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30

MusiXTeX 筆記之初級篇

varline

話說有的巨集無法 input 到文件裡,compile 時過不去,例如 musixps.tex,因此本來想說有斜度的漸強漸弱做不出來。碰碰運氣翻找安裝程式時附的案例,看到 traeumer.tex 有個變通的方法,但整份只展示了漸強的做法,漸弱怎麼辦呢?

在 traeumer.tex 裡,有斜度的漸強是運用 varline 做出來的:
\def\slopecresc#1#2#3#4{\rlap{\varline{#1}{#2\noteskip}{#3}}%
    \rlap{\varline{#1}{#2\noteskip}{#4}}}%
varline 怎麼用?根據安裝程式時所附的使用說明 musixdoc.pdf,其用法是這樣:
varline{h}{l}{s}
h 指高度,l 是長度,s 為斜度,這三個值都是數字,非自然數時要各自以大括號括起來。它要位於所在音符之前,不可以用 znotes 的方式。

左上即為有斜度的漸強。如此可以看出,上面的漸強做法分別定義了兩條直線的高度、長度和角度,這兩條直線共用同一個高度和長度,所不同者為斜度,如此一共是四個變數。實際使用時,在要加上漸強符號的音符之前這樣寫:
/slopecresc{}{}{}{}
大括弧裡都是數字。數字為自然數時,可省略括弧。終於明白它在幹嘛之後,想說一定也可以依樣畫葫蘆,做出有斜度的漸弱吧。
\def\slopedecresc#1#2#3#4#5{\rlap{\varline{#1}{#3\noteskip}{#4}}%
    \rlap{\varline{#2}{#3\noteskip}{#5}}}%
上面的式子可以做出漸弱,它同樣定義了兩條線,其起始高度不同,距離相同,斜度不同,因此共有五個變數。實際使用時,在要加上漸弱符號的音符之前這樣寫:
/slopedecresc{}{}{}{}{}
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斜度過於接近 0 時,例如可能在正負 2 之內,小數點後面的值似乎會直接略過,而大一點的值,可能會使得兩條線長短不同。後者的解決方法就是讓兩條線各有自己的長度變數,前者大概無解吧。也就是這個做法無法有極小角度,因此某些狀況還是不能用。很可惜。

此外,為了讓兩條線最終是交會在一起,而不是交叉過頭或根本碰不到,必須嘗試各種數字組合(漸強則沒有這個問題)。或許經驗比較多之後,可以很直覺地百發百中。

(其實比較需要知道的是,到底為什麼有些巨集無法載入。)

相關文章

MusiXTeX 筆記之基礎篇
MusixTex 筆記之 slurs & ties

2012-04-23

素描習作 049 玻璃瓶

日期:2012-04-23
名稱:素描習作 049 玻璃瓶

  1. 這次畫醬油瓶,一個是空的,一個還沒拆。瓶蓋是塑膠。
  2. 滿的那瓶,瓶身的包裝紙好像太小件了一點。雖然一直注意這件事,還是發生了。然後,咦,瓶底也太離奇了吧,跟隔壁的一比。難怪看起來一直很奇怪。不過有朋友說,他看到「甘露醬油」四個字,就不會去注意到瓶底的問題。
  3. 空瓶裡的黑線影黑得太不自然了。
  4. 其他。還是有瓶身左右上下不平衡的問題。
反省。比起舊作,或許有一點點進步,但還是 ○ ○ ××
 

2012-04-15

北美館的陳澄波展

今天到台北市立美術館看陳澄波畫展。巧遇所謂「教師日」,相關單位請來李欽賢解說。來看名人的畫展,遇到名人解說。

李欽賢非常客氣、謙虛,不是虛偽的那一種,而是非常自然的。聽他解說的過程中,覺得他對很多史料相當熟悉,尤其是日本相關建築物的發展過程。

北美館的陳澄波展內容,大多為陳澄波的中國上海時期畫作,其中裸女作品不少(幾乎占據了一個展覽室),其他有少數的在日作品、在台作品,和一些肖像畫。以下記錄一些還記得且覺得有意思的解說內容,但裡面也加了我自己的話,所以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一定不是解說者說的。
  1. 為什麼到上海

    陳澄波(1895-1947)於 1929 在日本畢業後,有機會到上海的美術學校任教就去了,既是教授又是主任。那時候台灣沒有這樣的學校,就算是中小學的美術課教師,也幾乎不可能由台灣人擔任。而當時的上海有眾國盤據,日本人也在那裡發展。如此說來,是以日人的身分待在那裡的吧,有這個因緣,才得以在那裡存活吧。陳澄波是第一個到上海的台灣畫家,而北京則已有不少人去。北京同樣有很多日本人在那裡,都是同樣的緣故。到了 1932 年發生一二八事變,日中衝突升高,所以 1933 年陳澄波回來台灣。

  2. 上海時期畫風

    陳澄波的用色是很鮮麗、明亮的,但在上海的畫作則非如此,用色較為柔和,應該是因地制宜的緣故。台灣太陽炙烈,用色自然鮮明。

    據老師的解說,陳澄波的作品裡很少有水,但上海時期的作品幾乎都有水。大概那裡真的很多水吧。

    中國歷來的風景觀是入詩,縱有水墨畫也常是不食人間煙火。陳澄波的西洋寫實作風,讓中國的風景得以以畫的形式如實呈現出來。電線桿、真的存在的人。當時中國參加芝加哥博覽會,是拿陳澄波的作品〈清流〉(1929)去參加的,因為除此之外沒什麼可以呈現出中國長怎樣。

  3. 向梵谷看齊

    陳澄波的偶像就是梵谷吧,他愛梵谷的熱情。陳的〈自畫像〉(1930),真的很有梵谷的調調,背景是幾朵大大的扶桑花。老師說,扶桑花在台灣到處都是,他以此顯示自己的來處。這幅畫是上海時期畫的。

    有幅作品〈嘉義公園〉(1937),雖然跟我認識的梵谷似乎不盡一樣,但我也想把它歸於這一類,也就是用色調表現出很鮮明的感受。它的用色實在太驚人了。這幅雖然沒有實體展出,只是印在年表板上,但色調應該不會亂來,那用色實在太驚人了,大受震撼。那種以色彩營造出來的夏日的黑,真實到不敢相信是真的。這可能也是我第一次覺得,有展覽可以看,還是到現場看比較好。可嘆看到的還是印出來的,不知真跡到底如何。

    〈嘉義街外〉(1926)是陳澄波第一次入選帝展的作品,此次展出的則是第二次入選帝展的作品〈夏日街景〉(1927),這幅用色沒有第一次入選那幅那麼鮮明,據李老師說,雖然如此,但這畫經過修復,原本那土地的黃是更為鮮明的。

  4. 淡水

    回台後,陳澄波等人創辦「台陽美術協會」,陳每年都要上台北開年會,楊三郎帶他到淡水作畫。在此之前,他未曾到過淡水。而淡水是當時台北外圍少數尚未都市化的地方。淡水,是少數有水入畫的作品。有人請老師講解畫淡水的作品,於是老師講〈淡水夕照〉(1935,這就是 2007 年創下台灣畫家作品拍賣價格的那一幅)。

    〈淡水夕照〉這幅畫的角度是俯視。那些建築物,有西式、日式、台式全都擠在一起,而且好像是浮動、蠕動的。這是他對淡水的感覺吧。他有很多畫淡水的作品,要找老淡水的感覺,大概要到他的畫裡去找吧。他的這些淡水作品,也很有梵谷的味道。

  5. 現代科技的存在感

    陳澄波會讓電線桿之類的現代產物都入畫。老師說,他似乎對這些東西特別感興趣。甚至跑去畫北回歸線的石碑。

  6. 人物

    老師說,陳澄波畫裡的人物都畫得很不仔細,可是雖不仔細,卻絕對可以分辨出那些人的樣子,看仔細一點,還可以看出是台灣人還是外國人。而至於專門畫人的肖象畫,重視的不是人或衣物的細節、像不像,而是當做一個個整體塊面去發揮。

    他有幅〈我的家庭〉(1931),少見地仔細地像是在講故事。老師特別講到桌上有本書,是真有其書,譯過來大致叫做「普羅藝術論」,當時瀰漫全球的社會主義,他可能也有所接觸。
會舉辦陳澄波展,大概因緣有點是逝世 65 周年吧。台灣創價學會也有陳澄波展,據信展品相當豐富,一定也要去看一看。陳澄波之所以對我有意義,大概是很多年前看一些台灣美術史時印象深刻,當時參加口述歷史,也有相關接觸。還有,他就是很熱情的樣子,這個熱情,呼喚出我的熱情。這是個相當豐富的人物,真可惜我不會日文。

亂寫一堆,很想附上圖片,可是很難分辨版權問題,就算了。最後附上不知原文究竟出自哪裡的陳澄波的自述(但譯文的出處是有的)。
我是顏料。我不知道出生何處,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一群人將我運到了某一工廠,經過很多女工的手,我再一次被分解,終於變成像原料的東西。

從此有一陣子不問世事,不知不覺間被搬進了機械工廠。嘰嘰叫的噪音中,轉眼間我已成了粉末。自此備受折磨,許多同伴也成了犧牲者。

在咖噠咖噠聲中,通過長長的管子落入水中,有些浮出,來有些沉入水底,也有些半浮不沉。勞工們低聲地說:「如果不多淘汰些犧牲品,我們無法達到所期望的。」我們聽了都完全困惑了。

然後,或放入油裡加工,或放在水裡加入糖分。接著才開始捶鍊,有了黏性後便成為一塊塊。

其次被塞擠入管內,再貼上青、赤、黃、紅等不同的名字,放入一定的箱內才送出世間。然後美術家把我買下,一面仰視山景,一面把我們從管內擠出,厚厚地塗抹在畫面上。

在美術展覽會場上擺出時,受到眾人的褒獎,「呀!真好哪!優雅的畫啊!色彩很美啊!」感覺很好,但是迄今我們所受的種種辛苦,實在不是三言兩語可以交代的。(《台灣美術》1940 年 6 月號,譯自日文)
參考資料

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台北市立美術館,展期:2012/02/18 - 2012/05/13,地點:二樓 2A~2B

赤島遺民——論日治時期畫家陳澄波, 安懷冰
寫完本文之後,在此文看到下面這段,對自己沒有錯看〈嘉義公園〉呈現之大膽增添了一點信心。
「七、八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夏日街景〉的原作,乃驚覺台灣的前輩居然曾經畫出這樣熾烈的作品。厚塗的顏料,記錄著火焰般焦灼的筆痕,跟記憶中的後期印象派大師梵谷,真有幾分相似之處。到了去年,我在美術館親睹〈嘉義公園〉,才完全地明白,原來陳澄波早就超越了梵谷。至少對我而言,那一切剎那即可感受,實已無需多餘的言詮。」

2012-04-13

亮與暗

這是別人送的袖珍 LED 手電筒。有時候,在亮裡難以辨出的亮,在暗裡一眼就看到。有時候,在暗裡,亮的面積會減縮,而在亮裡,會愈形巨大。這些達文西都觀察並說明過了。

有時候,物體顯然模糊,有時候則異常清楚。不能只靠第六感,要知道,要觀察,要明白,事物的本質與其顯示出的面目,如何映入眼睛,而心又感受到了什麼。

沒有條理,一切徒然。有了條理,有時也只是徒呼奈何。

因為懂得道理,也不見得就畫得出來啊。何況只有那麼一點點,只懂得那麼一點點。雖然如此,努力還是必要的。因為是人就會想要進步吧,只要沒被惰性侵蝕或自暴自棄。

一點點、一點點地,要愈加懂得亮與暗、光與影。
 

2012-04-12

素描習作 048 洋蔥、咖啡座碟與墨水瓶

日期:2012-04-12
名稱:素描習作 048 洋蔥、咖啡座碟與墨水瓶

  1. 相當不成功的洋蔥。掉落在盤子的洋蔥表皮,堅硬有如鎧甲,哇咧。洋蔥一整顆也是很隨便的樣子。
  2. 盤子是白色的咖啡杯座碟。很難拿捏落在白色碟子上的陰影與洋蔥淺色部分的深淺差別。結果跟白色本身相比,碟子上有陰影的部分根本硬生生變成另一個顏色。所以是錯誤的。洋蔥色調可以自由發揮,白色碟子就是白色碟子,這樣是不對的。
  3. 墨水瓶,除了造型詭異難以駕馭,玻璃製瓶身的玻璃感也是幾近闕如。
  4. 物體加上陰影後,畫面重心大暴走。
反省。大失敗啊。此番。