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31

素描習作 040 黑色杯子與橘子

日期:2011-10-31
名稱:素描習作 040 黑色杯子與橘子

  1. 橘子吃到一半,想說不然來畫這個好了。四處一望,再拿個竹纖維做的黑色杯子來搭配。於是重新回到辨別顏色之深淺的練習。
  2. 沒想到杯子表面在燈光照射下有鏡子的功能。黑色鏡子裡的橘子……連橘子都不會畫了,還畫鏡子裡的橘子,而且是黑色的鏡子。真是的。不過杯緣還算可以,至少有看到……這大概因為杯子是黑色的緣故。哎。黑色有好多種,要跟各種綠去做比較,真的很麻煩。後來畫完橘子後,又在杯子上畫好幾層,總之至少它是黑的才行吧。
  3. 橘子已拆封的那個,隨著時間的過去,邊緣應該風化枯萎,但顯然一點感覺都沒有。裡面還剩下的幾瓣,也不太有果實感吧,跟橘皮內層沒有大分別。而橘皮外層在光線照射下,較薄處的點點點是要透光的,但真的太難了。
  4. 完整的那顆橘子,畫出上面蒂處的感覺之後,就不想理了。但事實上橘皮是有坑洞的,很淺很淺到處都有。看看這一顆半的橘子,哪來的坑洞啊。
反省。再來練習辨別顏色之深淺、光影之變化,還要能夠一眼看出對象物的特性,才不會終於明白的時候已經沒辦法畫了。
 

2011-10-30

洋蔥炒蛋的滋味

有一半是托這本書的福。書名: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
作者:蔡英文
採訪撰文:劉永毅
出版:圓神出版社 2011 年 11 月初版

在新書發表會裡,每當主持人吳念真提到「作者蔡英文」,蔡英文總是有點不安,立刻說這本書不是她寫的,還大力推薦撰文者,這是她不願奪人之美,喜歡名實相符。雖然如此,畢竟這本書掛作者的還是她,我認為這表示她對這本書的內容負責,同時也是賣書行銷之必要,而得出的妥協。在發表會中,他人也透露出她對書中的用字遣詞很龜毛,書既然出版了,說起來,這也代表她認可甚至喜歡這本書行文的風格。

這本書的結構很清楚,簡單說起來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從小時候到求學階段,第二個是談判生涯,第三個是政治這條路。

求學階段這個部分,在之前黨內初選於各大學演講時,已多所披露,不過雖然已經頗為熟悉,再看一次也不嫌多。她愛提在求學之路,她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從困頓中求出路。當從困頓中走出來,也就在知識上得到更大的獎賞。

談判生涯這個部分,進入細節之處,過去較少提及。看到她講國際場合中談判過程的種種進退推移,又或者尋思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讓懸掛十幾年的談判終於有了進展,都覺得興味盎然。

從政的這個部分,雖然或許內容多少有所取捨,但還是讓人對蔡英文的政治之路有多一些的認識、更清楚的脈絡可循。

補記。20120319。

選舉已經過了,黨主席的位子也離開了,蔡英文沒有那麼多新聞了,但她的風格、模式還是吸引人。

之前在抄經的時候,配合著經文思路,常常想到蔡英文(雖然抄經不應該胡思亂想)。最近看莊子齊物論,也是想到她。她就是這樣的人。

那麼,因為這本書,我也吃到了別人煮的洋蔥炒蛋。

輕微甜甜的,很平實簡單,可是需要確實的火候、不停地翻炒,就是需要這樣來練就吧。

相關連結

「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新書發表會 by 獨立媒體
 

2011-10-28

大般若經小筆記

這個小筆記是寫來給自己記得用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共有十六會,分為六百卷,其會數、卷數的關係及內容是這樣的:
會數
卷數
內容/主角


第一會
1~400 卷
大型綜論(有很多名詞解釋)

第二會
401~478 卷
中型綜論(環繞著何為菩薩摩訶薩?)

第三會
479~537 卷
中型綜論(環繞著何為般若波羅蜜多?)

第四會
538~555 卷
小型綜論

第五會
556~565 卷
小型綜論

第六會
566~573 卷
小型綜論(天王最勝)

第七會
574~575 卷
曼殊室利(從弟子聊天開始)

第八會
576 卷
那伽室利(從弟子聊天開始)

第九會
577 卷
能斷金剛(善現請問)

第十會
578 卷
般若理趣(如來)

第十一會
579~583 卷
布施波羅蜜多(舍利子)

第十二會
584~588 卷
淨戒波羅蜜多(舍利子)

第十三會
589 卷
安忍波羅蜜多(滿慈子)

第十四會
590 卷
精進波羅蜜多(滿慈子請問)

第十五會
591~592 卷
靜慮波羅蜜多(舍利子請問)

第十六會
593~600 卷
般若波羅蜜多(如來)

覺得,前面五會講的是同一場法會,可能是不同人的筆記,或同一個人以各種角度重寫,因為有些劇情是重複的。雖然可能是同一場法會,但是除了固定會出現的劇情還有譬喻之外,各有其特別著墨演繹的重點,這對我這種無法聞一知十的人來說,實在是很需要。說法的形式,大多是如來先點名善現講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來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善現就會講,沒有般若波羅蜜多,沒有菩薩摩訶薩,何來教誡教授,從此而起,展開弟子之間或師徒之間的問答,非常活潑,只不過實在列舉得十分詳細,重複的東西一直抄一直抄,但要非如此,那些從沒見過聽過的名詞也記不起來吧,且若不列舉詳細,如來涅槃之後又要去問誰呢。

在抄寫完許多大大小小的綜論之後,來到曼殊室利之卷實在是種享受,連著下一會,都以弟子要去找食物前的碰面開始,聊天雖然聊的是老師教的這個那個到底作何解,但在歷經幾百卷差不多的用詞之後,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新鮮,而且也看到他們一天的開始是怎麼一回事,很有趣。

最後六會分別講六個波羅蜜多。未來到這裡時,以為是重複之前以六波羅蜜多列舉各種狀況時的講法,沒想到完全猜錯,根本是另起爐灶,很好(因為不太想遇到已經寫很多遍的詞句)。不過所謂的另起爐灶並非打破重來,其材料還是一樣的。

事到如今還記得的幾個重點。要修成般若波羅蜜多,必須無所得、能慈悲喜捨,附帶者要親善友遠惡友。佛所說者有世俗與勝義之別。教人般若一定要提及惡魔及魔眷屬會做出哪些事情來使人偏離正道。修到聲聞獨覺時,知道就好,不要進入,一旦進入,就幾乎無法成就般若。∼好啦,只記得這些,光是這些就可以長篇大論了,但當然此刻的我做不到。

喜歡的幾個點。無縛無解。是初心抑後心成事,以燭之燃作喻。以幻士作喻。以虛空作喻。……其他的一時之間想不起來,有想到再來補充。

相關連結

大正新脩大藏經般若部(CBETA 電子佛典系列)


 

散發抓住觀眾的魅力:歌劇《莎孚》的台灣首演

△圖片來源: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劇名:莎孚 Sapho
主辦單位:歌劇工作坊
演出地點:台北實驗劇場(10/13-10/16)、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281 展演場(10/22-10/23)
指揮:曾道雄
導演:裘尚芬、曾道雄
鋼琴:謝欣容、徐嘉琪
演出:戴曉君、孔孝誠、陳蔭涵(10/13、10/15、10/22)、林慈音、林健吉、鐘梓瑄(10/14、10/16、10/23)、蔡雲任、許育甄、張得恩、方偉臣、曾志遠、陳彥羽、李阡綸、蕭涵

作曲:Jules Massenet(1842-1912)
劇本:Henri Cain(1857-1937)、Arhtru Bernède(1871-1937)
原著作者:Alphonse Daudet(1840-1897)(1884 年出版《Sapho》)
全球首演:Opéra-Comique (Lyrique), Paris, 1897-11-27

觀劇時間:2011-10-15 19:30
票價:NT$ 400 (定價 NT$ 500)


本以為票早就賣光了,但開演前一、兩個禮拜到官網去晃,看到有人在賣票,於是買到一張八折票,得到非常愉快的一個夜晚。

是說從來不曾好整以暇完整地看過一齣歌劇,不管是現場還是影片,就算只是用聽的,可能也不曾好好聽過一整齣。這次會去看,主要是因為有朋友參與其中,託這個福,對劇情有個粗枝大葉的認識,原著小說也看了幾頁,對於小說與劇本之間的轉換、再則從劇本到譜成曲而與舞台之間的轉換,感到很有興趣,心想恐怕這輩子不會再有機會對哪部歌劇能這樣近距離接觸了,就到現場吧,於是票就來了,人就去了。

這輩子還沒去過實驗劇場,這裡的舞台三面為觀眾席所環繞,觀眾席每面有五、六排。做為觀眾,非常接近舞台、指揮、鋼琴家、歌手演員,簡直就是零距離接觸,有幾幕導演還安排歌手從觀眾席前登上舞台,這場生動、精彩的演出跟舞台之間的配合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1897 年巴黎首演海報。圖片來源:http://www.bobsuniverse.com(目前因為沒繳網域錢停站中,不知會不會復站)。這齣歌劇有五幕,其中第三幕,於 1897 年巴黎首演之後,因為布景的緣故,變更為兩景……一幕有兩景,不知道是否常見,或許有人因此覺得它結構不好,不過說實在的,就算這是瑕疵,也是瑕不掩瑜,遮掩不了這齣戲的光芒。

一開始接觸到這齣歌劇,一邊做別的事,一邊隨便聽的時候,就覺得很好聽,一直沒碰到不像在唱歌的部分,想說是錯過了嗎,於是再聽一次,真的沒有。竟然從頭到尾都沒聽到向來以為歌劇裡必有的用聲樂方式在講話的情形(我覺得那不好聽),真是不可思議。後來聽說,作曲家立意要將每個字都化為音符,每個字都要有音樂性。也就是,這整齣戲聽起來就是非常舒服,不管是悲傷、歡悅或惡意來襲。

而這場演出,這場台灣首演的演出,因為這齣歌劇遭到長年怠慢,似乎是找不到原譜了(也就是這本來是有整個交響樂團一起演出的),所以樂器方面只由鋼琴擔綱,而由於這個舞台的零距離接觸,讓不細致的我也分享到鋼琴聲做為演出之一部分的戲劇性質。那麼清楚地看著鋼琴家等待指揮下令,專注的神情,一連串表情、肢體、力道的變化,讓人一點也不覺得樂器方面是單薄的,而是夠力地充分融入戲劇之中,它也在一起演戲哩,嘿!

兩個禮拜過去了,到現在我還能想起那繽紛喧嚷的開場,「繽紛」來自劇本裡沒有的三個小女生角色——那種青春氣息以及艷麗色彩,沒有時間差地,一現身就將活力渲染到整個舞台——,「喧嚷」來自心靈印象——演員肢體、歌聲以及鋼琴聲的互動搭配相當生動,雖然舞台上只有七個人,卻讓人感受到這正是一場腳步雜沓的舞會盛宴——,由此引領,教人進入劇中,從此而下,每一個轉折都讓人有記憶點。女主角的主動、男主角父母的傳統及碎碎念(我左邊的女生笑了)、男主角表妹的小女兒作態(我右邊的男生笑了),還有接下來的兩場打鬧混仗、女主角的覺悟及男女主角的和解(從第一次打鬧的後半段開始,常常讓我處於感傷之中,聽說有人還哭出聲來),這些之所以讓人有感覺,字幕固然是必須的(這是用法語唱的),隨著劇情順暢流洩的歌聲與鋼琴聲也是必須的,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因為演員的表情和肢體互動讓觀眾可以共鳴,尤其在關鍵時刻,否則其實這也可以只是個簡單常見、讓人提不起勁的故事。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既有門道又有熱鬧,那麼就可以雅俗共賞。我覺得這齣歌劇之所以可以引人入勝,一開始的那場戲實在功不可沒,因為對一般人而言如我,還是看熱鬧比較容易。然而要知道,這熱鬧的開場,在劇本裡只有兩個人站在台上,其他的男女聲都是由合唱團來唱,不過因為經費不足,沒辦法擁有一個合唱團,因此導演增加劇中沒有的三女一男以及第三幕的餐廳老闆,來演唱原本屬於合唱團的台詞,而關於這些歌手演員之間所有的互動,導演也都要配合音符、節拍,在腦中想像演繹之後再付諸執行。不僅是這一幕,其他很多動作(我想是幾乎所有吧)都是經過設計的,而且設計得很自然,否則要是只有音樂,就算作曲家再優秀、音樂上的演繹再完整,也只有部分曲目會為人所激賞,而不至於隨著劇情的進展,讓觀眾席上的普羅大眾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感傷。也就是說,在表演上,歌與劇之間必須是一致的,不能互相扞格,這是基本條件,更進一步,兩者要是配合、發揮得更好,觀眾自然也會有更深刻的感受,而演出本身也才會具有抓住觀眾的魅力。做為歌劇的門外漢,這次由於接觸到一些第一手報導,讓我第一次領略到何謂導演的功力,進一步體認創作這回事。

1973 年再版的《共產黨宣言》。此外想要附帶一提的是,我之前以為歌劇都是在講王公貴族的故事,這齣歌劇截然不是如此,它的背景就是當時的巴黎,想想看,1948 年《共產黨宣言》出版,而這在 1897 年首演的歌劇裡,男女主角互相飆罵的時候,女主角罵了一聲「小資產階級」,這是罵人的話哩。資本主義的焰火至今仍未黯淡,這戲裡所要表達的人世情感,也還是活鮮鮮的,仍然趨近、應和當今社會百態。

想再附帶一提的是,小說原著與劇本似乎有很大的不同,我覺得將小說改編為劇本是很厲害的事,而音樂又更加豐富了劇本的層次,導演再賦與實現化的生命,演員或許又有所發揮,這些創作彼此吸納,然後有血有肉地呈現出來,這種有所根據但在不同的階段卻又是從無到有的事情實在是很刺激。

總之,在這個零距離的舞台前面,活生生的人就逼近在眼前因而有了一種迫力,作為觀眾,在觀眾席上實在是很忙的,指揮、鋼琴、眾歌手、字幕,一雙眼轉來轉去,眼花撩亂,目不暇給,耳朵、腦袋當然也沒辦法閒著,或許是我太貪心了,根本就騰不出偷懶的時間。上一次有這樣欣喜的經驗,是 1999 年看金馬影展的《浮士德》(當然,我愈來愈少看這個或那個了)。這個夜晚,對於很容易感到無聊的我來說,實在很充實。

相關連結

官網簡介(國家兩廳院)
Bob's World of J. Massenet: Sapho(目前因為沒繳網域錢停站中,不知會不會復站。)
Sapho (Massenet)(wikipedia)
 

2011-10-26

大般若經 600 卷抄寫結案留影

突然做成決定之後,從 2009年 9 月底到現在,歷經兩年一個月,大般若經 600 卷抄寫完畢。這期間要克服的東西,主要是心情上的,例如脫離懶惰、力圖振作,理性上的諸如「為什麼這麼做」則很少出現,出現的話也不是做為疑惑而出現,而是試圖重想一下,但決定都決定了,也自有其理性發展的過程,又有什麼好疑惑的呢。

雖然沒有什麼好疑惑的,但一旦開始執行,立時就發覺到這是個過於大膽的決定。一開始,一卷要寫個七、八小時,一天就沒了,而且日復一日淹沒在一再重複的經文裡,坐著,一直一直寫,本來就不正確的姿勢更加不知何去何從。由於覺得在一卷之內,不應該去吃飯或做些複雜的事情,所以在開始寫之前就要先吃飽,喔,寫這個是非常耗體力的,有幾次忍不住還是弄飯來吃,因為實在太餓了。由於要先吃飽,一天從一開始就不能為所欲為,即使還不餓,也要開始弄吃的,這真的非常折磨人,一切要是不從一天的一開始就安排好,這一天就等於報銷了。後來寫一卷隨其長短大概四到六小時不等,本來字就寫得不工整了,如此一來,想當然爾就更加不工整。雖然如此,雖然不是工工整整非常專注地抄寫,哎,是說照規矩是要專注的,但真的很難做到,總之還是抄完了。

在這些日子裡,時常要哄自己,寫到快四百卷,也就是第一會要結束時,不時內心交戰著是不是這樣就好了,但是一方面一開始就說是六百卷,另一方面,也很想知道接下來到底講些什麼,另外又跟自己說,都四百卷過去了,也不過還兩百卷呀……還好交戰的結果是不改初衷。雖然愈寫到後來愈覺得其漫長,不知道前面是怎麼撐下來的,但真的是太好了,有始有終地完成了,因為每會在重複之中還是各有各的風貌,能夠全部走過一遍,真的是非常感謝。

改天再來寫個大致籠統的筆記。


大般若經抄寫完畢,最後 30 卷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