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視聽閱讀.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視聽閱讀. Show all posts

2013-01-23

筆記:Daniel Chester French 及其作品〈Alma Mater〉

既然知道了有 Daniel Chester French 這麼一個人(詳〈誰是芙蘭吉〉),那麼就來認識一下好了,順便也弄清楚一下〈Alma Mater〉這件作品。

首先,台灣的 AIT 網站把他的名字譯做「丹尼爾‧契斯特‧法蘭區」[1]。French 是美國人,1850 - 1931,當時大約是美國內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在這期間,他經歷了美國文藝復興年代(1876-1917)[2],去過歐洲。他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是林肯紀念館裡的林肯雕像,20 世紀初已是美國最有名的大型雕像雕刻家。

Frech 的眾多名作 [3] [4] 之一是哥倫比亞大學裡的〈Alma Mater〉。Alma Mater 是拉丁文,意為哺育之母親,在這裡也有母校的意思。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雕像 Alma Mater。圖片來源:http://www.yeodoug.com/resources/dc_french/alma_mater/alma_mater_02.jpg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雕像「Alma Mater」高 12 呎,位於步向 Low Library 的階梯上。雕像細節大致是,這名母親坐在 klismos 風格的椅子上,兩手向上舉起。椅臂上各有一盞燈,分別表示 sapientia (智慧)與 doctrina(教學)。她右手持握的權杖尾端麥穗撐著一頂王冠,這頂王冠源自該校的固有徽章。她的膝上是本聖經,書頁翻開在〈Alma Mater〉的章節。座台則是 McKim, Mead & White 以大理石和花崗石作成的。[5] 雕像與座台在 2003 年因一筆捐贈而得以大力整修。[6]

會注意到這一尊,是因為把「芙蘭吉」帶回家。在反覆尋覓的過程中體認到,要做出這些居高臨下的雕像,需要更多的觀察力與想像力,看的人才會對其正確性無所知覺,一切都理所當然。或許很多理所當然都有過煞費苦心的過程吧。


參考資料

[1] 美國雕刻家丹尼爾‧契斯特‧法蘭區 (Daniel Chester French)
     http://www.ait.org.tw/infousa/zhtw/American_Story/category/page/jb
/reform/chester_1.htm


[2] American Renaissance,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American_Renaissance

[3] Daniel Chester French,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niel_Chester_French

[4] Daniel Chester French: Sculpture In Situ
     http://www.yeodoug.com/resources/dc_french
/daniel_chester_french.html


[5] Daniel Chester French "Alma Mater"
     http://www.yeodoug.com/resources/dc_french/alma_mater /dcfrench_alma_mater.html

[6] Jason Hollander, Nearing Her 100th Birthday, Alma Mater Receives a Much Needed Makeover, Columbia News, 2003-01-15
     http://www.columbia.edu/cu/news/03/01/alma_mater.html

2013-01-20

誰是芙蘭吉

上個禮拜從石膏像工場抱回一尊「芙蘭吉」,用來繼續發展我的素描才能。之所以是這尊而不是別尊,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它的氣質有意思,且是較美的那個方向,放在家裡應該不會煩吧。其他原因大致就是沒畫過、五官正常之類,可以讓我一再琢磨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但是芙蘭吉是誰咧?不盡可能搞清楚這件事,會很煩。中文網頁裡,不管重複的,大致上一共只有三個台灣的頁面有她,除了純粹的石膏像沙龍照 [1] [2] 之外,另一個是考題 [3]。試著把「芙蘭吉」三個字還原為原文,也是不得其門而入。但總之它是存在的,這點沒有問題。

接著就參照工場老闆的說法來找找看。老闆說這是十九世紀的作品,寫實主義的,不同於羅馬時代的神話性表現方式。這個線索也是找沒有。

那麼,猜想台灣石膏像源由應該不是來自日本就是中國,日本比較可能。既然之前中文網頁根本沒有簡體結果,再加上這三個字發音的感覺,日本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還是來看看日文網頁有沒有眉目。先是想辦法請 Google 把「芙蘭吉」譯為日文,沒有成功。接著用櫻花輸入法來看看「芙蘭吉」三個字的日本字母怎麼寫,還是不吻合。那麼,其實這三個字唸起來還頗像「法蘭人」的,該不會這三個字其實是「法國人」吧……加上「石膏 彫像」關鍵字去找,沒想到真的有這麼一頁,而且還簡單介紹了來龍去脈 [4]
商品の説明

ダニエル・チェスター・フレンチ作  1905年製作 近世アメリカを代表する肖像彫刻家・建築家である、ダニエル・チェスター・フレンチ作の女性胸像です。 フレンチは、リンカーン記念館の肖像彫刻で有名です。他にも多数の公共記念像などを手がけています
上面說,作者是 Daniel Chester French,1905 年完成這件作品。這人是美國近代具代表性的肖像雕刻家、建築家,有名的作品是林肯紀念館的肖像雕刻。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公共場所的紀念雕像。大概是這樣吧,有錯請指正。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Alma Mater 的搞笑版。圖片來源:http://www.alispagnola.com/Free/archives/2903如此好像有了進展。真好,有名有姓的,如獲至寶。但翻來覆去,French 的作品幾乎都是大件的全身像,更別說也沒看到 French 有什麼作品叫做「French」。難不成這是他某件作品的裁切版,而且它之所以叫做「French」,其實是當初不知怎麼回事竟直接拿作者的姓來為石膏像命名嗎?抱持著這種想法,開始比對起他有沒有什麼作品的頭長得跟「芙蘭吉」相仿 [5]

雖然放在 Jackson Park 的〈Statue of The Republic〉也有三分像,但相較起來,首先脖子就似乎太長了。比來比去,就是這個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Alma Mater」最像,不過有人說 [6] 它是 1903 年面世的,與前說 [4] 不一樣。無法百分之百確定。用盡想得到的字眼去找,盡可能看遍圖像也沒看到歐美有同樣化為素描用石膏像的同一尊,這個確認事件也就到此為止。

Alma Mater in the rain。圖片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49694800@N02/4560705191/在比較到底是不是同一尊的過程中,發現很有趣的事情。買的時候覺得它長得滿正常的,回到家擺在低桌上,覺得她在瞪我。面對面的話,不知道在看哪裡。擺得高一點,似乎又愈加奇怪。隨著光源的不同、自己眼睛高度及方向的不同,她的目光又有變化。

看了假定的本尊之後,發現居高臨下的雕像目光果然是另一回事。對照的時候,一直反覆蹲著,好進一步確認究竟是否神似。結果雕像愈放愈高,身子愈蹲愈低。右邊這張圖片,讓我確認大衣裡面的確有一件領口正常的衣服,以類似角度比較兩者也是很像。可是要如何定案呢。

誰是芙蘭吉?是 Daniel Chester French,還是他做的 Alma Mater,抑或兩者皆非?希望有一天會弄清楚。

附記。尋找芙蘭吉的過程中,發現了上一回沒盡心找到的「月神」本尊 [7] [8],在這裡附帶記錄一下。台灣的月神石膏像已經失去頭上的月亮。


參考資料

[1] 芙蘭吉49cm, 松林美術社
     http://tw.myblog.yahoo.com/songlinart/photo?pid=581

[2] 芙蘭吉, 明林美術
     http://www.minlinart.com/product/shoping_go.asp?ID=4051

[3] 國立高雄大學九十六學年度轉學招生考試試題(傳統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
     http://nft01.nuk.edu.tw/lib/exam/96/trans2/96ta(2)-trf.pdf

[4] 石膏像 フレンチ胸像 H.49cm, Amazon 日本
     http://www.amazon.co.jp/石膏像ドットコム(堀石膏制作)-K-181-石膏像-フレンチ胸像-H.49cm/dp/B008ESO7W2

[5] Daniel Chester French: Sculpture In Situ
     http://www.yeodoug.com/resources/dc_french
/daniel_chester_french.html


[6] Daniel Chester French "Alma Mater"
     http://www.yeodoug.com/resources/dc_french/alma_mater
/dcfrench_alma_mater.html


[7] K-139 ダイアナ胸像, きょうの石膏像by Gee
     http://ameblo.jp/sekkouya/day-20100808.html

[8] buste of "Diane the huntress", Alexandre Falguière (toulouse, 1831-paris, 1900), Rodriguez antiquités
    http://www.proantic.com/en/display.php?mode=obj&id=22155
Description Antiquité:
Alexandre Falguière (toulouse, 1831-paris, 1900)
buste of "Diane the huntress",
in bronze on a marble pedestal
Signed Falguière
Measurements: 
Width: 22 cm (8,7 in)
Height: (avec socle) : 37 cm (14,7 in )

2012-12-02

費雪狄斯考的冬之旅

有人說,冬之旅裡的〈Gute Nacht〉第一句很像現在的情形呀,於是就來聽聽看。

Fischer Dieskau - Franz Schubert, Die Winterreise Op.89, I. Gute Nach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aXXwNGmz9Q

本來沒注意是誰在唱(是說本來就跟那些人不熟),看著影片時,正是取近景的時候。唱到最後一段,那種神情,真的很像做為學徒(應該是吧)的小男生半生不熟地往人生路上逕直前去的樣子。明明頭髮都花白了,無論如何總是有點年紀吧,但跟那種俏皮生動的神情一點也不會不搭調,完全很自然。一時之間覺得有點像是東方人的臉孔,看了題目才知道是費雪狄斯考。這個演繹真的是很厲害。聲音好,又能完全進入歌裡,表情不僅不讓人討厭,還讓人很進入狀況,難怪紅那麼久。

冬之旅。那麼也就來打點一下冬之旅的態度。旅行在冬天,不是一個人,更要打起精神來才行。
Gute Nacht

Author: Wilhelm Müller

圖片來源:apesoundFremd bin ich eingezogen,
Fremd zieh' ich wieder aus.
Der Mai war mir gewogen
Mit manchem Blumenstrauß.
Das Mädchen sprach von Liebe,
Die Mutter gar von Eh', -
Nun ist die Welt so trübe,
Der Weg gehüllt in Schnee.

Ich kann zu meiner Reisen
Nicht wählen mit der Zeit,
Muß selbst den Weg mir weisen
In dieser Dunkelheit.
Es zieht ein Mondenschatten
Als mein Gefährte mit,
Und auf den weißen Matten
Such' ich des Wildes Tritt.

Was soll ich länger weilen,
Daß man mich trieb hinaus?
Laß irre Hunde heulen
Vor ihres Herren Haus;
Die Liebe liebt das Wandern -
Gott hat sie so gemacht -
Von einem zu dem andern.
Fein Liebchen, gute Nacht!

Will dich im Traum nicht stören,
Wär schad' um deine Ruh',
Sollst meinen Tritt nicht hören -
Sacht, sacht die Türe zu!
Schreib' im Vorübergehen
An's Tor dir: Gute Nacht,
Damit du mögest sehen,
An dich hab' ich gedacht.

2012-09-09

為胡亂流動的視覺意象所壓制的歌劇:台北市交的《丑角》與《鄉村騎士》

劇名:丑角與鄉村騎士 Pagliacci & Cavalleria Rusticana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演出地點、日期:城市舞台 2012/09/06 ~ 2012/09/09
指揮:約翰.維特納 Johannes Wildner
創意指導:王嘉明
編導:姚淑芬
執行導演:蒂洛.萊因哈特 Thilo Reinhardt
演出/丑角:徐林強、林惠珍(9/6、9/8)林慈音(9/7、9/9)、巫白玉璽(9/6、9/8)、王東雋(9/7、9/9)、廖宇盟(9/6、9/8)、馮國棟(9/7、9/9)、胡中良
演出/鄉村騎士:李巍、李國玲、馮國棟(9/6、9/8)、巫白玉璽(9/7、9/9)、王宏堯(9/6、9/8)、翁若佩(9/7、9/9)、陸蘋
演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附屬合唱團、臺北市原住民族少年合唱團(丑角)、莎士比亞的姊妹們的劇團(丑角)、世紀當代舞團(鄉村騎士)

作曲/丑角:Ruggero Leoncavallo
劇本/丑角:Ruggero Leoncavallo
原著/丑角:時事改編

首演/丑角:Teatro Dal Verme, Milan, 1892-05-21

作曲/鄉村騎士:Pietro Mascagni
劇本/鄉村騎士:Giovanni Verga, Guido Menasci, Giovanni Targioni-Tozzetti
原著小說/鄉村騎士:Giovanni Verga
首演/鄉村騎士:Teatro Costanzi, Rome, 1890-05-17

觀劇時間:2012-09-07 19:00
票價:(獲贈)


到了最後一分鐘,怒氣宣告壓不下來,氣炸了。

某人被殺了,連著唱兩次,這聲音明明是後台傳來的,舞台旁邊卻突然跌出一個人,好像是拚死報訊,接著中間的窗口又摔掛出半個不相關的身體。真的沒有比這個更白目的了。演到一半時想到的比喻,此刻這些人使盡全力來吸附住,再也扳不開:這些舞者跑來跑去的,活像是古早連續劇裡落落長碎碎念的那些多此一舉到了過分地步的旁白。只不過,真的沒想到,旁白用說的還差堪只好忍受,而這裡以無言的方式來表現真是教人更加乏力、身心俱疲。無言的吵更折磨人。

我們可以來比較一下這一段的原作、台北市交出版品裡的歌詞對譯以及實際演出三個版本。

原作總譜 [1]:
一名婦女(從很遠處喊道):他們殺了圖里杜!
(大家聽到遠處傳來吵雜混亂的聲音。)
(有些女人們嚇壞了跑過來,其中一人發出絕望的尖叫。)
(吵雜混亂的聲音愈來愈近。)
一個女人:他們殺了圖里杜!(所有人跌進舞台。)
桑圖莎、露琪亞:啊!(喊叫地)&合唱團:啊!(驚駭地)
(桑圖沙不支倒地,暈眩的露琪亞為合唱團女生扶住,所有人震驚。)
歌詞對譯 [2]:
一個婦女
(跑進廣場)
圖里杜被人殺了!
圖里杜被人殺了!
(眾人驚慌地叫喊!)
實際演出:
後台喊道:
圖里杜被人殺了!
圖里杜被人殺了!
(一名女人拚著最後一口氣報訊貌地摔在舞台側邊)
(舞台中間高高的窗口跌出半具死屍意思的身體)
改劇本可以呀,可是聲音明明從後台出來,而且我也沒聽到眾人驚惶叫喊,好像也沒看到眾人,不就老婆和媽媽兩個人嗎?跟台北市交出版品裡寫的根本不一樣,那如果其實什麼都有的話,真的很抱歉,一定是被那具屍體打擾到什麼都不知道了。那我也可以理解,因為舞台上沒放其他人了,所以由兩個表演者來取代合唱團員的工作,可是報個訊要那麼慘烈嗎?死個人一定要放個死人嗎?這些情緒都太過了,這是一種傷害。

再回頭看看原作,它規定得很嚴格,為了舞台的畫面呈現,它設想得很乾淨很清楚也很有戲劇性,那我就是想看這麼混亂的情形,一個創作者如何來演繹。它設定的是不在場的方式、背地裡感同身受的方式。它有隨便讓人發出聲音嗎?無論是歌詞對譯裡的「眾人驚慌地叫喊」,還是實際演出時的「接連地摔身體」,好吵!而且我不想要有這種「具像」來破壞自給自足的想像,如果不能讓所有人都跌進舞台。「所有人」的話,應該有推擠、看熱鬧的意思吧。當然,這對導演來說或許是另一種發揮,一種變動,那麼,如果不是整齣戲都這麼煩人的話,或許我也會願意想辦法去感受這另一種情境。

原作者沒有考慮過所有情形嗎?不夠了解音樂或舞台嗎?如果要顛覆一個劇本,甚至是顛覆歌劇本身,都沒有問題,但請先深刻了解這個劇本、的確明白歌劇,並且要昭告世人,這戲是借用原作來發揮,或者,這不是歌劇。整齣戲都這樣搞,做為一個觀眾,在沒完沒了的干擾之下,實在是憤怒呀!

看歌劇真的很忙的,如果不能幫助我,那也請不要妨礙我。

再來一個例子。看了台北市交為這次演出出版的書,正好裡面有人提到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來抄一下 [3]:
[……]《鄉村騎士》[……] 管弦樂團獨奏的〈間奏曲〉更是柔情淒美的經典樂段……(by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黃維明)
這齣《鄉村騎士》在〈前奏曲〉的部分,安排一男一女兩個舞者上演男的不理女的的戲碼,後半段,女的轉個幾圈就摔在地上一次,一直重複,已經教我想吐了,來到〈間奏曲〉,舞台上只有先前的女舞者,一直重複轉個幾圈就摔在地上的舞步,是的,舞姿純熟優美並且應該是高難度,但這算是「柔情淒美」嗎?我只好閉上眼睛。那舞姿像是蓄意切著反拍,存心跟音樂的意圖唱反調,留著視覺,就是跟自己作對。

上面兩個例子都來自《鄉村騎士》,這齣戲的舞者搶戲真的搶得很過分,喧賓奪主都還是太便宜的說法。對於《丑角》並非就沒有抱怨,那些人打扮成紅衛兵的樣子無止盡地晃來晃去根本就很奇怪好嗎?我想要看唱歌的人在戲裡唱歌的樣子呀!〈戲中戲〉時還藏身在台上觀眾椅子之間遞道具,這種手法實在頗 low。

族繁不及備載。那麼,不巧,台北市交出版的書裡面,有頭有臉的人都寫了心得文章,其中竟然有兩個似乎就是決定這樣做這些事的人。

第一則 [4]:
這次跟歌劇的合作算是初戀,來聊聊這位情人的面貌吧:

[……]

交往最重要的前提是:她核心的靈魂,那看不見的音樂、音樂、音樂。其它視覺、戲劇、舞蹈都僅是她外在的容貌,也很重要,總不能讓她赤身裸體站在公眾面前,但也不能對她有過多的評價、詮釋和設計,如此不免造成她更大的分裂,就像剪裁了不合身材巨大的當代洋裝,看到絢麗、設計感十足的華服,卻不見埋在厚重理念布料裡,邁不出步子,無法走路的情人,更不用說那容易被忽略,看不見的音樂靈魂。

[……]

[……] 但,實際上,最後,並不是如何療癒和接受這分裂的情人,而是望著她,看到更虛假、更分裂、更混亂,卻自以為誠實、完整和成熟的自我。

這是一封公開的初戀情書,一段等待救贖的告解。(by 創意指導王嘉明)
第二則 [5]:
[……]

身為一個編舞家,一開始知道要編導的作品是歌劇,其實就是天人交戰,畢竟自己不是音樂人,勉強要說,也只能算是半個戲劇人(因為幫太多戲劇編舞……)。

這該怎麼說呢?戲劇重結構及邏輯,觀者深受文本及語言的強烈引導,但舞蹈是一種心領神會,在抽象的身體語彙裡,觀眾看到的是自我生命軌跡的投射。讓舞蹈依附文本生長不難,但要成為不分軒輊的存在,與戲劇導演的溝通協調成為最大的挑戰。

[……]

突然覺得,這次「舞蹈」真的是名符其實地成為音樂與戲劇的「小三」……原來第三者真的難為!得隨時找到理由讓自己的位置是合理的。(by 編導姚淑芬)
好啦,兩個人都不認識歌劇,弄得我這個跟歌劇不熟的人氣急敗壞。而且大概也不認識音樂。真是瘋了。原來想要鼎足而立。真是瘋了。不認識音樂不認識歌劇就想當它的衣服喔?就亂搶戲喔?搶到手了還怨歎是小三喔?台北市交主其事者都也不認識音樂不認識歌劇喔?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麼喔?就這樣放手讓人胡搞瞎搞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以為做了一場好戲喔?這些人真的懂得什麼是藝術喔?會不會連本行都不懂?條條大路通羅馬,懂得一樣,沒理由那麼難懂第二樣。尤其這些是一再得獎的傑出人士。留得下來的歌劇、千錘百鍊的歌劇,那些作者都沒有想過重複、錯位、不在場效果、舞台難題、音樂與戲的配合、觀眾需要的空間這些數不盡的事情喔?都沒有發揮他們藝術與組織的才能讓一齣戲盡於完善喔?還有位置讓人鼎足而立喔?

既然不認識,為何不乾脆拿《交響情人夢》來沾個邊惡補一下!要當也是當樂譜的衣服呀!不認識樂譜就想跟人家照著樂譜辦事的人鼎足而立,這也太離奇了吧!這是膽大妄為吧!主辦者也是莫名其妙,不知道歌劇是怎麼辦事情的喔?生殺大權就交給不認識樂譜的人喔?這不是荒唐嗎?

如果你要存在,那就只能像電影作曲那樣,想辦法找到可以出現的時候,既展現了自己,又能夠不弄砸一切,或者導演、劇本有那麼好,本來就留了位置給你。通常,適時適所適量地展現,才是藝術。如果要另立典範,也可以,要說這些想法都太舊了,要顛覆、要創新,也可以,但典範、創新真的不是這樣來的。連認識都不認識就跑來搞破壞,真的是無言以對。台北市交就接受了,也是很不可思議,或許覺得是創新、是里程碑吧。真是教人抓狂。

散場時,聽到兩個小女生的對話。
A: 那些舞者是在引導情感!(讚歎語)
B: 那些服裝好……!(讚歎語)
上了公車,阿嬤同意阿公的話:
阿嬤:對,他們在表現情感。(肯定語)
任誰都看得懂這些人在幹嘛,但要命的是,情感表現要靠舞者引導的話,這些唱歌的就不要混了!不然想想看簡單一點的好了,流行歌手表演時,會讓舞群的戲搶過歌手的歌曲表現嗎?如果歌手有實力可以表現的話,就算沒有,主要戲份也得在歌手身上呀!那在歌劇裡,什麼是主角?到底什麼是主角?

不然再想想歌仔戲或京劇好了。看戲人的評語總是,啊,那個誰唱得真好、音色如何、身段如何、哪個段落表現得多厲害,誰的樂器彈奏得多好(這個有嗎)、配合得多好——不是這樣嗎?崇拜的是唱戲的角,幫襯的人不可能變成主角。弄一堆人在旁邊演內心戲,內心戲不是唱戲的人要演/唱的嗎?要是有人不讓人家好好體會內心戲,自顧自在那邊賣力地晃來晃去,不會被噓嗎?除非那作品原本就設想到要有這些晃來晃去的人,為他們安排了恰如其份的時刻。

我想起《鄉村騎士》裡,洛拉囂張地唱完該唱的部分之後,兩三名舞者圍繞著她,引她上階梯的情景——來做個隱喻吧!這豈不是被包圍挾持了嗎!什麼影子舞者,我必須對你們視而不見,否則如何進入聲音!你們拿走太多東西了!歌劇在台灣發展也沒多久,站都還沒站好,竟然就成為他種藝術的踏腳階——人家看完興奮得只記得眼花撩亂的舞者,歌劇之為物誰知道是什麼——這到底是歌劇還是舞蹈表演呀!指揮一定在哭吧——!

不過話說回來,宣傳 DM 上寫的介紹詞是:
鄉村騎士的恩怨糾葛
丑角的愛恨情仇
砍砍殺殺後的生離死別……
演出方式既抽象又創新
請看北市交戲中戲 的戲 的戲
「抽象又創新」,這就是問題所在。那一點也不抽象好嗎?明明應該讓人有感受的餘裕,偏偏把空白的地方都拿去具像化到大家都知道你們在幹嘛,弄得又擠又吵的!至於創新,要這樣講就當做各人感受不同,只不過如果是創新,難道不是創新得很失敗,創新到失去自我嗎?如果認識自己的話,會做出這種所謂創新嗎?

厭氣的話就到這裡。不知道有沒有寫得太過分了,畢竟我也是第二次寫的說。(附帶一提,我沒有不喜歡舞蹈,還想過要去上課咧!也沒有不喜歡視覺之類的藝術,我可是貨真價實的現代人哪!)

(20120910。歡迎網友留言,我也很想知道大家怎麼看這個編導及演出。因為這篇出乎意料地很多人看了,我感到很惶恐。)

以下來記一下其他的東西。

歌手

有的女高音唱歌,我聽了會頭暈。這是第二次聽林慈音的聲音,真的是很好聽,上得去、下得來,有變化、有感情,總之聽起來很舒服,表演起來也總是很有戲。記得有一句,唱得好好的,句尾突然低下音調來罵人,對我來說是滿有趣的經驗。

另一個女主角李國玲的聲音,覺得是古時候的聲樂家印象,據說這叫做聲音集中,但重點是,一共只有一種聲音表情,永遠都是那樣,當唱到「打我吧,罵我吧,我愛你並原諒你,可是我實在太傷心」,每個字音量都一樣,正這樣想的時候,沒想到又唱一次,然後又來一次。既然有這麼多次,總該來點變化才是。

合唱團在《鄉村騎士》裡有兩回重頭戲,一次是開場,一次是在教堂內外唱聖歌,都很好聽,或許曲子也要先好聽。唱聖歌時真的很有 fu 呀!

舞台設計

看了舞台設計寫的介紹,覺得背後那個有階梯往上爬的弧形牆面的確有意思,可惜真正使用起來,並沒有完全維持那樣的意思。但也是沒辦法的吧。

另外,覺得《丑角》的舞台布置不是很清楚。或許跟下面提到的服裝是一樣的情形吧,太重了,那我就無法想像它同時也扮演著一條通往各處的路徑,各種場合都可以在這裡上演。大概都是那個黑色舞台的緣故。那是要暗示,不管是喜劇還是教堂,都阻止不了人生的悲劇,所以就這麼黑嗎?可是用黑色來表示應該已經過時了吧。

這個各方面(編導、服裝、化粧等)統合起來的重口味黑色路線,究竟表示了什麼呢?我是指對這些人而言,而不是對戲而言。也是件滿有意思的事情。

舞台呈現(不曉得叫什麼名目才對,或者這就叫編導?)

隔了一天,想得起來能讓我感到舒服的時刻,就只有《丑角》的開場啦。音樂時間就音樂時間,接著男歌手從台下出現時,是一種驚喜。為什麼舒服?因為沒有亂七八糟的東西在攪和!

前面都在講《鄉村騎士》,這裡提一下《丑角》結束情景好了,總之就是連貫得很不自然。殺人的和被殺的,還有宣告戲演完了,我是覺得教戲至少要教這類地方,這難道不是整齣戲裡非常重要的部分嗎?光是想盡辦法要舞者晃來晃去到底對歌劇本身有什麼意義。導戲的人有想法,還要會教呀,那被教的人就一定有辦法盡量達到要求,達不到要求就想個可以達到的方法再教,不是這樣嗎。沒想法才會沒辦法。

同樣是《丑角》。明明歌詞唱出來是皮鞭,可是看起來女主角手上拿的不像是皮鞭,比較像刀子……是不是我眼力太差了。待查證。不過變魔術這一段很有趣。

燈光

燈光我不認識呀!不過開場男歌手出現時,打在台下的燈光是很適切的。一開始還想說好好的幹嘛打燈咧,結果是個驚喜。

服裝

我是覺得有了那樣的舞台動作,又來這樣的服裝,加在一起,讓戲太厚太重了。

在《丑角》裡,讓丑角先穿黑色加銀亮感的衣服,演出戲中戲時穿全白的衣服,然後載上面具的是飾演群眾的人,扮演服務人員的紅衛兵的衣服色調則是相較厚重的黑紅配,連貫到下一齣去。要說是在表現人生與舞臺是分不清的也可以啦,但其實氛圍是很奇怪的。

《鄉村騎士》黑與白的對比或許比較好說,教堂人士就純白的,其他人就黑色為主,各自具有不同的紅色區塊。舞者呢,我真的不願意想起他們,應該說很有時尚感吧。

連著兩齣,看到大家衣服換個不停,聽說連鞋子都不一樣,覺得錢砸得真的很重呀。

小故事

有個不太明白的地方,看了台北市交出版品明白了,在這裡記一下。

《丑角》這個劇名是義大利文「丑角」的複數,那麼戲中戲裡的主角,義大利文也是「丑角」,只不過是單數。那麼這兩個字是同一個字,只不過有單複數的差別,那我就會一直想,到底戲中戲裡面這個名字,是當做名字用,還是就是丑角的意思。

那麼台北市交出版品裡,焦元溥的文章提到 [6],原本劇名是單數「Il pagliaccio」,當時著名的男中音大力支持這齣戲,並且願意擔任托尼奧這個角色(非主角),所以咧,彩排時他建議把劇名從單數改成複數,表示男高音和男中音都是主角。另外,為了提升自己的重要性,他要求為男中音增加一首詠歎調,於是序奏改成序幕,這裡的詠歎調就是他唱的。

寫到這裡,其實是兩個不明白的地方得到解答。一個是,之前先入為主想說另一個是主角,那開場由次主角唱那麼久還真難得,原來有這麼一個故事。另一個是,這個丑角複數的劇名,跟戲中戲裡叫做同一個字卻是單數的名字,兩者之間總是覺得連不起來,既然原先劇名是單數,那切切合合一字雙關就沒問題了。原先複數讓我心生疑惑,搞不清楚到底什麼意思,這一點在這篇焦元溥先生的文章裡也得到解答。

相關連結

【TSO系列】歌劇人生 丑角與鄉村騎士Pagliacci & Cavalleria Rusticana(節目介紹)
Pagliacci (wiki)
Cavalleria Rusticana (wiki)

參考資料

[1] Cavalleria Rusticana - No.9 Final, p.176-177
[2] 歌詞對譯, 歌劇人生 丑角與鄉村騎士 Pagliacci & Cavalleria Rusticana,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2012, p.107
[3] 黃維明, 號召創意菁英 同為城市發聲, [2], p.4
[4] 王嘉明, 創作感言, [2], p.12
[5] 姚淑芬, 創作感言, [2], p.13
[6] 焦元溥, 寫實主義的驚奇經典, [2], p.11

2012-07-21

重讀〈山路〉

託一場午後大雨的福,行不得也,在超商裡配著咖啡,重溫陳映真的〈山路〉,以誦讀的方式,靜靜聽著。在不同的段落,各自流下淚來。

第一次知道陳映真、知道這個小說,是高一時國文老師的介紹。她覺得漫長春假我們無事可做,何不讀點別的,就列出好幾本當代小說,於是我找了以《山路》為名結集的這一本來看。那是 1985 年的事,距離這篇小說刊載在雜誌上,也不過才兩年的時間。但是那時候的我,一點也不知道那些是文壇上的大事,只是當做又一本小說,順順地看下去,對於這個短篇所要揭櫫的東西,連邊都沒摸到,留下的印象就是那個在山路上的女孩子,把自己的一輩子都放在別人家了。

情節都忘記了。或許一開始就太難了。之所以這樣、之所以那樣,都是有緣故的。

〈山路〉是以白色恐怖時代為背景的故事,這個背景讓這篇小說具有普遍性,女主角的遭遇則讓它具有特殊性,能夠以巨大的能量,進一步反饋給那個時代,讓那些如今儼然要泛黃而翻頁、在掙扎著的日子,有了溫度,有了色調,有了立足之地,有了具體想像的可能,這是數據或理論所難以做到的。

但是這個「普遍性」,對於台灣人來說,如何能是普遍性呢?這是這個以及那個時代一直以來的困難,也是當初我只能對山路上的女孩子的「特殊性」留有依稀印象,對於背景就只是大致略在一旁的大原因。所幸,當初身處「當代」卻無能知曉領會的事情,過了這麼久,離開了「當代」之後,也終於漸漸地稍微深刻起來,讓我再次讀它時,能夠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對於我活過的年代。也更能深入情節的厚度,對於其中所要表現的人類情感。

提到情感,反過來說,對於外國人、不認識過去的人,或者年輕時候的我來說,這篇小說的「普遍性」,它的主題可能是人類的情感,時代背景則成為使這些情感、衝突能夠突顯出來的「特殊性」,也就是相較於前述,兩者相互翻轉了過來。這時「特殊性」是必須存在的、使情節不至於突兀的背景資料,在不同地域、國家,在過去、未來,都可以出現、都無所扞格的背景資料。

對於這兩種閱讀理路,或許是第一次,此刻,讓我有機會較為細想一下。

回想過去看杜斯妥也夫斯基、米蘭昆德拉,或許還有其他,在小說裡隱約或大量代入政治話題的小說,對於那些歷史,要不就一無所知,要不就一知半解,要不就隔了一層,總之閱讀重點大致上是情節,是更大的「普遍性」,也就是情感或其他吧。好的作品,光是這些,就讓人很有感受了。但是我並沒有真的明白它們,因為它們的深層結構裡,有一部分必然是那些大概我永遠不會去深入明白的事情。但是無所謂,我又沒有立志做大事。

然而,無疑地,如果能掌握背景,那麼就會有更大的收穫。小時候課本裡的文言文,文詞再優美、思路再清楚,都會介紹背景,否則有的內容就無從深入理解,而理解了可能就變成更加了不起的文章。

這兩種方式都沒問題,沒人規定一定要怎樣讀書。

但是對於像〈山路〉這樣的小說,做為台灣人,我們明明理所當然,明明應然直撲其要。明明應該做到,由於對時空背景理所當然的認識,而得以徹頭徹尾進入一篇小說的靈魂深處。明明是這樣才對。明明可以一功畢其役,對於美感、美學、文學、歷史、地理、生活、政治、社會、時代,對於大大小小的情感,意在言外的、為難的、一意孤行的、勢在必行的、背離的、追求的、委瑣的、純真的,我們有太多好作品可以品味學習。但是為什麼,對於屬於我們的時代的掙扎與悲哀,為什麼互相拋棄?為什麼不能有一個完整的輪廓,讓我們來探索、來熟悉、來深刻自身?因為這個拋棄、因為無法完整、因為不曾到過靈魂深處,這個時代、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就困在這裡了。

首先要理解自己,但是我們的教育抗拒這個。

這事為什麼重要?因為人的自以為是,總希望能舉一反三、見微知著、屈指一算,但如果連比較能夠有一手資料的自己的生活、直接感受的自己的年代,都只是一逕錯過,就遑論要從其中得到借鏡、反省、沉潛,那麼進步的依憑究竟是什麼?別提進步,連身在何處都無可知,又要鑑往知來些什麼呢?


這麼多年下來,偶爾會想起〈山路〉這篇小說,但由於幾乎不記得情節,因此隨著殘存的印象,它化為變調的「山路」意象,可能近、可能遠,可能蜿蜒、可能崎嶇,是模糊的,也是一種包含複雜情緒的悲壯美感。如今重讀之後,只是再一次確認記憶與想像都很會玩弄人。

〈山路〉裡的「山路」是這樣的:山路難行,但也是堅實的,它讓人澄清智慮。山路總結了前半生的美好,台車道守護了這份美好。當我們離開了山路,接著又離開台車道,歲月擦亮了現在而不是過去。當過去來到面前,不用擦也亮晶晶,但它不曾跟著我們一起活到現在來,它只能跟山路和台車道在一起,而我們,有些我們,只該當跟過去在一起,所以非走不可。那麼,為了所有一切的健康,這個過去,為什麼,還不能有一個理所當然的位置,還常常總是被不合理地對待?山路踏實追夢,現實卻一再逃避。

年代資料

1949-1987  白色恐怖時期
1952-12-28 鹿窟事件
1979-12-10 美麗島事件
1980-02-28 林宅血案
1981-07-03 陳文成事件
1983-08      〈山路〉首載於《文學季刊》三期
1986-09-28 民主進步黨創黨
1987-07-15 解嚴(1949-05-20 開始戒嚴)
1988-01-01 解除報禁
1987-10-15 開放探親
1989-04-07 鄭南榕自焚
1992-05-16 刑法第一百條條文修正(1935 頒布)
1999-01-12 出版法廢止(1930-12-16 公布)

相關連結

〈山路〉全文正修科大 97 樂學園地
山路/陳映真(1983-08《文學季刊》三期) (random notes)
  

2012-04-15

北美館的陳澄波展

今天到台北市立美術館看陳澄波畫展。巧遇所謂「教師日」,相關單位請來李欽賢解說。來看名人的畫展,遇到名人解說。

李欽賢非常客氣、謙虛,不是虛偽的那一種,而是非常自然的。聽他解說的過程中,覺得他對很多史料相當熟悉,尤其是日本相關建築物的發展過程。

北美館的陳澄波展內容,大多為陳澄波的中國上海時期畫作,其中裸女作品不少(幾乎占據了一個展覽室),其他有少數的在日作品、在台作品,和一些肖像畫。以下記錄一些還記得且覺得有意思的解說內容,但裡面也加了我自己的話,所以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一定不是解說者說的。
  1. 為什麼到上海

    陳澄波(1895-1947)於 1929 在日本畢業後,有機會到上海的美術學校任教就去了,既是教授又是主任。那時候台灣沒有這樣的學校,就算是中小學的美術課教師,也幾乎不可能由台灣人擔任。而當時的上海有眾國盤據,日本人也在那裡發展。如此說來,是以日人的身分待在那裡的吧,有這個因緣,才得以在那裡存活吧。陳澄波是第一個到上海的台灣畫家,而北京則已有不少人去。北京同樣有很多日本人在那裡,都是同樣的緣故。到了 1932 年發生一二八事變,日中衝突升高,所以 1933 年陳澄波回來台灣。

  2. 上海時期畫風

    陳澄波的用色是很鮮麗、明亮的,但在上海的畫作則非如此,用色較為柔和,應該是因地制宜的緣故。台灣太陽炙烈,用色自然鮮明。

    據老師的解說,陳澄波的作品裡很少有水,但上海時期的作品幾乎都有水。大概那裡真的很多水吧。

    中國歷來的風景觀是入詩,縱有水墨畫也常是不食人間煙火。陳澄波的西洋寫實作風,讓中國的風景得以以畫的形式如實呈現出來。電線桿、真的存在的人。當時中國參加芝加哥博覽會,是拿陳澄波的作品〈清流〉(1929)去參加的,因為除此之外沒什麼可以呈現出中國長怎樣。

  3. 向梵谷看齊

    陳澄波的偶像就是梵谷吧,他愛梵谷的熱情。陳的〈自畫像〉(1930),真的很有梵谷的調調,背景是幾朵大大的扶桑花。老師說,扶桑花在台灣到處都是,他以此顯示自己的來處。這幅畫是上海時期畫的。

    有幅作品〈嘉義公園〉(1937),雖然跟我認識的梵谷似乎不盡一樣,但我也想把它歸於這一類,也就是用色調表現出很鮮明的感受。它的用色實在太驚人了。這幅雖然沒有實體展出,只是印在年表板上,但色調應該不會亂來,那用色實在太驚人了,大受震撼。那種以色彩營造出來的夏日的黑,真實到不敢相信是真的。這可能也是我第一次覺得,有展覽可以看,還是到現場看比較好。可嘆看到的還是印出來的,不知真跡到底如何。

    〈嘉義街外〉(1926)是陳澄波第一次入選帝展的作品,此次展出的則是第二次入選帝展的作品〈夏日街景〉(1927),這幅用色沒有第一次入選那幅那麼鮮明,據李老師說,雖然如此,但這畫經過修復,原本那土地的黃是更為鮮明的。

  4. 淡水

    回台後,陳澄波等人創辦「台陽美術協會」,陳每年都要上台北開年會,楊三郎帶他到淡水作畫。在此之前,他未曾到過淡水。而淡水是當時台北外圍少數尚未都市化的地方。淡水,是少數有水入畫的作品。有人請老師講解畫淡水的作品,於是老師講〈淡水夕照〉(1935,這就是 2007 年創下台灣畫家作品拍賣價格的那一幅)。

    〈淡水夕照〉這幅畫的角度是俯視。那些建築物,有西式、日式、台式全都擠在一起,而且好像是浮動、蠕動的。這是他對淡水的感覺吧。他有很多畫淡水的作品,要找老淡水的感覺,大概要到他的畫裡去找吧。他的這些淡水作品,也很有梵谷的味道。

  5. 現代科技的存在感

    陳澄波會讓電線桿之類的現代產物都入畫。老師說,他似乎對這些東西特別感興趣。甚至跑去畫北回歸線的石碑。

  6. 人物

    老師說,陳澄波畫裡的人物都畫得很不仔細,可是雖不仔細,卻絕對可以分辨出那些人的樣子,看仔細一點,還可以看出是台灣人還是外國人。而至於專門畫人的肖象畫,重視的不是人或衣物的細節、像不像,而是當做一個個整體塊面去發揮。

    他有幅〈我的家庭〉(1931),少見地仔細地像是在講故事。老師特別講到桌上有本書,是真有其書,譯過來大致叫做「普羅藝術論」,當時瀰漫全球的社會主義,他可能也有所接觸。
會舉辦陳澄波展,大概因緣有點是逝世 65 周年吧。台灣創價學會也有陳澄波展,據信展品相當豐富,一定也要去看一看。陳澄波之所以對我有意義,大概是很多年前看一些台灣美術史時印象深刻,當時參加口述歷史,也有相關接觸。還有,他就是很熱情的樣子,這個熱情,呼喚出我的熱情。這是個相當豐富的人物,真可惜我不會日文。

亂寫一堆,很想附上圖片,可是很難分辨版權問題,就算了。最後附上不知原文究竟出自哪裡的陳澄波的自述(但譯文的出處是有的)。
我是顏料。我不知道出生何處,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一群人將我運到了某一工廠,經過很多女工的手,我再一次被分解,終於變成像原料的東西。

從此有一陣子不問世事,不知不覺間被搬進了機械工廠。嘰嘰叫的噪音中,轉眼間我已成了粉末。自此備受折磨,許多同伴也成了犧牲者。

在咖噠咖噠聲中,通過長長的管子落入水中,有些浮出,來有些沉入水底,也有些半浮不沉。勞工們低聲地說:「如果不多淘汰些犧牲品,我們無法達到所期望的。」我們聽了都完全困惑了。

然後,或放入油裡加工,或放在水裡加入糖分。接著才開始捶鍊,有了黏性後便成為一塊塊。

其次被塞擠入管內,再貼上青、赤、黃、紅等不同的名字,放入一定的箱內才送出世間。然後美術家把我買下,一面仰視山景,一面把我們從管內擠出,厚厚地塗抹在畫面上。

在美術展覽會場上擺出時,受到眾人的褒獎,「呀!真好哪!優雅的畫啊!色彩很美啊!」感覺很好,但是迄今我們所受的種種辛苦,實在不是三言兩語可以交代的。(《台灣美術》1940 年 6 月號,譯自日文)
參考資料

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台北市立美術館,展期:2012/02/18 - 2012/05/13,地點:二樓 2A~2B

赤島遺民——論日治時期畫家陳澄波, 安懷冰
寫完本文之後,在此文看到下面這段,對自己沒有錯看〈嘉義公園〉呈現之大膽增添了一點信心。
「七、八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夏日街景〉的原作,乃驚覺台灣的前輩居然曾經畫出這樣熾烈的作品。厚塗的顏料,記錄著火焰般焦灼的筆痕,跟記憶中的後期印象派大師梵谷,真有幾分相似之處。到了去年,我在美術館親睹〈嘉義公園〉,才完全地明白,原來陳澄波早就超越了梵谷。至少對我而言,那一切剎那即可感受,實已無需多餘的言詮。」

2012-03-24

浸血聖潔的 Lilium

話說好幾年前朋友介紹認識《Elfen Lied》裡的〈Lilium〉這首歌之後,就一直無法忘掉它,不過一直以來也沒有很積極地對待。最近突然又繼續迷戀起來,也就繼續未竟的「志業」,補齊詞譜文意,學將起來。

Elfen Lied 是先有漫畫再有動畫,不過漫畫畫到一半,動畫就出來了,兩者的設定似乎稍有不同,都還沒有真正看過,再慢慢品嘗。這裡要講的是 Lilium 這首歌。

根據資料,Lilium 這首 Elfen Lied 動畫的片頭曲,作曲是近藤由紀夫(Yukio Kondo),歌詞安排是小西香葉(Kayo Konishi),演唱是小黑久美子(Kumiko Noma)。歌詞是拉丁文,由好幾段的古文詩篇段落組成。動畫歌曲背景是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奧地利人)風格的畫所組成,曲與畫風非常搭,能夠彼此拉抬聲勢。原聲帶裡有序版(opening version)跟聖版(saint version)兩種,前者是女聲,後者是男聲,後者的歌詞多了兩小段,又被稱為完整版。對這首歌一直都偏愛女聲版的演唱,不知日後會不會改變。

這首歌的曲調一整個就是非常聖潔,女聲加重了此意味,如果跟著她唱,就更能體會其力道十足。據說這曲子是模仿音樂家潘德瑞茲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波蘭人)的作曲樣式,於是去 YouTube 找來聽聽看。很可惜,既然提到樣式,不具音樂素養的我實在是聽不出來,真要比較的話,直覺是較趨近舊時代的禮拜歌曲(所以才容易親近),跟新潮的現代音樂實在不易連結,不過或許真的在某方面(例如樣式?)採用了新的做法(所以才容易親近?)也說不定(一整個哇哩咧)。也罷。只是一個參考。

同樣是 Wiki,與以上提到距離很遠的受到盛讚的現代風格的潘德瑞茲基的中文 Wiki 相比,英文 Wiki 的說法則大異其趣,上面寫說,Lilium 這首歌是採用使用教會拉丁文的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風格。但據說葛利果聖歌的特點是清唱、齊唱、男聲和吟誦式唱法,其實也不是很了解,因此就這樣也很難「自認為」哪種講法比較貼切,不過私心還是認為這個較為接近。此外,它還提到歌詞來源包括以教會拉丁文寫成的《聖經》的〈詩篇〉(舊約)和〈雅各書〉(新約),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歌〈Ave mundi spes Maria〉(舉世仰賴的瑪利亞!),而拉丁化的希臘慣用語「Kyrie eleison」也出現在歌詞裡,這段求主垂憐的歌詞,是出自 16 世紀匈牙利人 Nicholas Melchior(或叫做 Melchior Cibinensis)的劇院作品片段。

歌詞是這樣的(深灰色字體為聖版多出的兩小段):
Os iusti meditabitur sapientiam,
et lingua eius loquetur iudicium.

Beatus vir qui suffert tentationem,
quoniam cum probatus
fruerit accipiet coronam vitae.

Kyrie, fons bonitatis,
Kyrie, ignis divine, eleison.

O quam sancta, quam serena,
quam benigna, quam amoena,
esse virgo creditur.

O quam sancta, quam serena,
quam benigna, quam amoena.
O castitatis lilium.
義人的嘴吐露智慧,

他的舌也講究公義。


忍受試煉的人有福了,

因為經過試探
必得生命的冠冕。

主啊!慈愛之泉啊!
主啊!神聖之光啊!請憐憫!

噢!何等神聖!何等恬靜!
何等恩慈!何等愉悅的
貞女!眾所公認!

噢!何等神聖!何等恬靜!
何等恩慈!何等愉悅!
噢!聖潔的百合!
聖經詩篇 37:30



聖經雅各書1:12



某彌撒曲


Ave mundi spes Maria
如此一共四大段。其極義已有多人討論,這裡就不獻醜。如此取巧,不知不覺就來到,浸血與聖潔,是一定要連在一起的。不浸這種血,就浸那種血。詞曲的共同意味。所有的一切都是矛盾又理直的。所有的神聖都要這樣才能進入心裡面。因為那樣才有深處的共鳴,才能真的滲進去。好像血是手段,聖潔是目的。真的很糟糕。吃喝玩樂是手段,了確真義是目的。這樣真的很糟糕。可是人類真的很糟糕。說到底,只有願不願意、能不能夠承受法律或道德規範的差別吧或許。

最後,由於剛學了 MusiXTex,因此也拿著(Original: transcribed by RndMDnight)做練習,成果是這樣


\ifx\mxversion\undefined
\input musixtex
\input musixcpt
\input musixsty
\input musixlyr
\input tuplet.tex
\input musixdbr.tex
\fi

\title{Lilium}
\subtitle{from Elfen Lied}
\author{Composed by Yukio Kondo}
\othermention{Text Arranged by Konishi Kayo}

\maketitle
\nobarnumbers
\parindent0pt
\generalmeter\meterC
\setclef1\bass
\generalsignature{3}
\scale{1.3}
\setstaffs12
\interstaff{13}
\indivbarrules
\allbarrules
\sepmultibarrule

\setlyrics{lilium}
{Os_ i-u-sti me--di-ta-bi--tur_ sa-pi-en-tiam,_
Et lin-qua e-i-us_ lo-que-tur iu-di-cium.
Bea-tus vir_ qui su--ffert ten-ta-tio-nem,_
Quo-ni-am cum_ pro-ba-tus fue-rit acci-piet co-ro-nam vi-tae.
Ky-ri--e-------, Ig-nis Di-vine, E-le_-i-son!
O quam san_-cta! Quam_ se-re---na!_
Quam be-ni-gua!_ quam a-mo-e-na!
O cas-ti-tatis li-li-um._}
\assignlyricsmulti12{lilium}
\staffbotmarg=2\Interligne\stafftopmarg=4\Interligne

\startpiece\bigaccid
\lyrraisemulti12{b -0.3\internote}%
\Notes|\Dqbu fj\en\bar
\Notes\Dqbu{^E}J|\zw c\qup g\en
\Notes\ql{^L}|\sk\cu h\en
\Notes\Dqbu FJ|\qu h\en
\Notes\ql M|\Dqbu fj\en
\generalmeter{\meterfrac34}\changecontext
\Notes\Dqbu {^E}J|\zhp c\qup g\en
\Notes\ql{^L}|\sk\en
\Notes\qu F|\Tqbu hih\en
\generalmeter\meterC\changecontext
\Notes\Qqbu DHKL|\itieu0f\rh e\hu f\en
\Notes\zh K\hl M|\ibu0f{-1}\ttie0\qb0f\qb0{ge}\tbu0\qb0d\en\bar
%Takt 5
\notesp\Qqbu CGJK|\itieu0e\zh b\hu e\en
\notesp\zhu F\hu L|\ttie0\zql{^a}\Qqbu efdc\en\bar
\notesp\rhl I\Qqbu IMOM|\rhl d\Dqbu de\itieu0f\qu f\en
\notesp\rhl J\Qqbu {=J}{_L}MO%
|\ibu0f2\ttie0\qb0f\hsk\qb0g\hsk\qb0h\hsk\tbu0\qb0i\en\bar
\notesp\ibu0{^J}3\qb0{^J}|\zcl f\cu h\en
\notesp\loffset{.5}{\zhlp J}\qb0{MN}\tbu0\itieu0P\qb0P|\zqlp f\qup h\en
\notesp\ttie0\ql P\qsk\qp|\zql{^e}\qa g\qsk\ibu0f5\qb0f\tbu0\qb0j\en\bar
\notesp\Dqbu {^E}J\ql {^L}|\zw c\qup g\hsk\hsk\cu h\en
\notesp\Dqbu FJ|\qu h\en
\notesp\ql M|\Dqbu fj\en
\generalmeter{\meterfrac34}\changecontext
%Takt 9
\notesp\Dqbu {^E}J\ql{^L}|\zhlp c\qup g\en
\notesp\hsk\hsk\qu F|\Tqbu hih\en
\generalmeter\meterC\changecontext
\notesp\Qqbu DHKL|\itieu0f\rh e\hu f\en
\notesp\zh K\hl M|\ttie0\Qqbu fged\en\bar
\notesp\Qqbu CGJK|\itieu0e\zhl b\hu e\en
\notesp\zhu F\hu L|\ttie0\zql{^a}\Qqbu efdc\en\bar
\notesp\zhu M\ql I\sk\ql{^I}|\ibu0d3\qb0d\qb0i\qb0h\hsk\tbu0\qb0g\en
\notesp\qu J\sk\qu C|\ibu0f0\zql c\qb0f\qb0{^e}\zql b\qb0{^d}\tbu0\qb0e\en\bar
%Takt 13
\Notes\cu F|\cu f\caesura\en
\Notes\hsk\Tqbu FG{^H}|\hsk\Tqbu {^h}ij\en
\Notes\qu I\sk\qu E|\ibu0k0\zq i\qb0 {k=h}\zq e\qb0 g\tbu0\zq i\qb0 k\en\bar
\Notes\qu H\sk\qu D|\ibu0j0\zql g\qb0{jl}\zql f\qb0h\tbu0\qb0j\en
\notesp\Ibbu0{_E}M9\def\tuplettxt{\eightit 6\/\/}\uptuplet O57\qb0{_E}\qb0{FHFH=J}%
\def\tuplettxt{\eightit 6\/\/}\uptuplet T56\qb0{HJ_LJL}\tbu0\qb0M%
|\ibu0{^i}{-1}\zq f\qb0{^i}\hsk\hsk\hsk\hsk\qb0{h}\hsk\hsk\hsk\hsk\zq{=c}\qb0g\hsk\hsk\hsk\hsk\tbu0\qb0 f\en
\generalmeter{\meterfrac54}\changecontext
\notesp\ibu0{_J}2\qb0{_J}\zhlp J\hsk\tbu0\qb0M%
|\ibu0h0\zhl{^d}\qb0h\itieu1h\tbu0\qb0h\en
\notesp\ibu0N0\qb0N\itieu0P\tbu0\qb0P|\ibu0h0\ttie1\qb0h\tbu0\qb0i\en
\Notes\ttie0\fermataup{P}\ql P\fermataup{P}\qp\qp%
|\zql{^e}\fermataup{n}\qu g\fermataup{n}\qp\Dqbu fj\en
%Takt 16
\generalmeter\meterC\changecontext
\notesp\Dqbu{^E}J\ql{^L}|\zw c\qup g\hsk\hsk\hsk\cu h\en
\notesp\Dqbu FJ|\qu h\en
\notesp\ql M|\Dqbu fj\en
\generalmeter{\meterfrac34}\changecontext
\notesp\Dqbu{^E}J\ql{^L}|\zhlp c\qup g\en
\notesp\hsk\hsk\qu F|\Tqbu hih\en
\generalmeter\meterC\changecontext
\notesp\Qqbu DHKL|\itieu0f\rh f\hu e\en
\notesp\zhl K\hl M|\ibu0f{-1}\ttie0\qb0f\qb0{ge}\tbu0\qb0d\en\bar
%Takt 19
\notesp\Qqbu CGJK|\zhl b\itieu0e\hu e\en
\notesp\zhu F\hu L|\ibu0e{-1}\zql{^a}\ttie0\qb0e\hsk\hsk\qb0f\hsk\qb0d\hsk\tbu0\qb0c\en\bar
\notesp\zhu M\ql I\hsk\hsk\ql{_J}|\Qqbu dihg\en
\notesp\qu{^J}\hsk\hsk\qu C%
|\ibu0f{-1}\zql c\qb0 f\hsk\qb0{^e}\hsk\zql b\qb0d\hsk\tbu0\qb0e\en\bar
\notesp\Qqbu FJMJ\Qqbu KMIM|\zqlp a\itieu0f\wh f\hsk\hsk\zcl a\hsk\hsk\hsk\hsk\zql b\hsk\hsk\hsk\hsk\zql{`g}\en\bar
\notesp\Qqbu JMJF\hu {``M}|\zw a\ttie0\wh f\en
\endpiece
\bye

它本來是鋼琴譜(transcribed by RndMDnight),因為看起來高音部分跟人聲的旋律等於一樣,就把歌詞放上去,也把小節線切斷。因為不太認識樂理,有一兩個地方不清楚怎樣才是對的,就大概對錯並陳了。總之是對自己喜歡這首歌(的心)的一個小小的獻禮。

參考資料

Elfen Lied - Opening HD - YouTube(慎入!這在日本是 15 禁)
List of Elfen Lied episodes - wikipedia
妖精的旋律 - wikipedia
淺析「Elfen Lied 妖精的旋律」主題曲 Lilium
Elfen Lied Wiki
走板的旋律:評Elfen Lied
エルフェンリート(elfen lied,中譯妖精之歌、妖精的旋律)
エルフェンリート by Azel
Elfen Lied -- Sheet Music(有很多 Elfen Lied 裡的曲譜 with pdf & midi)
Gregorian Chant Benedictinos( Ave mundi spes Maria 的演唱、歌詞 & 翻譯)
 

2012-01-20

Eichendorff 生平簡介

沒想到是東德的郵票。圖片來源:Wikipedia朋友介紹一首歌,舒曼的〈In der Fremde〉,對著歌詞聽到一半,或許是用字,不由得覺得好像,跟史特勞斯的〈Im Abendrot〉好像,於是注意一下作詞者,果然是同一人,Joseph von Eichendorff。由於非常喜歡史特勞斯那首歌,所以很難得地對作詞者的名字有印象,如今又來一首不盡相同但又彷彿相近的詞,不禁想要稍微認識 Eichendorff,所以就先看著維基認識一下。

Joseph Karl Benedikt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這是 Eichendorff 的全名,1788-1857,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家,除了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還流傳了 5000 首配有音樂的德語歌詞。

1788 年在波蘭 Ratibor 的 Lubowitz 城堡出生。爸爸是普魯士軍官,媽媽的家族自 17 世紀起就是在地的天主教貴族。5 歲到 13 歲跟著兩個哥哥在家裡上課,喜歡冒險、騎士小說,還有古老的詩歌。6 歲起有來往布拉格等地的機會,12 歲就寫附了插圖的書。13-16 歲在波蘭 Breslau 讀天主教高中,住在附近,常常到劇院。

17-18 歲在德國的大學念法律和人文,同時也上語言學先修課,還曾前往德國北部的漢堡旅遊,末了回到出生地度過愉快的時光。19 歲到海德堡讀法學先修班,跟朋友組織秘密會社,交換詩作。20 歲起展開學習之旅,到了巴黎,然後到德國南部幾個城市,接著搭船走多瑙河到維也納,在夏天因為家事而回到出生地。這時他似乎出版第一本詩集,同時也寫了第一部童話故事《秋日魔法》(Die Zauberei im Herbste, 1808)。

21 歲訂婚,年底到柏林的大學念書。22 歲夏天到維也納念法律,24 歲完成學業。25-27 歲參加對抗拿破崙的戰爭,在這期間(1815 年 4 月)回家(Breslau)結婚,第一個兒子出生。28 歲回到 Breslau。29 歲第二個兒子出生,31 歲第一個女兒出生,33 歲第二個女兒出生,但最後這個隔年死掉。

30 歲父親死掉,龐大債務逼得他們賣掉城堡和地產。

至此,就是一開始提到的〈In der Fremde〉的背景。哀悼失去的童年世界,Eichendorff 寫下〈異鄉人〉:
In der Fremde

Aus der Heimat hinter den Blitzen rot
Da kommen die Wolken her,
Aber Vater und Mutter sind lange tot,
Es kennt mich dort keiner mehr.

Wie bald, ach wie bald kommt die stille Zeit,
Da ruhe ich auch, und über mir
Rauscht die schöne Waldeinsamkeit,
Und keiner kennt mich mehr hier.
異鄉人

來自家鄉那閃爍紅光的背後
這雲就來自那裡喲,
但是爸爸媽媽早已死了,
那邊再也沒人知道我。

多快,啊靜止這刻來得多快,
我也如是安息,在我之上
美妙之森林孤單感沙沙作響,
這裡再也沒人知道我。
 
33 歲在 Breslau 的教堂工作,歷經幾份公家工作之後,43 歲全家搬到柏林,53 歲任樞密院議員,55 歲染上嚴重的肺炎,56 歲退休。61 歲因為戰爭,從德列斯登搬到 Köthen。68-69 歲(1856-1957),他在 Breslau 的某城堡作客,同時以作家身分走動。在這最後的十年,他不再有文學創作,而是對出版相當積極。那段日子是德國文學的澎湃時光。最後,1857 年 11 月 26 日因胃癌死於老家附近的城市。

Eichendorff 至今仍被認為是精彩的德語作家。

參考資料

Joseph von Eichendorff (Wikipedia)
Robert Schumann - In der Fremde (Fischer-Dieskau) (YouTube)
Jessye Norman - R.Strauss - Im Abendrot (YouTube)
 

2011-12-12

藏在科技背後的到底是什麼: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

作者:Daniel Suarez(丹尼爾.史瓦雷茲)
譯者:黃維德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08日
ISBN:9789861207551
定價:NT$ 399


《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這本書的廣告內容充滿了神奇色彩,讓人覺得非看不可。這些廣告一方面繞著書中的技術都是現今辦得到的乃至於情節之驚人在打轉,另一方面則大加介紹它從部落格、業界名人之間竄起叫好進而叫座之間的斑斑血淚,書到手之後,還在書腰看到這樣的評語:「《Daemon》之於小說,正如《駭客任務》之於電影。評判其他以科技為背景的小說,都會以它為標準。」(Google 策略夥伴開發部雷克.克勞)哎,我覺得這樣《駭客任務》很吃虧。

或許那些對此書大為驚豔的網路高手,是為自己所擁有的技術能幹出如此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感到暈眩吧。但是小說,並不在乎其內容所提及的科技,是否如此具有現實感,有可能性就可以了。小說要的是人性不是科技,科技是舖陳人性的方式之一。這本小說的好看,在於它不是只有科技,它還有人性,如若沒有人性,那就是小說化的科技手冊罷了。

這本書廣告的方向讓我覺得很難受。大概我對駭客技術無法體會得太深入,而且我對角色扮演也沒興趣,可是這真的不妨礙我欣賞這本小說,就像我對月球、火星、水星、銀河系都沒什麼常識,但也不妨礙我欣賞很多優秀的科幻小說。事實上,這本書也只是在描述駭進別人電腦時,講了一點點細節,我想這應該不值得那麼興奮。至於書裡角色扮演遊戲擬真的優秀程度,現實世界是沒有的,因為這正是吸引眾多玩家進入遊戲的原因之一,只此一宗,就讓我覺得推銷給我們的評論說書裡的技術都是辦得到的,根本幾乎都打槍,因為理論上辦得到,不代表事實上辦到了。有了技術之後,讓所有的事情能辦得到的,說真的,是人性,不是科技。所以到底是什麼推動書中的主角開始這個故事的呢?真的,我比較想知道這個,最好這個原因夠了不起。

書裡面最讓我有感覺的兩段,一段是談論寄生生物與宿主的關係,另一段是語言做為編碼程式從古早時代就開始。前者是在講生物演化史,後者姑且說是語言程式史好了(不能這麼講吧)。在冰冷的人性之中,這兩段讓我最感到溫暖。說人性冰冷,是因為看完了還沒有看到那個死了還在操縱全局的主角索伯,他到底幹嘛為什麼要這麼做呀?幾乎所有的憤世嫉俗都有最初的原因吧。或許作者從一開始就打從寫好幾集,不然真的是小說化的科技手冊。但它又不是科技手冊。

當然說憤世嫉俗或許不公平,因為到目前為止,這個索伯一整個大智慧,一整個看透世情,不過既然作者還沒交代,只好隨便我怎麼講。話說這個索伯,打從一開始,就讓我有賈伯斯的感覺。那個死掉的賈伯斯。若說這個角色有什麼張力,大概就是這個緣故吧。

牢騷發了一堆之後,還是要回來稱讚作者講故事的能力。把那麼多瑣碎的事情編派到各個角色身上,結構布局有條有理,劇情拉線沒什麼冷場,眾多角色也都稜角分明,真的是很厲害。但是科技的部分並沒有觸發我什麼想像力,要說這個,很多科幻小說都強太多了,這或許是行家與非行家的分別吧,非行家就想要漫遊在想像裡。或許要讓真實有吸引力,需要別的什麼工夫吧。

前面一直說人性,其實這本書是有人性的,不然其他所有的角色不會有血有淚。但是在這些人之上的這個大計畫,它也是人想出來的,可是這個想出來的人卻一整個沒血沒淚似地,連一點點血淚都不讓讀者偷看到,真的是太過分了。這個冰冷就是出自這裡。因為他怎麼說也是個人,而不是《魔戒》裡的戒王,或《哈利波特》裡的佛地魔呀。這一點讓我在看的過程中一直很不滿。希望以後會交待清楚,因為這其中明明有個很大的故事該寫的呀,不然也該用幾句話交待一下,否則真的是在沙地築塔,很沒意思。總不會這本書是為了寫了這些科技技術而寫的吧,根本不只呀。

看來我就是為了抱怨這個而寫這篇的。
 

2011-10-30

洋蔥炒蛋的滋味

有一半是托這本書的福。書名: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
作者:蔡英文
採訪撰文:劉永毅
出版:圓神出版社 2011 年 11 月初版

在新書發表會裡,每當主持人吳念真提到「作者蔡英文」,蔡英文總是有點不安,立刻說這本書不是她寫的,還大力推薦撰文者,這是她不願奪人之美,喜歡名實相符。雖然如此,畢竟這本書掛作者的還是她,我認為這表示她對這本書的內容負責,同時也是賣書行銷之必要,而得出的妥協。在發表會中,他人也透露出她對書中的用字遣詞很龜毛,書既然出版了,說起來,這也代表她認可甚至喜歡這本書行文的風格。

這本書的結構很清楚,簡單說起來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從小時候到求學階段,第二個是談判生涯,第三個是政治這條路。

求學階段這個部分,在之前黨內初選於各大學演講時,已多所披露,不過雖然已經頗為熟悉,再看一次也不嫌多。她愛提在求學之路,她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從困頓中求出路。當從困頓中走出來,也就在知識上得到更大的獎賞。

談判生涯這個部分,進入細節之處,過去較少提及。看到她講國際場合中談判過程的種種進退推移,又或者尋思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讓懸掛十幾年的談判終於有了進展,都覺得興味盎然。

從政的這個部分,雖然或許內容多少有所取捨,但還是讓人對蔡英文的政治之路有多一些的認識、更清楚的脈絡可循。

補記。20120319。

選舉已經過了,黨主席的位子也離開了,蔡英文沒有那麼多新聞了,但她的風格、模式還是吸引人。

之前在抄經的時候,配合著經文思路,常常想到蔡英文(雖然抄經不應該胡思亂想)。最近看莊子齊物論,也是想到她。她就是這樣的人。

那麼,因為這本書,我也吃到了別人煮的洋蔥炒蛋。

輕微甜甜的,很平實簡單,可是需要確實的火候、不停地翻炒,就是需要這樣來練就吧。

相關連結

「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新書發表會 by 獨立媒體
 

2011-10-28

大般若經小筆記

這個小筆記是寫來給自己記得用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共有十六會,分為六百卷,其會數、卷數的關係及內容是這樣的:
會數
卷數
內容/主角


第一會
1~400 卷
大型綜論(有很多名詞解釋)

第二會
401~478 卷
中型綜論(環繞著何為菩薩摩訶薩?)

第三會
479~537 卷
中型綜論(環繞著何為般若波羅蜜多?)

第四會
538~555 卷
小型綜論

第五會
556~565 卷
小型綜論

第六會
566~573 卷
小型綜論(天王最勝)

第七會
574~575 卷
曼殊室利(從弟子聊天開始)

第八會
576 卷
那伽室利(從弟子聊天開始)

第九會
577 卷
能斷金剛(善現請問)

第十會
578 卷
般若理趣(如來)

第十一會
579~583 卷
布施波羅蜜多(舍利子)

第十二會
584~588 卷
淨戒波羅蜜多(舍利子)

第十三會
589 卷
安忍波羅蜜多(滿慈子)

第十四會
590 卷
精進波羅蜜多(滿慈子請問)

第十五會
591~592 卷
靜慮波羅蜜多(舍利子請問)

第十六會
593~600 卷
般若波羅蜜多(如來)

覺得,前面五會講的是同一場法會,可能是不同人的筆記,或同一個人以各種角度重寫,因為有些劇情是重複的。雖然可能是同一場法會,但是除了固定會出現的劇情還有譬喻之外,各有其特別著墨演繹的重點,這對我這種無法聞一知十的人來說,實在是很需要。說法的形式,大多是如來先點名善現講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來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善現就會講,沒有般若波羅蜜多,沒有菩薩摩訶薩,何來教誡教授,從此而起,展開弟子之間或師徒之間的問答,非常活潑,只不過實在列舉得十分詳細,重複的東西一直抄一直抄,但要非如此,那些從沒見過聽過的名詞也記不起來吧,且若不列舉詳細,如來涅槃之後又要去問誰呢。

在抄寫完許多大大小小的綜論之後,來到曼殊室利之卷實在是種享受,連著下一會,都以弟子要去找食物前的碰面開始,聊天雖然聊的是老師教的這個那個到底作何解,但在歷經幾百卷差不多的用詞之後,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新鮮,而且也看到他們一天的開始是怎麼一回事,很有趣。

最後六會分別講六個波羅蜜多。未來到這裡時,以為是重複之前以六波羅蜜多列舉各種狀況時的講法,沒想到完全猜錯,根本是另起爐灶,很好(因為不太想遇到已經寫很多遍的詞句)。不過所謂的另起爐灶並非打破重來,其材料還是一樣的。

事到如今還記得的幾個重點。要修成般若波羅蜜多,必須無所得、能慈悲喜捨,附帶者要親善友遠惡友。佛所說者有世俗與勝義之別。教人般若一定要提及惡魔及魔眷屬會做出哪些事情來使人偏離正道。修到聲聞獨覺時,知道就好,不要進入,一旦進入,就幾乎無法成就般若。∼好啦,只記得這些,光是這些就可以長篇大論了,但當然此刻的我做不到。

喜歡的幾個點。無縛無解。是初心抑後心成事,以燭之燃作喻。以幻士作喻。以虛空作喻。……其他的一時之間想不起來,有想到再來補充。

相關連結

大正新脩大藏經般若部(CBETA 電子佛典系列)


 

散發抓住觀眾的魅力:歌劇《莎孚》的台灣首演

△圖片來源: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劇名:莎孚 Sapho
主辦單位:歌劇工作坊
演出地點:台北實驗劇場(10/13-10/16)、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281 展演場(10/22-10/23)
指揮:曾道雄
導演:裘尚芬、曾道雄
鋼琴:謝欣容、徐嘉琪
演出:戴曉君、孔孝誠、陳蔭涵(10/13、10/15、10/22)、林慈音、林健吉、鐘梓瑄(10/14、10/16、10/23)、蔡雲任、許育甄、張得恩、方偉臣、曾志遠、陳彥羽、李阡綸、蕭涵

作曲:Jules Massenet(1842-1912)
劇本:Henri Cain(1857-1937)、Arhtru Bernède(1871-1937)
原著作者:Alphonse Daudet(1840-1897)(1884 年出版《Sapho》)
全球首演:Opéra-Comique (Lyrique), Paris, 1897-11-27

觀劇時間:2011-10-15 19:30
票價:NT$ 400 (定價 NT$ 500)


本以為票早就賣光了,但開演前一、兩個禮拜到官網去晃,看到有人在賣票,於是買到一張八折票,得到非常愉快的一個夜晚。

是說從來不曾好整以暇完整地看過一齣歌劇,不管是現場還是影片,就算只是用聽的,可能也不曾好好聽過一整齣。這次會去看,主要是因為有朋友參與其中,託這個福,對劇情有個粗枝大葉的認識,原著小說也看了幾頁,對於小說與劇本之間的轉換、再則從劇本到譜成曲而與舞台之間的轉換,感到很有興趣,心想恐怕這輩子不會再有機會對哪部歌劇能這樣近距離接觸了,就到現場吧,於是票就來了,人就去了。

這輩子還沒去過實驗劇場,這裡的舞台三面為觀眾席所環繞,觀眾席每面有五、六排。做為觀眾,非常接近舞台、指揮、鋼琴家、歌手演員,簡直就是零距離接觸,有幾幕導演還安排歌手從觀眾席前登上舞台,這場生動、精彩的演出跟舞台之間的配合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1897 年巴黎首演海報。圖片來源:http://www.bobsuniverse.com(目前因為沒繳網域錢停站中,不知會不會復站)。這齣歌劇有五幕,其中第三幕,於 1897 年巴黎首演之後,因為布景的緣故,變更為兩景……一幕有兩景,不知道是否常見,或許有人因此覺得它結構不好,不過說實在的,就算這是瑕疵,也是瑕不掩瑜,遮掩不了這齣戲的光芒。

一開始接觸到這齣歌劇,一邊做別的事,一邊隨便聽的時候,就覺得很好聽,一直沒碰到不像在唱歌的部分,想說是錯過了嗎,於是再聽一次,真的沒有。竟然從頭到尾都沒聽到向來以為歌劇裡必有的用聲樂方式在講話的情形(我覺得那不好聽),真是不可思議。後來聽說,作曲家立意要將每個字都化為音符,每個字都要有音樂性。也就是,這整齣戲聽起來就是非常舒服,不管是悲傷、歡悅或惡意來襲。

而這場演出,這場台灣首演的演出,因為這齣歌劇遭到長年怠慢,似乎是找不到原譜了(也就是這本來是有整個交響樂團一起演出的),所以樂器方面只由鋼琴擔綱,而由於這個舞台的零距離接觸,讓不細致的我也分享到鋼琴聲做為演出之一部分的戲劇性質。那麼清楚地看著鋼琴家等待指揮下令,專注的神情,一連串表情、肢體、力道的變化,讓人一點也不覺得樂器方面是單薄的,而是夠力地充分融入戲劇之中,它也在一起演戲哩,嘿!

兩個禮拜過去了,到現在我還能想起那繽紛喧嚷的開場,「繽紛」來自劇本裡沒有的三個小女生角色——那種青春氣息以及艷麗色彩,沒有時間差地,一現身就將活力渲染到整個舞台——,「喧嚷」來自心靈印象——演員肢體、歌聲以及鋼琴聲的互動搭配相當生動,雖然舞台上只有七個人,卻讓人感受到這正是一場腳步雜沓的舞會盛宴——,由此引領,教人進入劇中,從此而下,每一個轉折都讓人有記憶點。女主角的主動、男主角父母的傳統及碎碎念(我左邊的女生笑了)、男主角表妹的小女兒作態(我右邊的男生笑了),還有接下來的兩場打鬧混仗、女主角的覺悟及男女主角的和解(從第一次打鬧的後半段開始,常常讓我處於感傷之中,聽說有人還哭出聲來),這些之所以讓人有感覺,字幕固然是必須的(這是用法語唱的),隨著劇情順暢流洩的歌聲與鋼琴聲也是必須的,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因為演員的表情和肢體互動讓觀眾可以共鳴,尤其在關鍵時刻,否則其實這也可以只是個簡單常見、讓人提不起勁的故事。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既有門道又有熱鬧,那麼就可以雅俗共賞。我覺得這齣歌劇之所以可以引人入勝,一開始的那場戲實在功不可沒,因為對一般人而言如我,還是看熱鬧比較容易。然而要知道,這熱鬧的開場,在劇本裡只有兩個人站在台上,其他的男女聲都是由合唱團來唱,不過因為經費不足,沒辦法擁有一個合唱團,因此導演增加劇中沒有的三女一男以及第三幕的餐廳老闆,來演唱原本屬於合唱團的台詞,而關於這些歌手演員之間所有的互動,導演也都要配合音符、節拍,在腦中想像演繹之後再付諸執行。不僅是這一幕,其他很多動作(我想是幾乎所有吧)都是經過設計的,而且設計得很自然,否則要是只有音樂,就算作曲家再優秀、音樂上的演繹再完整,也只有部分曲目會為人所激賞,而不至於隨著劇情的進展,讓觀眾席上的普羅大眾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感傷。也就是說,在表演上,歌與劇之間必須是一致的,不能互相扞格,這是基本條件,更進一步,兩者要是配合、發揮得更好,觀眾自然也會有更深刻的感受,而演出本身也才會具有抓住觀眾的魅力。做為歌劇的門外漢,這次由於接觸到一些第一手報導,讓我第一次領略到何謂導演的功力,進一步體認創作這回事。

1973 年再版的《共產黨宣言》。此外想要附帶一提的是,我之前以為歌劇都是在講王公貴族的故事,這齣歌劇截然不是如此,它的背景就是當時的巴黎,想想看,1948 年《共產黨宣言》出版,而這在 1897 年首演的歌劇裡,男女主角互相飆罵的時候,女主角罵了一聲「小資產階級」,這是罵人的話哩。資本主義的焰火至今仍未黯淡,這戲裡所要表達的人世情感,也還是活鮮鮮的,仍然趨近、應和當今社會百態。

想再附帶一提的是,小說原著與劇本似乎有很大的不同,我覺得將小說改編為劇本是很厲害的事,而音樂又更加豐富了劇本的層次,導演再賦與實現化的生命,演員或許又有所發揮,這些創作彼此吸納,然後有血有肉地呈現出來,這種有所根據但在不同的階段卻又是從無到有的事情實在是很刺激。

總之,在這個零距離的舞台前面,活生生的人就逼近在眼前因而有了一種迫力,作為觀眾,在觀眾席上實在是很忙的,指揮、鋼琴、眾歌手、字幕,一雙眼轉來轉去,眼花撩亂,目不暇給,耳朵、腦袋當然也沒辦法閒著,或許是我太貪心了,根本就騰不出偷懶的時間。上一次有這樣欣喜的經驗,是 1999 年看金馬影展的《浮士德》(當然,我愈來愈少看這個或那個了)。這個夜晚,對於很容易感到無聊的我來說,實在很充實。

相關連結

官網簡介(國家兩廳院)
Bob's World of J. Massenet: Sapho(目前因為沒繳網域錢停站中,不知會不會復站。)
Sapho (Massenet)(wikipedia)
 

2011-10-26

大般若經 600 卷抄寫結案留影

突然做成決定之後,從 2009年 9 月底到現在,歷經兩年一個月,大般若經 600 卷抄寫完畢。這期間要克服的東西,主要是心情上的,例如脫離懶惰、力圖振作,理性上的諸如「為什麼這麼做」則很少出現,出現的話也不是做為疑惑而出現,而是試圖重想一下,但決定都決定了,也自有其理性發展的過程,又有什麼好疑惑的呢。

雖然沒有什麼好疑惑的,但一旦開始執行,立時就發覺到這是個過於大膽的決定。一開始,一卷要寫個七、八小時,一天就沒了,而且日復一日淹沒在一再重複的經文裡,坐著,一直一直寫,本來就不正確的姿勢更加不知何去何從。由於覺得在一卷之內,不應該去吃飯或做些複雜的事情,所以在開始寫之前就要先吃飽,喔,寫這個是非常耗體力的,有幾次忍不住還是弄飯來吃,因為實在太餓了。由於要先吃飽,一天從一開始就不能為所欲為,即使還不餓,也要開始弄吃的,這真的非常折磨人,一切要是不從一天的一開始就安排好,這一天就等於報銷了。後來寫一卷隨其長短大概四到六小時不等,本來字就寫得不工整了,如此一來,想當然爾就更加不工整。雖然如此,雖然不是工工整整非常專注地抄寫,哎,是說照規矩是要專注的,但真的很難做到,總之還是抄完了。

在這些日子裡,時常要哄自己,寫到快四百卷,也就是第一會要結束時,不時內心交戰著是不是這樣就好了,但是一方面一開始就說是六百卷,另一方面,也很想知道接下來到底講些什麼,另外又跟自己說,都四百卷過去了,也不過還兩百卷呀……還好交戰的結果是不改初衷。雖然愈寫到後來愈覺得其漫長,不知道前面是怎麼撐下來的,但真的是太好了,有始有終地完成了,因為每會在重複之中還是各有各的風貌,能夠全部走過一遍,真的是非常感謝。

改天再來寫個大致籠統的筆記。


大般若經抄寫完畢,最後 30 卷留影。

2010-04-12

佛喻之鳥龜與狗

早上在路上用剛買的 mp3 player 聽鄭石岩老師講大般若經,裡面提到佛經裡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烏龜在路上爬,來了一隻狗打算攻擊之。眼看不妙,烏龜把頭和四肢縮回殼裡,如此一來,任狗再怎麼攻擊都拿龜殼沒辦法,既然沒辦法,只好悻悻然離去。

老師講解道,這故事的譬喻之一是,烏龜的頭尾四肢好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用當然是要用,但小心別用太過而身陷泥沼。這應該是在講何為般若時講的。

其實這故事上次已經不專心聽了一次,不過那時沒有旁生枝節想什麼,這次聽了一陣子之後,突然覺得拿來比擬人與人的相處也很像。可能有各種情節,總之一人都把自己包起來了,另一人還像那隻狗一樣用聲音或動作在攻擊。或許不知道已經陷入烏龜與狗的情境,或許知道。無論如何,陷入這種境地很難堪,為了讓難堪沒可能,一看到對方要扮演烏龜變身了,不想扮演狗之角色的就先走了,或竟然一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以烏龜之姿完成變身,根本沒有要展開攻擊的輕易莫名被指派了狗之角色的另一方只能輸了。也有可能烏龜是不得已只好自顧自變身,狗不得已只能咆哮抓扒。

不久又想到台灣與中國的情形。台灣的頭與四肢難道不應該縮回來嗎,深陷泥沼就來不及了。固若金湯的話,任對方再怎麼咆哮抓扒也是穩答答。

然後慢慢地回想起幾次跟任何人的不愉快,反省了一陣子。

早上聽聞的這個譬喻帶來的收穫頗豐。
 

2010-01-1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 3-10∼開幕式

如來心知集會就緒,開口便跟弟子舍利子說:「若菩薩摩訶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多。」舍利子高興異常地跳出來回道:「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多。」接下來沒多久,覺得先前的一段又一段地重複只是小 case,心裡不禁碎碎念,舍利子啊,你要想好再問哪,回答都好長耶。

現在進度已到第 50 卷,回過頭來看一開始的問答,真的是在提綱挈領耶,不過那時哪知道在幹嘛,悶著頭抄過去到現在根本沒什麼印象了。所有的印象就是不停在心裡跟舍利子碎碎念,阿你就知道他會講那麼多,不要問一些會讓人講那麼多話出來的問題嘛,要問得有技巧一點嘛。不過這當然只是調劑身心用的。

在一卷卷溜過去之後,真的,這一回合提到的這個那個,在第 10 卷之後都又更加拉長篇幅地再一次論及,大說特說開來。真不知道那時候在碎碎念什麼,真是沒見過世面呀。

由於一直在跟舍利子碎碎念,心裡認定這一回合是舍利子的,那麼就以舍利子說了問了些什麼來提綱挈領這一回合的筆記吧。

就如來所說的話,舍利子提出的第 2 個問題是,「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如是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由方便善巧故,能滿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簡而言之,答案是「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接著如來說了一些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所能成就的功德,說完,會場處處驚喜自強了一番。

舍利子提出的第 3 個問題是,「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羅蜜多。」這問的是如何修行。

餘舍利子順勢陸續提問如下。

「世尊,若聲聞乘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智慧,若獨覺乘智慧,若菩薩摩訶薩智慧,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智慧,是諸智慧,皆無差別,不相違背,無生無滅,自性皆空,若法無差別,不相違,無生滅,自性空,是法差別既不可得,云何世尊說行般若波羅蜜多一菩薩摩訶薩,於一日中所修智慧,一切聲聞獨覺智慧所不能及。」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能超聲聞獨覺等地,能得菩薩不退轉地,能淨無上佛菩提道。」

「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為復須報施主恩不。」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與何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這件事以同樣的句型說了 3 卷左右的篇幅。

「世尊,安住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從何處沒來生此間,從此處沒當生何處。」

「世尊,云何名為諸菩薩摩訶薩,有罪身業,有罪語業,有罪意業。」這是在介紹身語意。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得淨肉眼。」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得淨天眼。」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得淨慧眼。」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得淨法眼。」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得淨佛眼。」這是在介紹五眼。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引發神境智證通波羅蜜多。」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引發天耳智證通波羅蜜多。」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引發他心智證通波羅蜜多。」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引發宿住隨念智證通波羅蜜多。」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引發天眼智證通波羅蜜多。」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引發漏盡智證通波羅蜜多。」這是在介紹六神通。

舍利子暫時問完了,如來暫時答完了。我暫時鬆了一口氣。

接著如來又說起修行此般若波羅蜜多所能成就功德,然後,「當佛說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勝功德時,會中無量大苾芻眾從座而起,各持種種新淨上服奉獻世尊,奉已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世尊即便微笑,從面門出種種色光。」這麼高興,大家紛紛送新衣給如來,這時阿難陀說道:「世尊,何因何緣現此微笑。諸佛微笑非無因緣。」如來跟他說:「此從座起無量苾芻,從是已後六十一劫星喻劫中,當得作佛皆同一號……」接著會場上此起彼落發起願言,如來又笑了,阿難又問了。

如此來到第 10 卷,一干弟子眾、各種人等都站起來,對著如來,著著實實讚美菩薩摩訶薩所會有的般若波羅蜜多,繼而又讚美了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摩訶薩。如來便老老實實地回應道,你們說的都對,「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若天若人阿素洛等,皆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守護令於般若波羅蜜多精進修行無障無礙。」這是非常有價值的難得物種,一定要加持。

末了,用了一些篇幅,如來又來一次招生。「爾時世尊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復從舌相出無量無數種種色光,普照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又來一干人等,如來又笑了,阿難又問了。至此招生應該是完畢了。

卷第 1 到第 10 合而觀之,是一場精彩的開幕式。從如來萬丈光芒到十方爭相赴會,從簡介波羅蜜多到預視眾志成佛,此刻看來,劈頭用 10 卷營造出這個氣氛、氣勢,很厲害。

這一回合想要知道的詞是「菩薩摩訶薩」。菩薩,覺有情。摩訶薩,眾有情。那麼究竟合起來是怎樣呢。現在還不清楚。

以下純粹抄起來。

方便。無住無捨無護無取無勤無思無著。無所得。

九想。謂膖脹想。膿爛想。異赤想。青瘀想。啄噉想。離散想。骸骨想。焚燒想。一切世間不可保想。

十隨念。謂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入出息隨念。厭隨念。死隨念。身隨念。

十想。謂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厭食想。斷想。離想。滅想。

十一智。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如說智。
 

2009-10-15

非文言文不可之無話可說

我們可不可以要求余光中學組合語言」,這是某討論串的題目,真是一語道破非得學文言文太無理。雖然某個層面好像不太對勁,畢竟組合語言的對象直接是機器,而人說話的對象是人,但古代人的話其實也是要轉譯,跟組合語言類比也就合情合理。

試問寫程式的有多少會組合語言﹖少之又少,就非用不可的人和有興趣的人,大多數的程式寫作者終其一生都不必接觸組合語言,理都不必理絕對活得好好地。組合語言直接寫給機器讀,其他多數程式語言都是親近人類思考模式,交給機器前必須經由程式轉譯。在我們生活裡有多少人會接觸到文言文﹖就研究者與愛好者不是嗎﹖或許有人會說公文要用到,但在我看來一來那是比較簡潔的白話文,二來術語是必要的,而當文言文不再必學,其中冷僻的用字要不融入社會或歸類術語,要不自動消失。

非文言文不可的心態之一是一心崇古,是白話文沒水準,稱不上是「文化」。崇古太過,無法進步。非文言文不可的另一個心態是延續「貴族階級」,腦子裡裝些用不到的文言文,硬是有水準。文言文有崇高地位,白話文硬是矮一截。心態之外還有價值。國中、高中課本裡的文言文有詩經、史記嗎﹖沒有,或許是太古了,而不夠古的可就一大堆帝制時代的產物,文言文的價值之一就是把那些價值觀塞進學生的腦袋裡。國中、高中課本裡的文言文都產自中國,被寄以崇高地位的文言文的另一個價值是,在國家認同混淆的這個年代,中國可以偷渡為具有崇高地位的概念。

文言文是死掉的語言。文言文是考古用的語言。既然我們不知道碳十四如何還原考古遺物的年齡,為什麼要知道之乎者也裡面在說什麼。現代人要知道古代故事,用活的語言就好了。日本光是一部《平家物語》,至少有三位作家改寫為小說,還改編成連續劇《義經》,既帶領現代人認識歷史,又帶動觀光熱潮,這才是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吧。

就某個角度來看,我們實在還沒有進入現代。我們的語言面貌模糊。我們嘴裡是一套,腦袋裡是一套。我們的腦袋被文言文控制,我們說出的話語多麼無力。我們被要求文言文,我們講出來的每個字都得不到認可。

我覺得那些解放拉丁文之不實用地位的歐洲各地白話文學大作,固然有其文學價值,然而另一方面也是廣大民眾成為主角的明證。義大利但丁的《神曲》、英國莎士比亞的諸多劇作、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一出版就風靡無以數計的老百姓,在那個拉丁文就是一切的時代、在地語言是低級語言的時代,講得一口拉丁語的「有教養者流」雖然想棄之如鄙屣,卻擋也擋不住在地語言躍上檯面的大勢。一般人那有人講拉丁語呀,就這樣,目空一切的拉丁文退位,各地「方言」成為主流語言。這情況當然要有社會能量相互配合,如果貴族階級之外的人撐不起這一片天,這些作品捨棄了文言文也紅不起來。歐洲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語言的轉變是中產階級有夠力的明證之一,他們跟著大航海時代、帝國主義、強權歐洲一路向前走,這就是現代化的過程。美國也是有了馬克吐溫才開始有揚眉吐氣的本錢。使用自己的語言,證明自己的存在,大刀闊斧奔向未來,沒人反其道而行去用文言文的啦。

而我們,先別說母語被萬般刁難,我們根本還在跟文言文糾纏不清。文言文的收視率到底在哪裡,竟然值得高中國文 65% 的比重,這像話嗎﹖這將無話可說。
 

2009-10-11

閒談愛特伍的小說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作品在台灣的第一本譯本是《盲眼刺客》,看了之後大為驚豔,接下來出版的譯本《使女的故事》也沒有人讓人失望,我決定成為她的忠實讀者,於是《末世男女》、《雙面葛雷斯》、《女祭師》當然也都買了,那兩本文集也不例外。

昨天看完《女祭師》。前陣子勉強看了前面 40 頁之後就沒看下去,前兩天看到待在一旁的它,順手拿起來,很快地分兩次看完了。看完以後不禁想著為什麼一開始沒有讓我看下去的魅力。實在是太羅曼史了。大概是這個原因。看完後,覺得還是很優秀,但也覺得相較於其他看過的四本,實在是相對單薄。當然這是跟她自己的作品比較。後來翻看《女祭師》前面的「導讀」,才知道這是她 1976 年的作品,難怪同樣的手法,看過了 2000 年《盲眼刺客》更加躍進的表現之後,怎麼可能讓人滿足。

愛特伍是第一個讓我感受到形式(有意義)能夠滿足讀者的作家(當然我看的書沒有很多),簡直被她寵壞了。有的作家很會玩形式,但讀起來沒什麼意思或組合得很不上手,相較之下,有劇情而不玩形式的作品對我來說入味多了,然而愛特伍給了我不一樣的經驗。她的小說不僅劇情精彩,連表現手法也異常豐富,讓人同時享受兩種世界(想像與結構)的情趣,同時玩味兩種內容(情節與形式)的意氣,二的二次方等於四,對於喜歡同時做很多事情的我來說,真是不可多得。這種情形很像很多年前聽 Jessye Norman 唱史特勞斯的〈Im Abendrot〉(封面背景綠色的CD),由於實在是太好聽了,引發我第一次明白歌聲與樂器聲如何相互為用做為整體來欣賞(我聽過的歌跟看過的書相比又更少了),那實在是異常豐富的經驗哪,因為凡人如我有歌可以聽的時候只會聽歌,樂器只是背景,沒想到歌者唱得好,會連帶讓樂器聲得到其應有的位置,彰顯了其應該有的價值,啟動我真正去感受一整件音樂作品,真是神人。(雖然做了這樣的比擬,但我還沒準備說愛特伍是神人。)

由於《女祭師》一開始沒有那麼讓我滿意,後來知道這是早期作品,不禁開始想時間帶來什麼改變,於是漸漸注意到一件事情,就是她的各個女主角個性其實很像,只不過後來的女主角不再像早年的女祭師那樣勤於主動逃走,不,根本就不逃了。實在很訝異。對於她執著於描寫這種個性的女人也頗感訝異(但她至今寫了 13 本長篇小說,當然我只看過其中 5 本),究竟是情有獨鍾,還是答案已揭曉在《女祭師》裡。

得知愛特伍因為《使女的故事》得到 Arthur C. Clarke(科幻小說)獎,因為《末世男女》自己也陷入 science fiction、speculative fiction 文類爭議時,也是很訝異。她根本就明白過去或末來、古裝或外星球,都只是包裹其欲發抒者的外衣。你就是這麼特別呀,只為同一件事,迷惑人的外衣卻可以千萬種。不過關於文類,我才剛認識,沒有資格說什麼,只能說,偶像還是偶像。

愛特伍今年有新作出版,《The Year of the Flood》,據說寫的是《末世男女》劫後景況,台灣明年會有譯本。這是很有趣的事情。我很想看幾乎 70 歲的她這次是不是還寫同一件事情以及如何寫。

補記。竟然少了一本《潘妮洛普》,從來都沒有在書店架上看到過呀。哇咧,要去花錢了。

相關資料

Margaret Atwood (Wikipedia)
Jessye Norman - R.Strauss - Im Abendrot (YouTube)
《The Year of the Flood》試讀本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 1-2∼開講前置作業期

因某事開始抄佛經,所以看過幾次釋迦牟尼開講前的陣仗,例如例行事務找吃的什麼什麼做好之後,大家聚在一起,有這樣的角色或那樣的角色在場,通常落落長,場面似乎隨意但又隆重,然而這次下大決心動手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才知道之前看到的那些都不算什麼,這回可是花了整整兩卷的篇幅在辦場面啊。

大般若經共 600 卷,包含 16 回次,這第一回長達 400 卷,拿個兩卷來招攬聽眾應該不算什麼,但卻考驗了我的耐性。

首先,開講處已經聚集不少了不起的菩薩摩訶薩,現場充滿無上能量,接著,釋迦牟尼本身就是超級發光體,一聚精會神,全身無處不發光,這一發光,所及空間又廣又遠,三千大千世界都收到訊息。大家一收到訊息,我就要抄 10 段內容相去不遠的經文,還好分成兩卷,也就順勢兩次作業,不然一定投降吧。

年輕時也翻看過佛經,那時候很煩的就是一些句子老在重覆,前一個人說了,後一個人必再說一次,雖然可能有其非如此不可的原因,但對有時候看書用瞄的我來說,會陷入到底在瞄哪裡的困境,如此一來幾翻之後也就不再翻了。很奇妙的是,這次卻是這 10 段幾乎沒有差別的經文給我莫大的感想。大概是認份了腦筋才在動吧,想些有的沒的。

感想一。真是會做廣告啊。佛一發光,有道行的菩薩都感到異象,紛紛去找當地如來問個清楚,一得知有佛要開講,就全家大小左鄰右舍浩浩蕩蕩帶上種種家當供品一起出發,並且拿著如來叮嚀要「而為佛事」致贈的蓮花去找釋迦牟尼。這蓮花不是「千莖金色蓮花,其花千葉眾寶莊嚴」,不然就是「金色千寶蓮花」,顯然相當不凡。釋迦牟尼收下蓮花,就把蓮花「還散」來者方向,遍達該方向所有佛土,每朵花裡都出現打坐的佛在講經,又打一次廣告,又一堆人來了。這種廣告方法好酷,每段都描寫兩次廣告發送景象,當一共抄了 10 段,不禁覺得很像現在的螢幕廣告,而且散發當今廣告不可能有的驚人氣勢。

感想二。其他世界如來的問候語真有意思。「致問無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氣力調和。安樂住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持此蓮花以寄世尊。而為佛事。」前面幾句也就罷了,後面「世間事忍得下去嗎﹖眾生會不會很頑劣﹖」真是太有趣了,但當一共抄了 30 次(每段會遇到三次),不禁想,難道是釋迦牟尼所在的世界名為「堪忍」才這樣問的嗎﹖到底是在問候還是在酸啊。

感想三。各世界如來的叮嚀語更有意思。「汝至彼界。應住正知。觀彼佛土及諸大眾。勿懷輕慢而自毀傷。所以者何。彼諸菩薩威德難及。悲願熏心。以大因緣而生彼土。」雖然可以解釋為要入境隨俗,不要滋生事端,但當一共抄了 20 次(每段會遇到兩次),每多抄一次,就不禁想,所謂威德難及就是自以為是,所謂悲願熏心還是自以為是,而大因緣就是業力太深,所以才叫「堪忍世界」嘛,千萬「勿懷輕慢而自毀傷」,可別不長眼自討苦吃啊。這就是其他世界對這個世界的印象╱體悟嗎﹖實在是加強我像是讀小說的心情,很想知道接下來會不會有相關情節發展。

筆記一。原來所謂十方是很超空間的。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下、上,這就是十方嗎。堪忍世界在每個盡頭世界的對向盡頭,因此不能以中心點視之。面對東方盡頭的世界,堪忍是西方盡,面對西方盡頭的世界,堪忍是東方盡,面對下方盡頭的世界,堪忍是上方盡,面對上方盡頭的世界,堪忍是下方盡。這是怎樣的立體世界呀,到底幾度空間呀,難道也包含時間這個向度嗎。

筆記二。別的世界的名字都很好聽。東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曰多寶。南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離一切憂。時西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近寂靜。時北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曰最勝。東北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定莊嚴。東南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妙覺莊嚴甚可愛樂。西南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離塵聚。西北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真自在。下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曰蓮花。上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曰歡喜。在其設定裡,各世界是否一如其名﹖吾界名曰「堪忍」,真的最受拖磨嗎﹖

筆記三。什麼是殑伽沙。就恆河沙的意思。殑伽是恆河。沙當然就是很多很多數不盡。佛經裡有各式各樣很大的單位,每次抄著抄著都大開眼界。

筆記四。佛號全名很長哪。例如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於是去查了「薄伽梵」的意思……有很多意思。

筆記五。這裡提到的每位如來都有個意譯的名字,例如寶性、無憂德、寶焰、勝帝、定象勝德、蓮花勝德、日輪遍照勝德、一寶蓋勝、蓮花德、喜德,因此想知道「釋迦牟尼」何意。釋迦是族名,意為「能」、「勇」,牟尼意為「文」、「仁」、「寂默」,合起來古書云「能仁寂默」,跟其他提到的如來名字一比,還真是低調,與堪忍世界之名非常速配。

就這樣,在感受佛陀散發廣告的威力之後,非常期待進入正題。但由於抄一卷要花很多時間,尚不知何時開始。

參考資料

中文佛學辭典
何謂薄伽梵﹖
釋迦牟尼 (Wikipedia)
 

2008-12-02

資本主義名下的土地哀歌:餓鬼

書名:餓鬼(日1970╱台1995)
作者:千葉徹彌
   ちばてつや

   Chiba Tetsuya
   (生於 1939-01-11)
出版:講談社╱東立出版社


日前到朋友新家走動,意外取回很久沒看到的《餓鬼》,於是又重看一次。

《餓鬼》在1970年畫成,分上下兩冊,可能只是千葉徹彌的一部小作品,可是讓人看了之後非常放不下手。我想像1970年的日本社會,二戰後25年,那時候的日本社會是否奢富與殘破的遭遇對比十分明顯,所以有這樣的作品出現。

照我個人的認知,這漫畫說的是在人性醜陋面與資本主義醜陋面相互激盪下,相較白目的人承接到的淒慘人生。在這淒慘人生裡,面對再強大的社會壓迫,主角還是堅持不輟,而主角的生命力再堅韌,最後還是不敵已敗破的身軀而死去。是非常頑劣或頑強的個性。是非常令人不忍的人生。但是如果惡劣的事情沒有發生,是非常坦率真誠的個性,是有父母疼愛的人生。

其實書中講述的內容,再平凡不過。私人牧場被村人與政府勾結出賣化為水庫,主角得到不解其價值的錢財但失去父母與賴以維生的牧場,村人則覬覦這筆錢,使得主角開始流浪的一生,村人則因為對這筆錢的執念太深而淪為餓鬼。流浪當然有其戲劇性,但造成流浪的原因,則是任何要步入富裕的社會都可能發生的事情,以至於看到其中幾個畫面時,不禁側想,啊,台灣的某處不是還在上演這樣的事情嗎﹖是台灣才要進入富裕,還是已經進入富裕卻不自知地依舊落後。

對抗資本主義惡劣面的類似作品,我依稀記得,小時候看過的漫畫有個情節是,省吃儉用的乞丏買下一坪地,後來某財團看上連同這一坪地的一大塊地要蓋高樓大廈,開始買土地,只有這乞丏堅持不賣,最後大樓蓋起來了,乞丏在這坪地上堆垃圾……嗯,最後可能財團用天價買下這塊地吧。這是順著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規則玩遊戲的故事。我只能說,一旦必須巧智以對,走火入魔就會每個人都瘋了。

那時候日本會有這類作品,十之八九是依從社會狀況而來,現在日本漫畫很少有這樣赤裸裸寫出資本主義惡劣面的作品了,或許一方面是資本主義漸漸開始考慮社會福利,另方面是日本終於離開太暴發戶式的資本主義心態。那麼台灣呢﹖國民黨政府對土地的掠奪是那麼無賴地赤裸裸不加修飾,上下交相賊是那麼容易,那麼賴土地以維生的人民,是要以巧智還是以頑強來相對應咧。我只能說,好落後的政府。

參考資料

千葉徹彌個人檔案(官網)
千葉徹彌作品列表(官網)
千葉徹彌簡介(有好圖)

2008-11-02

洗腦與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艾西莫夫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是針對當時流行的《科學怪人》裡創造機器人者為機器人所傷的情況所思考出的另一種機器人觀點。機器人學三大法則是: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三、在不違背第一法則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在艾西莫夫的小說裡,製造機器人時,務必把這三大法則嵌入機器人的正子腦,而且正子腦結構異常複雜,要修改法則的任何一點點內容,會耗資、耗時不知凡幾。這種情況換在人的身上,大概洗腦可與之類比。

我不禁這樣代換:
一、人民不得傷害國民黨╱馬英九,或袖手旁觀坐視國民黨╱馬英九受到傷害。
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人民必須服從國民黨╱馬英九的命令。
三、在不違背第一法則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人民必須保護自己。
很像吧。只因為從小被這樣教育,或是長期吸收媒體包裝的新聞,就好像被灌入「人民三大法則」似地,著魔地不珍惜思考力、判斷力。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民都陷入三大法則,為什麼有的人可以不陷入,有的人非陷入不可。

正子腦是硬性規定這麼製作的,而洗腦又怎麼能這麼徹底到與正子腦相比而「毫無遜色」﹖很奇怪。或許軟著來是人性所需。

但正子腦還是優秀多了,所硬性規定的都是高尚的人性表現,艾西莫夫認為,所謂聖人也就是這樣吧。他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愈想愈有意思,然而類比到人類現實、台灣國度,怎麼會教人心生惻然。

參考例
老師!我實在不知道要如何尊敬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