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5

有品運動宣告沒品政府

「我掩護你!」隨即一人衝出來跟敵方對幹,另一人乘混亂之際閃閃躲躲往某處奔跑而去。

這是常見的槍戰戲碼。

「我(假有品之名)掩護你(快去沒品吧)!」隨即有品列車浩浩蕩蕩花 80 萬新台幣開到台東去,這件事本身實在是再沒品不過了。很不可思議,他們打算連分頭行事都算了,不僅直接把有品沒品混在一起,而且藉此把有品的名聲留給自己,把沒品的烙印燒在人民身上。

這件事不在(看得出來的)槍戰中發生,而在預算金額太離譜的唇槍舌戰之後,輿論世界裡仍然看到訕笑的浪花一朵接一朵。我們多習慣化悲憤為搞笑呀。

我很受不了這個活動名稱,所以雖然這事發生一陣子了,還是不得不寫。因為受不了,於是藉此看出馬政府的內心世界,以此為他們施政的核心價值,名曰沒品政府。(民主→人權→沒品,實在是活回去了!)

通常我們把常用的詞改一個字變成罕用的反義詞,可能是為了趣味,可能是因為詞窮。第一次看到「有品運動」四個字時,我皺了眉頭,心想這政府是怎麼了,連個像樣的字眼都想不出來嗎﹖政府推出的活動名稱,竟然如此沒格調,到底是耍冷笑話還是詞窮﹖根本是活動名稱本身就把有品沒品混在一起了。不過轉念再想,為了加強沒品的暗示,可能也顧不得「有品」是多麼沒品了。

慘!無緣無故地,我國國民直接被政府大張旗鼓地給了「沒品」的評語!這種故意行徑可是誹謗啊!通常我們稱揚某人品行良好,是不會用「有品」這個詞的,有太多其他直接具有正面意義的詞可以用,只有在要對照沒品時,才可能在極不可能中以「有品」兩個字去表達。說極不可能,是因為在此之前我從沒聽過這個詞。

想想看,小學成績單上的教師評語寫著「要有品哦」,不論是家長或當事人應該都會很有感覺吧,可是換個身分變成國民的時候,卻可能渾然無覺,這實在是非常奇怪的事。寫出這種評語的老師,我們可能不是很容易接受,而「有品運動」列車一開,我們卻只能集中火力在它打算花 12 億稅金的事情上開砲,被罵以後只是砍為近 10 億,哈,這是怎樣﹖人格無價嗎﹖

說實在的,這政府花費數以億計的「有品運動」,其劣質指數不論,一時之間看得到的貢獻似乎是打嘴砲來源,不過在這背後,它到底有什麼目的﹖錢太多不可能。換個名目綁樁嗎﹖這個我不懂。司法其黨永遠的總裁的新生活運動嗎﹖可是時代不同了,如果還這樣想,我覺得很遜。這個項目不想打勾。針對的是沒投他票的人嗎﹖有了「有品運動」之後,日後繼續以暴民稱之,積非成是再順理成章不過。這個項目我打勾(摩亞語:這就叫做作賊心虛嗎~哇咧,不要亂用成語)。掩護自體的沒品行徑嗎﹖哇咧,這個項目我也打勾,因為藉由這個活動名稱,我切切明白了要如何一言道出這個政府(自我期許)的核心價值,正是「沒品政府」。

有一種說法是,人會將意圖抹滅的事情,以詭異的方式醒目地表達出來。這個見解,跟有品運動與其沒品行徑總是完美地合體成功,實在是契合度百分百。

馬政府,包括總統先生本人,沒品的行為可多了,雖然在眾多媒體護航下,沒起過太大波瀾,不過這並不能滿足他們。他們應該還是很掛意頻頻出現的沒品行徑,終於很無厘頭地推出花費數以億計的「有品運動」,不管是為了什麼目的,其效用之一,正是道出「沒品政府」的事實。也就是說,他們本來要罵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民,卻順便顯露出其本質就是沒品。

在馬政府的世界裡,所謂有品,通常就是些矯飾的辭藻,其所要掩護的,就是沒品的行徑,不然就是什麼不沾鍋,其實是半點事都不做。耍嘴皮子什麼時候也變成高尚的行為啦﹖這教人看得起嗎﹖明明選前 633 的內容很明確,還大幅放送「我們準備好了」,選後做不到就改變內容硬拗,難道不知道那些文宣白紙黑字嗎﹖不知道什麼叫做道歉嗎﹖明明 ECFA 的內容半個字都還沒有,只知道中心思想是中國一定強(台灣都賣掉),竟然強硬鴨霸一定要簽!明明「大專畢業生企業實習方案」、「大專院校研究人才延攬方案」已經變相壓低市場起薪,失業率根本救不起來,卻敢說這是公平正義。

說謊、獨裁、沒用,就是這個沒品政府的本質。

有品之名能掩護沒品之實嗎﹖以馬政府為例,其推出的有品運動只是向我們宣告,這是個沒品政府。

以「有品」為沒品命名,並不能改變沒品的本質。

最幹的是,被沒品的人指稱沒品。損害名譽。真想申請國賠。

延伸閱讀

「破格」政府,哪來「有品」?!(by shinichi)
台灣沒品實錄
有品、沒品,大家來做夥……
馬政府「有品運動」的沒品作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