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8

散發抓住觀眾的魅力:歌劇《莎孚》的台灣首演

△圖片來源: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劇名:莎孚 Sapho
主辦單位:歌劇工作坊
演出地點:台北實驗劇場(10/13-10/16)、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281 展演場(10/22-10/23)
指揮:曾道雄
導演:裘尚芬、曾道雄
鋼琴:謝欣容、徐嘉琪
演出:戴曉君、孔孝誠、陳蔭涵(10/13、10/15、10/22)、林慈音、林健吉、鐘梓瑄(10/14、10/16、10/23)、蔡雲任、許育甄、張得恩、方偉臣、曾志遠、陳彥羽、李阡綸、蕭涵

作曲:Jules Massenet(1842-1912)
劇本:Henri Cain(1857-1937)、Arhtru Bernède(1871-1937)
原著作者:Alphonse Daudet(1840-1897)(1884 年出版《Sapho》)
全球首演:Opéra-Comique (Lyrique), Paris, 1897-11-27

觀劇時間:2011-10-15 19:30
票價:NT$ 400 (定價 NT$ 500)


本以為票早就賣光了,但開演前一、兩個禮拜到官網去晃,看到有人在賣票,於是買到一張八折票,得到非常愉快的一個夜晚。

是說從來不曾好整以暇完整地看過一齣歌劇,不管是現場還是影片,就算只是用聽的,可能也不曾好好聽過一整齣。這次會去看,主要是因為有朋友參與其中,託這個福,對劇情有個粗枝大葉的認識,原著小說也看了幾頁,對於小說與劇本之間的轉換、再則從劇本到譜成曲而與舞台之間的轉換,感到很有興趣,心想恐怕這輩子不會再有機會對哪部歌劇能這樣近距離接觸了,就到現場吧,於是票就來了,人就去了。

這輩子還沒去過實驗劇場,這裡的舞台三面為觀眾席所環繞,觀眾席每面有五、六排。做為觀眾,非常接近舞台、指揮、鋼琴家、歌手演員,簡直就是零距離接觸,有幾幕導演還安排歌手從觀眾席前登上舞台,這場生動、精彩的演出跟舞台之間的配合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1897 年巴黎首演海報。圖片來源:http://www.bobsuniverse.com(目前因為沒繳網域錢停站中,不知會不會復站)。這齣歌劇有五幕,其中第三幕,於 1897 年巴黎首演之後,因為布景的緣故,變更為兩景……一幕有兩景,不知道是否常見,或許有人因此覺得它結構不好,不過說實在的,就算這是瑕疵,也是瑕不掩瑜,遮掩不了這齣戲的光芒。

一開始接觸到這齣歌劇,一邊做別的事,一邊隨便聽的時候,就覺得很好聽,一直沒碰到不像在唱歌的部分,想說是錯過了嗎,於是再聽一次,真的沒有。竟然從頭到尾都沒聽到向來以為歌劇裡必有的用聲樂方式在講話的情形(我覺得那不好聽),真是不可思議。後來聽說,作曲家立意要將每個字都化為音符,每個字都要有音樂性。也就是,這整齣戲聽起來就是非常舒服,不管是悲傷、歡悅或惡意來襲。

而這場演出,這場台灣首演的演出,因為這齣歌劇遭到長年怠慢,似乎是找不到原譜了(也就是這本來是有整個交響樂團一起演出的),所以樂器方面只由鋼琴擔綱,而由於這個舞台的零距離接觸,讓不細致的我也分享到鋼琴聲做為演出之一部分的戲劇性質。那麼清楚地看著鋼琴家等待指揮下令,專注的神情,一連串表情、肢體、力道的變化,讓人一點也不覺得樂器方面是單薄的,而是夠力地充分融入戲劇之中,它也在一起演戲哩,嘿!

兩個禮拜過去了,到現在我還能想起那繽紛喧嚷的開場,「繽紛」來自劇本裡沒有的三個小女生角色——那種青春氣息以及艷麗色彩,沒有時間差地,一現身就將活力渲染到整個舞台——,「喧嚷」來自心靈印象——演員肢體、歌聲以及鋼琴聲的互動搭配相當生動,雖然舞台上只有七個人,卻讓人感受到這正是一場腳步雜沓的舞會盛宴——,由此引領,教人進入劇中,從此而下,每一個轉折都讓人有記憶點。女主角的主動、男主角父母的傳統及碎碎念(我左邊的女生笑了)、男主角表妹的小女兒作態(我右邊的男生笑了),還有接下來的兩場打鬧混仗、女主角的覺悟及男女主角的和解(從第一次打鬧的後半段開始,常常讓我處於感傷之中,聽說有人還哭出聲來),這些之所以讓人有感覺,字幕固然是必須的(這是用法語唱的),隨著劇情順暢流洩的歌聲與鋼琴聲也是必須的,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因為演員的表情和肢體互動讓觀眾可以共鳴,尤其在關鍵時刻,否則其實這也可以只是個簡單常見、讓人提不起勁的故事。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既有門道又有熱鬧,那麼就可以雅俗共賞。我覺得這齣歌劇之所以可以引人入勝,一開始的那場戲實在功不可沒,因為對一般人而言如我,還是看熱鬧比較容易。然而要知道,這熱鬧的開場,在劇本裡只有兩個人站在台上,其他的男女聲都是由合唱團來唱,不過因為經費不足,沒辦法擁有一個合唱團,因此導演增加劇中沒有的三女一男以及第三幕的餐廳老闆,來演唱原本屬於合唱團的台詞,而關於這些歌手演員之間所有的互動,導演也都要配合音符、節拍,在腦中想像演繹之後再付諸執行。不僅是這一幕,其他很多動作(我想是幾乎所有吧)都是經過設計的,而且設計得很自然,否則要是只有音樂,就算作曲家再優秀、音樂上的演繹再完整,也只有部分曲目會為人所激賞,而不至於隨著劇情的進展,讓觀眾席上的普羅大眾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感傷。也就是說,在表演上,歌與劇之間必須是一致的,不能互相扞格,這是基本條件,更進一步,兩者要是配合、發揮得更好,觀眾自然也會有更深刻的感受,而演出本身也才會具有抓住觀眾的魅力。做為歌劇的門外漢,這次由於接觸到一些第一手報導,讓我第一次領略到何謂導演的功力,進一步體認創作這回事。

1973 年再版的《共產黨宣言》。此外想要附帶一提的是,我之前以為歌劇都是在講王公貴族的故事,這齣歌劇截然不是如此,它的背景就是當時的巴黎,想想看,1948 年《共產黨宣言》出版,而這在 1897 年首演的歌劇裡,男女主角互相飆罵的時候,女主角罵了一聲「小資產階級」,這是罵人的話哩。資本主義的焰火至今仍未黯淡,這戲裡所要表達的人世情感,也還是活鮮鮮的,仍然趨近、應和當今社會百態。

想再附帶一提的是,小說原著與劇本似乎有很大的不同,我覺得將小說改編為劇本是很厲害的事,而音樂又更加豐富了劇本的層次,導演再賦與實現化的生命,演員或許又有所發揮,這些創作彼此吸納,然後有血有肉地呈現出來,這種有所根據但在不同的階段卻又是從無到有的事情實在是很刺激。

總之,在這個零距離的舞台前面,活生生的人就逼近在眼前因而有了一種迫力,作為觀眾,在觀眾席上實在是很忙的,指揮、鋼琴、眾歌手、字幕,一雙眼轉來轉去,眼花撩亂,目不暇給,耳朵、腦袋當然也沒辦法閒著,或許是我太貪心了,根本就騰不出偷懶的時間。上一次有這樣欣喜的經驗,是 1999 年看金馬影展的《浮士德》(當然,我愈來愈少看這個或那個了)。這個夜晚,對於很容易感到無聊的我來說,實在很充實。

相關連結

官網簡介(國家兩廳院)
Bob's World of J. Massenet: Sapho(目前因為沒繳網域錢停站中,不知會不會復站。)
Sapho (Massenet)(wikipedia)
 

1 comment:

  1. 您好,很高興在此發現您十二年前的觀賞心得,今年四月我們即將在台中歌劇院再次重製這齣罕見的法國歌劇作品,很歡迎您有機會再次前來,並想請問,能否摘錄您的部分心得分享呢?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