = 六十四分音符
ccccca, cccccl, cccccu = 一百二十八分音符

zh = 和絃音符為二分音符(ex. \zh{egf})
zq = 和絃音符為四分音符(ex. \zq{egf}, ex. \zq{egf}\qu c)

建議之音符所占空間表示法

\znotes = 特殊情形
\notes = 十六分音符
\notesp = 十六分附點、八分三連音
\Notes = 八分音符
\Notesp = 八分附點、四分三連音
\NOtes = 四分音符
\NOtesp = 四分附點、二分三連音
\NoTes = 二分音符
\NOTesp = 二分附點
\NOTEs = 全音符

休止符

\pause = 全休止符
\hpausep = 二分附點
\hp = 二分休止符
\qp = 四分休止符
\ds = 八分休止符

譜間其他記號表示法

  • 升降、還原記號:分別是在表示音高的字母前加上 ^、_、=,這時表示音高的字母要包在 {}裡面才行。
  • 音符結束:\en 或 \enotes。
  • 小節線:\bar。最後一小節不需要這個。小節之間有重複記號等情況時,不需要這個。
  • 連結線:在要連結的起始音符之前,加上 \itied 或 itieu(最後的字母 d 或 u 表示連結線位置在音符下方或上方),其後接數字,再接上表示該連結線所在位置音高的字母。在結束連結的音符之前,加上 \ttie 及與同一組 itieu/d 相同的數字
  • 圓滑線:在要連結的起始音符之前,加上 \islurd 或 isluru(最後的字母 d 或 u 表示圓滑線位置在音符下方或上方),其後接數字,再接上表示該圓滑線所在位置音高的字母。在結束連結的音符之前,加上 \tslur,其後接數字,再接{p},p 表示該圓滑線結束時所在位置音高的字母,數字則表示同組起始的關聯數字。此外使圓滑線稍微離開音符,為 \issluru, \issluru -> \tsslur。使圓滑線更加靠近音符,為 \ibsluru -> \tbsluru 或 \ibslurd -> \tbslurd。
  • 反覆記號、分節線:\leftrepeat、\rightrepeat、\doublebar。
  • 行距:\staffbotmarg=n\Interligne\stafftopmarg=n\Interligne,其中「n」是數字,可以有小數點。也可以寫在五線譜開始之前。譜間可以寫很多次。
  • 調號改變:在調號改變的前一節開始時,加上 \setsign10\ignorenats\changesignature,該節結束時,不加 \bar,代以 \generalsignature{n}\Changecontext,n 表示調號。
  • 小節進行順序:在要作業的小節之前一小節結束前,加上 \Setvoltan,最後面的 n 為自然數,第一次的就寫「1」,它是有合起來的,就在合起來的那個小節結束時加上 \setendvoltabox,是開放式的就沒有下半回合。
例 3
\NOtes\qa i\en
\NOtes\qa j\en
\NOtes\qa i\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j\en
\NOTes\ha i\en
\NOtes\qa g\en\Setvolta1\double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hup f\qp\en\bar
\NOtes\pause\en\bar
\NOtes\pause\en\setendvoltabox\Setvolta2\rightrepeat
\NOtes\qa f\hpausep\en\bar
\NOtes\pause\en\setendvoltabox\setvolta3\double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wh f\en\bar
\NOtes\wh{_k}\en\bar
\NOtes\hlp i\en
\NOtes\qa{_k}\en\bar
\NOtes\itieu0m\wh m\en\bar
\NOtes\ttie0\itieu0m\wh m\en\bar
\Notes\ttie0\qa m\hpausep\en\bar
\Notes\pause\en\Endpiece

歌詞

歌詞有三種寫法,其中以 musixlyr 套件的寫法最容易調整。除了相當簡單的情形之外,使用 musixlyr 還是最划算的。先大致提一下簡單寫法之一,例如:
\Notes\csong{lyrics}\qu{c}\en
就這樣,一個蘿蔔一個坑,在附有歌詞的音符之前,加上 \csong{字} 即可。\csong 表示居中,也可以 \lsong 居左,或 \zsong 居右。

musixlyr 歌詞表示法
  1. musixlyr 基本設定

    歌詞寫在記譜開始之前,也就是 \startextract 或 \startpiece 開始之前。如果是在文件裡寫譜,在第二次寫下有歌詞的譜時,要在五線譜之前加上
    \resetlyrics
    接著是
    \setlyrics{自定代碼1}
    {……(歌詞)}
    \setlyrics{自定代碼2}
    {……(歌詞)}
    \assignlyrics1{自定代碼1,自定代碼2}
    \setlyrstrut
  2. 歌詞從兩段變成一段時

    歌詞從兩段變一段的狀況,是在五線譜裡加上註記。例如接下來只要第一段歌詞,那就在改變的那一節一開始加上
    \assignlyrics1{自定代碼1}
    musixlyr 很嚴格,如果歌詞跟譜合不起來,compile 就不會成功。在同一份文件裡,如果新起一段 musixtex 且再次用到 musixlyr 的話,要在五線譜開始之前加上「resetlyrics」。
  3. 使歌詞與音符相符

    歌詞之間,如果是外文歌詞,一個字的各音節分占不同音符時,字與字之間加上「-」,它就會辨識出來,如果是多個字占有同一個音符,則在該音符歌詞最後一個字之前的所有字結束時要緊緊加上「\lyrlink」,如果是一個字占有多個音符,一個音符以一個「_」表示。例如:
    \setlyrics{mamma2}
    {Sen-to la ma-no tua stan-ca_
    cer-ca\lyrlink i miei ric-cio-li d'or._
    Sen-to,\lyrlink e la vo-ce ti man-ca,_
    la nin-na nan-na d'al-lor._
    Og_ gi la tes-ta tua bian-ca_
    io vo-glio strin-gere al cuor._}
    例 4
    (但是這份有些音符及歌詞上的錯誤懶得改了,正確版在最後面。)
    (There are some typos in this image. A revision is appended at the end of this page.)
    \documentclass[11pt,a4paper]{article}

    \usepackage[top=1.5cm,bottom=1cm,left=1.8cm,right=1.8cm]{geometry}
    \usepackage{musixtex}
    \usepackage{times}
    \input musixlyr

    \pagestyle{headings}
    \parindent0pt

    \begin{document}
    \thispagestyle{empty}

    \centerline{\Huge \textbf{Mamma}}
    \vspace{0mm}
    \begin{flushright}
    Cesare Andrea Bixio (1896-1978)\\
    Bruno Cherubini (1899-1987)
    \end{flushright}
    \vspace{-6mm}

    \begin{music}
    \nobarnumbers
    \parindent 0pt
    \generalmeter{\meterfrac44}
    \generalsignature{-4}
    \metron{\smallnotesize\lqu}{ca. 90}
    \scale{1.1}

    \setlyrics{mamma1}
    {Mam-ma, son tan-to fe-li-ce_
    per-ch\`e ri-tor-no da te._
    La mia can-zo-ne ti di-ce_
    ch'\`e\lyrlink il pi\`u bel glor(sog)-no per me!_
    Mam_ ma, son tan-to fe-li-ce..._
    Vi-ver lon-ta-no per-ch\`e?_
    Mam-ma,_ so-lo per te la mia can-zo-ne vo-la,_
    Mam-ma,_ sa-rai con me, tu non sa-rai pi\`u so-la!_
    Quan-to ti vo_ glio be-ne!_
    Ques-te pa-ro-le d'ar-mo-re_
    che ti sos-pi-ra\lyrlink il mio cuo_ re_
    For-se non s'u-sa-no pi\`u,_
    Mam-ma!_ ma la can-zo-ne mia pi\`u bel-la sei tu!_
    Sei tu la vi_ ta_ e per la vi-ta non ti la-scio mai pi\`u!_
    pi\`u!
    pi\`u!_ Mam-ma, mai pi\`u!__}
    \setlyrics{mamma2}
    {Sen-to la ma-no tua stan-ca:_
    cer-ca\lyrlink i miei ric-cio-li d'or._
    Sen-to,\lyrlink e la vo-ce ti man-ca,_
    la nin-na nan-na d'al-lor._
    Og_ gi la tes-ta tua bian-ca_
    io vo-glio strin-gere al cuor._}
    \assignlyrics1{mamma1,mamma2}

    \startpiece\bigaccid
    \staffbotmarg=4\Interligne\stafftopmarg=4\Interligne
    \leftrepeat
    \Notes\ha j\en
    \Notes\qa j\en
    \Notes\qa j\en\bar
    \Notes\ha j\en
    \Notes\qa i\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i\en
    \Notes\itied0g\hup g\en\bar
    \NOtes\ttie0\wh g\en\bar
    \NOtes\ha i\en
    \Notes\qa i\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j\en
    \NOtes\ha h\en
    \Notes\qa g\en\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wh f\en\alaligne
    \NOTes\ha j\en
    \Notes\qa j\en
    \Notes\qa j\en\bar
    \NOtes\ha j\en
    \Notes\qa i\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i\en
    \NOtes\itied0g\hup g\en\bar
    \NOtes\ttie0\wh g\en\bar
    \NOTes\ha i\en
    \NOtes\qa i\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j\en
    \NOTes\ha h\en
    \NOtes\qa g\en\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hup f\qp\en\bar
    \NOTes\itied0g\ha g\en
    \NOtes\ttie0\qa g\en
    \NOtes\qa g\en\bar
    \NOTes\ha g\en
    \NOtes\qa h\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i\en
    \NOtes\qa g\en
    \NOTes\itied0f\ha f\en\bar
    \NOTes\ttie0\wh f\en\alaligne
    \staffbotmarg=4\Interligne\stafftopmarg=1.5\Interligne
    \NOTes\ha g\en
    \NOtes\qa h\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j\en
    \NOTes\ha g\en
    \NOtes\qa i\en\bar
    \NOTEs\itieu0j\wh j\en\bar
    \setsign10\ignorenats\changesignature
    \NOTEs\ttie0\wh j\en
    \assignlyrics1{mamma1}
    \generalsignature{-1}\Changecontext
    \NOTEs\wh h\en\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qa f\en
    \NOtes\qa c\en
    \NOtes\qa d\en
    \NOtes\qa e\en\alaligne
    \staffbotmarg=3\Interligne\stafftopmarg=3.5\Interligne
    \NOtes\qa f\en
    \NOtes\qa g\en
    \NOtes\qa h\en
    \NOtes\qa i\en\bar
    \NOTes\hlp j\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i\en
    \NOtes\itied0g\hup g\en\bar
    \NOtes\ttie0\wh g\en\bar
    \NOtes\wh g\en\bar
    \NOtes\itied0e\wh e\en\bar
    \Notes\ttie0\qa e\en
    \Notes\qa c\en
    \Notes\qa d\en
    \Notes\qa e\en\bar
    \Notes\qa g\en
    \Notes\qa h\en
    \Notes\qa i\en
    \Notes\qa j\en\bar
    \NOtes\hlp k\en
    \NOtes\qa j\en\bar
    \NOtes\qa i\en
    \NOtes\itied0h\hup h\en\bar
    \NOtes\ttie0\hup h\qp\en\bar
    \NOTes\ha j\en
    \NOtes\qa j\en
    \NOtes\qa j\en\bar
    \NOTes\itieu0k\ha k\en
    \NOtes\ttie0\qa k\en
    \NOtes\qa j\en\bar
    \NOtes\qa h\en
    \NOTesp\itied0f\hup f\en\bar
    \NOTEs\ttie0\wh f\en\bar
    \NOTes\ha j\en
    \NOtes\qa j\en
    \NOtes\qa j\en\bar
    \NOtes\qa k\en
    \NOTes\ha j\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h\en
    \NOTesp\itied0g\hup g\en\bar
    \NOTesp\ttie0\hup g\qp\en\bar
    \NOTes\ha i\en
    \NOtes\qa i\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i\en
    \NOTes\ha j\en
    \NOtes\qa{_k}\en\bar
    \NOtes\islurd0j\qa j\en
    \NOtes\tslur0{'a}\qa{_a}\en
    \NOtes\itieu0j\ha j\en\bar
    \NOtes\ttie0\wh j\en\bar
    \NOtes\ha i\en
    \Notes\qa i\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i\en
    \NOTes\ha{_k}\en
    \NOtes\qa m\en\bar
    \NOTes\itieu0l\wh l\en\bar
    \NOTes\ttie0\ha l\hp\en\bar
    \NOTes\wh m\en\bar
    \NOTEs\itieu0k\wh k\en\bar
    \NOtes\ttie0\qa k\en
    \NOtes\qa i\en
    \NOtes\qa j\en
    \NOtes\qa k\en\bar
    \NOtes\qa l\en
    \NOtes\qa m\en
    \NOtes\qa l\en
    \Notes\qa k\en\bar
    \staffbotmarg=2.5\Interligne\stafftopmarg=5\Interligne
    \Notes\qa m\en
    \NOTes\ha l\en
    \Notes\qa k\en\bar
    \NOtes\itied0j\wh j\en\bar
    \NOtes\ttie0\wh j\en\bar
    \NOTes\wh k\en\bar
    \NOTes\ha i\en
    \NOTes\ha k\en\bar
    \Notes\qa j\en
    \Notes\qa i\en
    \NOTes\itied0h\ha h\en\bar
    \NOtes\ttie0\qa h\en
    \NOtes\qa f\en
    \NOtes\qa g\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i\en
    \NOtes\qa j\en
    \NOtes\qa i\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j\en
    \NOTes\ha i\en
    \NOtes\qa g\en\Setvolta1\double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hup f\qp\en\bar
    \NOtes\pause\en\bar
    \NOtes\pause\en\setendvoltabox\Setvolta2\rightrepeat
    \NOtes\qa f\hpausep\en\bar
    \NOtes\pause\en\setendvoltabox\setvolta3\double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wh f\en\bar
    \NOtes\wh{_k}\en\bar
    \NOtes\hlp i\en
    \NOtes\qa{_k}\en\bar
    \NOtes\itieu0m\wh m\en\bar
    \NOtes\ttie0\itieu0m\wh m\en\bar
    \Notes\ttie0\qa m\hpausep\en\bar
    \Notes\pause\en\Endpiece

    \end{music}
    \end{document}
  4. 譜表兩行、歌詞兩段

    以上是譜表只有一行時(one staff)的情形,如果有兩行咧?兩個 staffs,每個 staff 各有兩行歌詞的情形如下面例 5 所示,staff 之間的音符以 pipe「|」分隔。這個例子值得注意的新東西有:
    • \setlyricsmulti{i}{s}{歌詞代碼1,歌詞代碼2...} % 設定第 i 個樂器的第 s 個 staff 的歌詞有哪些。
    • \lyrraisemulti{i}{s}{a/b n\internote} % 設定第 i 個樂器的第 s 個 staff 的歌詞與五線譜的距離。a 或 b 選一種(但我還不知道意思)。n 是數值,可正可負。
    • \interstaff{is} % 在兩個 staff 之間加入空白的 staff,使詞的垂直空間變大。i 指第幾個樂器,s 指加上第幾個 staff。

    例 5
    \documentclass[11pt,a4paper]{article}
    \usepackage{musixtex}
    \input musixlyr
    \begin{document}
    \begin{music}
    \setlyrics{soprano1}{La Si Do Re Mi Fa So La Si Do}
    \setlyrics{soprano2}{a b c d e f g h i j}
    \setlyrics{bass1}{Do Re Mi Fa So La Si Do Re Mi}
    \setlyrics{bass2}{J K L M N O P Q R S}
    \assignlyricsmulti12{soprano1,soprano2}
    \assignlyricsmulti11{bass1,bass2}
    \lyrraisemulti12{b -0.3\internote}
    \lyrraisemulti11{b -3.5\internote}
    \interstaff{13}
    \interstaff{14}
    \interstaff{15}
    \nobarnumbers
    \instrumentnumber{1}
    \setstaffs12
    \generalmeter{}
    \setclef1\bass
    \songtop2
    \songbottom1
    \sepbarrules
    \startextract
    \NOTes\wh{J}|\en
    \NOTes\wh{K}|\en
    \NOTes\wh{L}|\en
    \NOTes\wh{M}|\en
    \NOTes\wh{N}|\en
    \NOTes\wh{O}|\wh{a}\en
    \NOTes\wh{P}|\wh{b}\en
    \NOTes\wh{Q}|\wh{c}\en
    \NOTes\wh{R}|\wh{d}\en
    \NOTes\wh{S}|\wh{e}\en
    \NOTes|\wh{f}\en
    \NOTes|\wh{g}\en
    \NOTes|\wh{h}\en
    \NOTes|\wh{i}\en
    \NOTes|\wh{j}\en
    \zendextract
    \end{music}
    \end{document}
  5. 在歌詞最前面編碼或加上文字

    而如果要在兩段歌詞前面編號或寫其他字,其做法是在歌詞前加上 \llap{},{} 內為要加的數字或文字,例如:
    \setlyrics{soprano1}{\llap{1. }歌詞內容 1}\setlyrics{soprano2}{\llap{2. }歌詞內容 2}
    另一種做法是加在音符開始前,例如加上:
    \znotes\loffset{2.2}{\verses{\lyric*{1.},\lyric*{2.}}}\en\hardspace{4mm}%
    就會為歌詞編號,第二行是在編號與歌詞之間設定空白距離。

    例 6
    \documentclass[11pt,a4paper]{article}
    \usepackage{CJK}
    \usepackage{musixtex}
    \input musixlyr
    \begin{document}
    \begin{CJK*}{Bg5}{bsmi}
    \begin{music}
    \setlyrics{soprano1}{\llap{唱名~~~}La Si Do Re Mi Fa So La Si Do}
    \setlyrics{soprano2}{\llap{代碼~~~~}a b c d e f g h i j}
    \setlyrics{bass1}{La Si Do Re Mi Fa So La Si Do}
    \setlyrics{bass2}{J K L M N O P Q R S}
    \assignlyricsmulti12{soprano1,soprano2}
    \assignlyricsmulti11{bass1,bass2}
    \lyrraisemulti12{b -0.3\internote}
    \lyrraisemulti11{b -3.5\internote}
    \interstaff{13}
    \interstaff{14}
    \interstaff{15}
    \setlyrstrut
    \nobarnumbers
    \instrumentnumber{1}
    \setstaffs12
    \generalmeter{}
    \setclef1\bass
    \sepbarrules
    \startextract
    \znotes\loffset{2.2}{\verses{\lyric*{唱名},\lyric*{代碼}}}\en
    \hardspace{4mm}%
    \NOTes\wh{J}|\en
    \NOTes\wh{K}|\en
    \NOTes\wh{L}|\en
    \NOTes\wh{M}|\en
    \NOTes\wh{N}|\en
    \NOTes\wh{O}|\wh{a}
    \en\NOTes\wh{P}|\wh{b}\en
    \NOTes\wh{Q}|\wh{c}\en
    \NOTes\wh{R}|\wh{d}\en
    \NOTes\wh{S}|\wh{e}\en
    \NOTes|\wh{f}\en
    \NOTes|\wh{g}\en
    \NOTes|\wh{h}\en
    \NOTes|\wh{i}\en
    \NOTes|\wh{j}\en
    \zendextract
    \end{music}
    \end{CJK*}
    \end{document}
  6. 樂器兩種、歌詞各一段的情形

    有一種以上樂器的情形時,使用 musixlyr 的方式如例 7。例 7 設定樂器兩個,歌詞各一段,樂器之間以「&」隔開。對我來說目前想知道的新東西有:
    • \interinstrument=xmm % 在兩個樂器之間加入多少 mm 垂直空白的意思。
    • \setsongraise{i}{xmm} % 設定第 i 個樂器的歌詞上升多少 mm。x 可為負數。

    例 7
    \documentclass[11pt,a4paper]{article}
    \usepackage{musixtex}
    \input musixlyr
    \begin{document}
    \begin{music}
    \nobarnumbers
    \instrumentnumber{2}
    \generalmeter{}
    \setclef1\bass
    \setlyrics{soprano}{La Si Do Re Mi Fa So La Si Do}
    \setlyrics{bass}{Do Re Mi Fa So La Si Do Re Mi}
    \assignlyrics2{soprano}
    \assignlyrics1{bass}
    \songtop2
    \songbottom1
    \interinstrument=8mm
    \setsongraise2{-0.5mm}
    \setsongraise1{-0.2mm}
    \documentclass[11pt,a4paper]{article}

    \sepbarrules
    \startextract
    \NOTes\wh{J}&\sk\en
    \NOTes\wh{K}&\sk\en
    \NOTes\wh{L}&\sk\en
    \NOTes\wh{M}&\sk\en
    \NOTes\wh{N}&\sk\en
    \NOTes\wh{O}&\wh{a}\en
    \NOTes\wh{P}&\wh{b}\en
    \NOTes\wh{Q}&\wh{c}\en
    \NOTes\wh{R}&\wh{d}\en
    \NOTes\wh{S}&\wh{e}\en
    \NOTes\sk&\wh{f}\en
    \NOTes\sk&\wh{g}\en
    \NOTes\sk&\wh{h}\en
    \NOTes\sk&\wh{i}\en
    \NOTes\sk&\wh{j}\en
    \zendextract
    \def\atnextbar{\znotes\lyric{}&\lyric{}\en}
    \end{music}
    \end{document}
此外從這兩個例子也可以注意到,同一個樂器有兩個 staff 跟兩個樂器,最左邊的括弧形狀並不相同。

補記。2012-04-23

練習了幾份譜之後,發現單純使用 musixtex 這個編譯方法,做出來的譜自動長得很漂亮,但直接在文件裡寫,就容易出問題,而且怎麼改都改不好,一直抄來抄去,成為待解的問題(這應該是無法 input musixsty.tex 的緣故)。加上回頭來看當初的〈Mamma〉,音符與音符之間的距離比例很失準,因此整理了一下當初寫的內容,再依友人的建議,以 input 的方式,分別在兩份主文件裡引入樂譜檔,重新製作〈Mamma〉的譜。這樣果然好多了。

首先是樂譜及歌詞本身,命名為 mamma.tex:
\nobarnumbers
\parindent0pt
\resetlyrics
\generalmeter{\meterfrac44}
\generalsignature{-4}
\metron{\smallnotesize\lqu}{ca. 90}
\scale{1.1}

\setlyrics{mamma1}
{Mam-ma, son tan-to fe-li-ce_
per-ch\'e ri-tor-no da te._
La mia can-zo-ne ti di-ce_
ch'\`e\lyrlink il pi\`u bel sog-no per me!_
Mam_ ma, son tan-to fe-li-ce..._
Vi-ver lon-ta-no per-ch\'e?_
Mam-ma,_ so-lo per te la mia can-zo-ne vo-la,_
Mam-ma,_ sa-rai con me, tu non sa-rai pi\`u so-la!_
Quan-to ti vo_ glio be-ne!_
Ques-te pa-ro-le d'ar-mo-re_
che ti sos-pi-ra\lyrlink il mio cuo_ re_
For-se non s'u-sa-no pi\`u,_
Mam-ma!_ ma la can-zo-ne mia pi\`u bel-la sei tu!_
Sei tu la vi_ ta_ e per la vi-ta non ti la-scio mai pi\`u!_
pi\`u!
pi\`u!_ Mam-ma, mai pi\`u!__}
\setlyrics{mamma2}
{Sen-to la ma-no tua stan-ca:_
cer-ca\lyrlink i miei ric-cio-li d'or._
Sen-to,\lyrlink e la vo-ce ti man-ca,_
la nin-na nan-na d'al-lor._
Og_ gi la tes-ta tua bian-ca_
io vo-glio strin-gere al cuor._}

\assignlyrics1{mamma1,mamma2}

\startpiece\bigaccid
\staffbotmarg=4\Interligne\stafftopmarg=4.5\Interligne
\leftrepeat
\NOTes\ha j\en
\Notes\qa j\en
\Notes\qa j\en\bar
\NOTes\ha j\en
\Notes\qa i\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i\en
\NOTesp\itied0g\hup g\en\bar
\NOTEs\ttie0\wh g\en\bar
\NOTes\ha i\en
\Notes\qa i\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j\en
\NOTes\ha h\en
\Notes\qa g\en\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wh f\en\bar
\NOTes\ha j\en
\Notes\qa j\en
\Notes\qa j\en\bar
\NOTes\ha j\en
\Notes\qa i\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i\en
\NOTesp\itied0g\hup g\en\bar
\NOTEs\ttie0\wh g\en\bar
\NOTes\ha i\en
\Notes\qa i\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j\en
\NOTes\ha h\en
\Notes\qa g\en\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p\ttie0\hup f\en
\Notes\qp\en\bar
\NOTes\itied0g\ha g\en
\Notes\ttie0\qa g\en
\Notes\qa g\en\bar
\NOTes\ha g\en
\Notes\qa h\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h\en
\Notes\qa g\en
\NOTes\itied0f\ha f\en\bar
\NOTEs\ttie0\wh f\en\bar
\staffbotmarg=4\Interligne\stafftopmarg=4.5\Interligne
\NOTes\ha g\en
\Notes\qa h\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h\en
\NOTes\ha g\en
\Notes\qa i\en\bar
\NOTEs\itieu0j\wh j\en\bar
\setsign10\ignorenats\changesignature
\NOTEs\ttie0\wh j\en
\assignlyrics1{mamma1}%
\generalsignature{-1}\Changecontext
\NOTEs\wh h\en\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qa f\en
\Notes\qa c\en
\Notes\qa d\en
\Notes\qa e\en\bar
\Notes\qa f\en
\Notes\qa g\en
\Notes\qa h\en
\Notes\qa i\en\bar
\staffbotmarg=3\Interligne\stafftopmarg=3.5\Interligne
\NOTesp\hlp j\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i\en
\NOTesp\itied0g\hup g\en\bar
\NOTEs\ttie0\wh g\en\bar
\NOTEs\wh g\en\bar
\NOTEs\itied0e\wh e\en\bar
\Notes\ttie0\qa e\en
\Notes\qa c\en
\Notes\qa d\en
\Notes\qa e\en\bar
\Notes\qa g\en
\Notes\qa h\en
\Notes\qa i\en
\Notes\qa j\en\bar
\NOTesp\hlp k\en
\Notes\qa j\en\bar
\Notes\qa i\en
\NOTesp\itied0h\hup h\en\bar
\NOTesp\ttie0\hup h\en
\Notes\qp\en\bar
\NOTes\ha j\en
\Notes\qa j\en
\Notes\qa j\en\bar
\NOTes\itieu0k\ha k\en
\Notes\ttie0\qa k\en
\Notes\qa j\en\bar
\Notes\qa h\en
\NOTesp\itied0f\hup f\en\bar
\NOTEs\ttie0\wh f\en\bar
\NOTes\ha j\en
\Notes\qa j\en
\Notes\qa j\en\bar
\Notes\qa k\en
\NOTes\ha j\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h\en
\NOTesp\itied0g\hup g\en\bar
\NOTesp\ttie0\hup g\en
\Notes\qp\en\bar
\NOTes\ha i\en
\Notes\qa i\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i\en
\NOTes\ha j\en
\Notes\qa{_k}\en\bar
\Notes\islurd0j\qa j\en
\Notes\tslur0{'a}\qa{_a}\en
\NOTes\itieu0j\ha j\en\bar
\NOTEs\ttie0\wh j\en\bar
\NOTes\ha i\en
\Notes\qa i\en
\Notes\qa i\en\bar
\Notes\qa i\en
\NOTes\ha{_k}\en
\Notes\qa m\en\bar
\NOTEs\itieu0l\wh l\en\bar
\NOtesp\ttie0\ha l\hp\en\bar
\NOTEs\wh m\en\bar
\NOTEs\itieu0k\wh k\en\bar
\notesp\ttie0\qa k\en
\notesp\qa i\en
\notesp\qa j\en
\notesp\qa k\en\bar
\Notes\qa l\en
\Notes\qa m\en
\Notes\qa l\en
\Notes\qa k\en\bar
\staffbotmarg=2.5\Interligne\stafftopmarg=6\Interligne
\Notes\qa m\en
\NOTes\ha l\en
\Notes\qa k\en\bar
\NOTEs\itied0j\wh j\en\bar
\NOTEs\ttie0\wh j\en\bar
\NOTEs\wh k\en\bar
\NOTes\ha i\en
\NOTes\ha k\en\bar
\Notes\qa j\en
\Notes\qa i\en
\NOTes\itied0h\ha h\en\bar
\Notes\ttie0\qa h\en
\Notes\qa f\en
\Notes\qa g\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i\en
\Notes\qa j\en
\Notes\qa i\en
\Notes\qa h\en\bar
\Notes\qa j\en
\NOTes\ha i\en
\Notes\qa g\en\Setvolta1\double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p\ttie0\hup f\en
\Notes\qp\en\bar
\NOTEs\pause\en\bar
\NOTEs\pause\en\setendvoltabox\Setvolta2\rightrepeat
\Notes\qa f\en
\NOTesp\hpausep\en\bar
\NOTEs\pause\en\setendvoltabox\setvolta3\doublebar
\NOTEs\itied0f\wh f\en\bar
\NOTEs\ttie0\wh f\en\bar
\NOTEs\wh{_k}\en\bar
\NOTesp\hlp i\en
\Notes\qa{_k}\en\bar
\NOTEs\itieu0m\wh m\en\bar
\NOTEs\ttie0\itieu0m\wh m\en\bar
\Notes\ttie0\qa m\en
\NOTesp\hpausep\en\bar
\NOTEs\pause\en\Endpiece

接著是純樂譜檔的主文件,命名為 mamma_mux.tex:
\ifx\mxversion\undefined
\input musixtex
\input musixcpt
\input musixsty
\input musixlyr
\fi

%\title{Andante cantabile (D. Purcell)}
%\csname titremorceautoc\endcsname
%\fulltitle{Andante cantabile}
\title{Mamma}
%\subtitle{(extrait d'une sonate pour fl<96>te)}
\author{Cesore Andreo Bixio (1986-1978)}
%\shortauthor{D. Purcell, D. Taupin}
\othermention{Bruno Cherubini (1899-1987)}

\maketitle
\input mamma.tex
\bye

再來是把樂譜檔放在文件裡的方式的主文件,命名為 mamma_tex.tex
\documentclass[11pt,a4paper]{article}

\usepackage[top=2cm,bottom=1cm,left=1.1cm,right=1.1cm]{geometry}
\usepackage{musixtex}
\usepackage{times}
\input musixlyr

\pagestyle{headings}
\parindent0pt

\begin{document}
\thispagestyle{empty}

\centerline{\Huge \textbf{Mamma}}
\begin{flushright}
Cesare Andrea Bixio (1896-1978)\\
Bixio Cherubini (1899-1987)%Bruno
\end{flushright}
%\begin{flushleft}Bruno Cherubini\end{flushleft}

\begin{music}
\input{mamma}
\end{music}
\end{document}

把這些檔案放在同一個資料夾裡,對 mamma_mux.tex 做
$ musixtex mamma_mux.tex
對 mamma_doc.tex 做
$ latex mamma_tex.tex
$ musixflx mamma_doc.tex
$ latex mamma_doc.tex
就可以一次得到兩種形式的結果。但在此我主要是要得到較好的文件檔結果。以下附上上述結果的圖檔及 pdf 檔。
mamma_mux.jpg (NEW 20120504)
mamma_tex.jpg (NEW 20120504)
mamma_mux.pdf (NEW 20120504)
mamma_tex.pdf (NEW 20120504)


後記 2012-05-05

最後附上朋友為〈Mamma〉加上和絃的版本(chorded version),做為本篇的結束。
〈Mamma〉和絃版(chorded version)jpg 檔 pdf 檔

資料來源

http://icking-music-archive.org/software/musixtex/musixdoc.pdf
http://icking-music-archive.org/software/musixtex/add-ons/musixlyr.zip
http://icking-music-archive.org/software/musixtex/add-ons/

相關文章

MusiXTeX 筆記之初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